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首页>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智慧城市

PM2.5云监测平台

型号

该企业相似产品

人工智能、大数据、存储
  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3月,聚焦于大数据存储与智能处理业务,是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于一体的。公司在北交所上市,简称:云创数据,代码:835305,:,微信公众号:cstor_cn。  依托技术创新迅猛发展,云创大数据被评为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理事长单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国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计算、中国中小企业服务商、培育独角兽企业、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江苏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德勤“江苏高科技高成长30强”、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南京实体经济优秀企业等,荣获独角兽瞪羚优秀企业、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等。  云创大数据以“与聪明人一起做精彩的事”为企业文化,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协作高效的研发团队。公司董事长张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当选江苏省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南京经济风云人物,荣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公司总裁刘鹏教授为清华大学博士,当选全军学习成才标兵、江苏省中青年人才、南京杰出青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等,2002年夺得PennySort大数据处理世界,2003年夺得中国挑战杯比赛总。  针对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需求,云创大数据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Stor云存储系统、dBrain数据大脑平台、人工智能云平台等产品线,每条产品线都让人眼前一亮。  cStor云存储系统是一款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具有性价比高、低功耗、高可靠、通用、免维护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海量数据存储需求的场合。cStorA8000低功耗云存储系统,单机架容量500TB-4600TB,10倍节能,使用寿命可长达20年。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dBrain数据大脑平台能够跨地域跨平台跨系统整合现有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高度自动化支撑数据治理,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理解标注,基于柔性工作流完成数据挖掘分析,深度发掘数据的应用价值。智能易用是dBrain的显著特征,甚至用户可以不经过开发就可以直接构建大数据平台应用。  人工智能云平台集成了云创大数据多种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包括大规模人脸比对、模糊人脸识别、模糊车牌识别、铁路安全智能预警、智能医学影像分析、前端智能分析技术、深度学习训练平台、智慧路灯支撑平台、智能云视频平台、真实现实技术等,其中多项技术在比赛评测中获得,可按需适配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目前,云创大数据已申请、著作权、商标200余项,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CMMI三级认证,ITSS三级认证和系统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CS2级认证,具有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资质,并与华为、Intel、希捷、联想、浪潮等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产品与服务在环保、地震、、教育、广电等10多个领域建立了300多个成功案例。  云创大数据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家部委、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国家和省市几百位先后视察了公司。  “与聪明人一起做精彩的事”,期待与您携手合作!

详细信息

市场背景


  目前,PM2.5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高度的关注,它不仅关系到公众生活和城市治理,还关系到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然而,由于成本原因,各大中城市目前环境监测中心站点都很少,环境监测的数据能够从宏观上反映城市的整体的空气质量,但是不能从微观上反映局部区域、特定区域的空气质量的好坏,这就需要建设更多的环境监测站点,提供更多的实时的环境监测数据。

  国外一套PM2.5环境监测系统价格在10万美金,国产价格在10-50万人民币,价格昂贵。而且每套设备需要房间安放,因而大大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建设更多的环境监测站点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成本太高。云创自主研发的PM2.5云监测平台,每个监测点仅是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只要往挂路灯、电线杆上一挂即可完成部署,依靠太阳能供电,用精度相对较高的进口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GPRS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送到部署了数据立方云计算数据库的数据中心。在云计算平台上,整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可以实时呈现,对于污染过程可以动态跟踪,还具有向公众通过终端查询身边PM2.5情况的能力。廉价的PM2.5环境监测系统与目前的传统监测站点的监测方式形成互补,满足公众环境需求。



产品介绍


  云创自主研发的PM2.5云监测平台突破传统的监测方法,运用创新的设计理念,使环保与云计算技术有机的结合,架构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平台。PM2.5云监测平台目前已申请多项,目前在多个城市做试点部署测试。

  大规模部署PM2.5云监测平台传感网系统,配合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点,可及时反映空气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空气质量监测和提供技术支撑,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布局并有效使用PM2.5的监测系统,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城市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风向、季节)下的 PM2.5 的实时监测数据。

  PM2.5云监测平台需用到*的PM2.5传感器。每套监测系统部署多个PM2.5传感器,当任意一个或者几个传感器出现问题,传感器冗余,保证环境监测系统正常运行,保证本监测点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重复。

  PM2.5云监测平台环境数据采集设备采用*的传感器、低功耗单片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可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方式,通过GSM、3G等通讯方式及时上传环境监测数据。

  PM2.5云监测平台数据采集监测设备可以用锂电池供电,也可外接交流电供电方式。如果外界电源断电后,设备内的电池直接供电。

  PM2.5云监测平台架构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存储本区域海量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提供数据。

  目前城市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设备部署在离地面高度20m-25m之间,PM2.5云监测平台环境监测设备只需部署在离地面1.2-3m高度即可。设备小巧,部署方式灵活,可以部署在电线杆等公共设施上。


  PM2.5云监测平台监控界面


  该平台基于GIS提供监控界面,可支持各类终端访问。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监测点数据查询


技术架构


  总体架构


  前端设备采集到相关的信息,通过GPRS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在有公网IP的服务器上进行数据接收和初步的处理,然后数据存入数据立方进行存储和计算,并且通过WEB服务器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公布。具体的架构详见图3: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PM2.5云监控平台架构

