智慧城市网

登录

《深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

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2015/12/3 17:27:0814642
  (六)互联网+文化创意。
  
  依托互联网,以创意为动力,促进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建立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产业集群、消费人群和传播方式。
  
  推动文化内容数字化。树立互联网信息消费理念,推进传统文化数字化进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流媒体等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旅游景点和文献中心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加强基础文化资源平台建设,构建贯通不同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统一展示与服务平台,发展线上展示与线下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文化资源服务模式;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资源开发、共享与管理,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转化成3D影像作品或植入大众消费品,在互联网新媒体模式(微博、微信、APP等)中,让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生活,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促进文化传播网络化。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发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丰富图书、数字出版、音视频、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作品;促进网台、网刊、网报联动互补,构建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现代媒体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企业网络服务能力,支持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促进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与现代生活广泛结合的应用、推广和交易,打造线上线下文化消费新业态;推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全产业链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实现文化产品消费渠道网络化、消费体验虚拟化、消费终端集成化。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
  
  (七)互联网+教育。
  
  发挥我市信息技术优势,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
  
  完善互联网教育的支撑环境。加快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公共通信传输资源,构建先进、、实用的数字化教育信息网络设施,实现宽带网络覆盖各类学校、教育移动终端普及各类学生;建设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汇聚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资源网络化。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需求,开发数字课堂、数字书包、线上教学、移动学习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和学科工具。推动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技术与使用标准,推动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学分互认、师资互动合作等教育模式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教育管理的信息采集、数据交换、应用共享等规范标准和工作机制,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纵向贯通、横向关联、全市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管,为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决策参考,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促进教育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
  
  (八)互联网+医疗健康。
  
  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形成集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卫生健康服务平台。
  
  构建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市统一、基于个人空间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支撑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业务协同,提升公共卫生应用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需求,增强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会诊平台,构建医院间会诊机制,提供在线诊疗、咨询、监测等服务,实现线下随时入院就诊,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构建网络化医疗卫生管理平台。统筹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领域的综合业务系统。完善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出生人口信息采集、流动人口服务和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医保体系信息联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规范药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物流配送、使用管理;支撑卫生计生机构精细化管理,卫生计生决策和政策制定。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配合单位: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
  
  (九)互联网+公共安全。
  
  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推进平安深圳建设,维护城市安全,确保市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建立城市视频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依据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效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社区的各类视频资源,按照统筹需求、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全市跨部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应用机制,促进点位互补、网络互联、平台互通,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区域视频图像资源的联网共享;在依法依规、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在社会治理、智能交通、服务民生、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视频图像信息应用,促进视频图像大数据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有效应用。
  
  构建食品安全网络监控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让消费者能够通过平台查询产品质量、证书、检测等相关信息,消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相关社会组织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食品生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
  
  构建环境安全网络监测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保护监测平台,加强对全市水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放射源的监控,提高及时发现和处置环境突发事件能力;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管理政务等公开化,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新模式,确保空气、水源、海洋、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
  
  构建安全生产网络监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管平台,促进生产经营单位、政府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安全生产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广泛参与,加强对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生产、经营、运输、储藏、使用等环节的管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机场、车站、码头、大型商城、农贸市场等)、特种设备、道路交通、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安全生产预警信息,有效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风险。
  
  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预警应急平台。基于地理信息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水库大坝、山体边坡、桥梁隧道、公共交通、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域的互联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气象、水文、环境等数据;整合和规范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互联网环境下“全民参与、群防群策”的防灾减灾机制,鼓励市民通过互联网及时正确地发布台风、洪水、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信息,政府部门通过短信、微博、微信、APP等网络方式向市民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采取灾害防范应对措施。
  
  (牵头单位:市经贸信息委、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公安局、气象局、应急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水务局)
  
  (十)互联网+城市管理。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化。
  
  加快城市设施数字化。在统一标准与规范基础上,运用遥感遥测、定位、虚拟仿真等技术,建立全市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并对城市设施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的三维描述,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文教卫生设施,国土资源等全面数字化、虚拟化,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
  
  推进城市管理网络化。建立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全市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对城市设施运行实施管控、预警、故障报告制度,汇聚市民力量共同解决城市管理难题。建立城市公共资源信息平台,向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公共资源详细信息和使用情况实时信息。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控平台,实现“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的物联网管理模式,防止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牵头单位:市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文体旅游局、城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

下一篇:贵州省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