  PM2.5前端设备主要是由电源模块、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组成,前端内部架构具体详见图4,实际的PM2.5监测设备详见图5: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前端设备的架构

点击查看大图


图5 前端设备实物图

  部署方式


  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布局并有效使用PM2.5的监测系统,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城市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风向、季节)下的 PM2.5 的实时监测数据。

  PM2.5环境监测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设备采用*的传感器、低功耗单片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可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方式,直接通过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测试数据。

  目前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设备一般部署在离地面高度20m-25m之间,而云创大数据的PM2.5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设备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部署。设备小巧,部署方式灵活,可以部署在电线杆等公共设施上。详细见图6:


点击查看大图


图6部署在电线杆上前端设备



  采集部分


  另外,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根据《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能见度的降低其本质上是可见光的传播受到阻碍。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非常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论计算的数据也清楚地表明这一点:粗颗粒的消光系数约为0.6平方米/克,而PM2.5的消光系数则要大得多,在1.25-10平方米/克之间,其中PM2.5的主要成分硫酸铵、和有机颗粒物的消光系数都在3左右,是粗颗粒的5倍。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环保部门监测PM2.5普遍采用滤膜称重、β射线吸收和微量振荡天平等方法。除了以上三种测试方法外,还有利用光散射的原理测定颗粒物浓度的方法。该测定方法的原理是: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越高,对光的散射就越强。测定光的散射后,就可以算出颗粒物浓度。该测试方式测定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

  本次设备使用的是红外光散射法来进行测试相关的数据。通过相关的探头来进行采集相关的数据。通过采集的通道利用红外光散射来进行获取颗粒浓度。采集空气的通道有固定的加热源,通过加热源来进行空间的动态的采集。将相关的颗粒浓度转换成相关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通信部分


  前端设备的通信主要是通过GPRS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

  具体的数据传输的网络示意图详见图7:


点击查看大图


图7 GPRS数据传输

  数据在前端设备基于TCP/IP协议,经过GPRS的数据传输,通过移动网络传输数据,利用公网的服务器接受数据,然后将数据入库后,进行数据的处理,然后通过WEB服务器将数据展现出来。

  注意:每个前端设备有一个供应商的SIM卡进行数据通信,该SIM卡需要有GPRS业务,同时使用的地点必须有供应商的信号。例如使用中国移动的SIM卡,该卡需要有GPRS的业务,同时放置PM2.5测试前端的地点需要有中国移动的信号才可以正常的通信。


  电源部分


  供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锂电池和市电互补的供电方式,另一种是太阳能供电供电方式。


  锂电池供电


  锂电池供电方式是基于市电可以提供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部署的PM2.5设备附近有市电, 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充电。或者是市电和锂电池进行互补方式进行供电。同时进行对电池进行电压监测,检测供电电压是否正常,电源供电是否正常。锂电池是12V电压,50Ah的规格,可以在没有充电或者没有市电互补的情况下持续10*24h的供电。具体的实物见图8:


点击查看大图


图8 锂电池供电方式的前端设备实物图

  太阳能供电


  太阳能供电方式是基于太阳能进行可持续性的充电,从而避免了提供充电或者接入市电的情况。太阳能供电是利用蓄电池和太阳能互补的方式进行供电,通过太阳能控制器来进行互补。在太阳能供电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时候,利用蓄电池进行供电。利用20W的太阳能板,在一定的环境中,可以满足设备的供电要求。蓄电池的规格是12V电压,20Ah的规格,在*没有太阳能的情况下,可以支持3*24h的无间断供电。该供电方式同时提供电压监测功能。具体的实物详见图9:


点击查看大图


图9 太阳能供电方式的前端设备实物图


优势特性



价格低廉,大规模部署
廉价的PM2.5环境监测设备每个节点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即可满足PM2.5监测、数据传输功能,无需国外昂贵的监测设备,和现有的环境监测点形成有利互补,对PM2.5数据发布有参考意义。
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架构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平台,采用*的云计算处理技术,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入库和关联查询快速响应,支持自动容错和动态扩展,具有实时性、高可靠性、可伸缩性、高性价比等特点。
扩容性
PM2.5监测前端设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增加设备,扩展整个系统的覆盖面积,但是不需要继续复杂的操作,可以动态的增加PM2.5测试的节点,并能自动组网,具有很强的扩容性。
实时性
测定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测试方法决定了测试的实时性,采集时间实现秒级响应,且采集时间可以设定,采集的数据实时入库,可实时查询。
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采集的数据经过校准,且灵敏度很高,和环保部分发布的PM2.5数据及趋势接近,数据真实有效。实时采集的数据和环境监测站发布PM2.5数据对比图详见图10。

点击查看大图


图10 与环保部发布的PM2.5监测数据的对比


市场应用




应用范围 应用描述 典型用户
环保领域
采集空气污染数据、海量数据处理、动态跟踪污染源和污染过程、提供终端查询PM2.5服务
移动互联网
提供PM2.5数据终端查询功能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


相关技术文章

同类产品推荐

产品参数

规格类型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