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科技赋能文博安防 解锁文物防灾“密码”

来源:安防展览网 作者:tina
2021/11/12 10:57:2954473
  【安防展览网 焦点新闻】文物安全是文博工作的前提和底线,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博安防已是大势所趋。近日,随着《“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正式出台,文物领域发展规划首次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文博安防迎来新一轮重大利好。
 
  其实,在《“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出台之前,已有多个文物大省针对" 十四五 "时期的文物发展制定规划和配套措施,并出台了具体细化的地方性政策。
 
  陕西省:2021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物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提升,实现全省文物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2021年10月,《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出台,分为9章共33小节,针对构筑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加强考古科研创新,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划部署。
 
  江苏省:2021年10月,《江苏省 " 十四五 " 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提出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动江苏由文物资源大省向文物保护利用强省迈进。
 
  科技赋能文博安防,保障文物安全
 
  这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无疑为文博安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智能科技对文博安防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智能分析:通过智能分析技术可将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整理,实现人数统计、行为分析和运动目标检测等多种功能,提前预测安全风险和安全漏洞,降低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RFIDRFID技术让文物拥有独特的“电子标签”,管理人员将每个文物对应的信息和照片匹配起来建立数据库,就能对文物的移动和管理做到了如指掌、安全有序,大大提升了文物管理智能化水平及的工作效率。
 
  人脸识别:博物馆人流量较大,出入口或重要内部区域,必须安装人脸识别门禁通道闸机来增强其安防性,实现对可疑人员的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博物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减少威胁发生。
 
  携手气象部门,解锁文物防灾“密码”
 
  今年下半年,河南、山西、陕西突发严重汛情,导致文物受灾严重,至今,受损文物的排险处置、保护修缮等工作仍在进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文物在天气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因此,在完成文博安防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用科技找到防灾“密码”至关重要。
 
  面对地震、洪涝、雷击等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我国文物部门、科研单位和气象部门正在携手努力。比如敦煌研究院、敦煌市文物局利用气象信息,初步实现敦煌文化遗产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布达拉宫和故宫等巧妙利用原有防雷设施,结合当今先进手段,形成了完备的防雷网络;龙门石窟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在石窟减灾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另外,使用智能科技对文物进行修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损失。如3D打印:3D打印技术能够有效的辅助人们修复一些损坏严重或不易修复的文物,能够让它们重新以完整姿态获得“新生”;VR:当面对一些不易展示的文物时,如年代久远的宋画、丝绸等优级文物,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损,采用VR技术进行线上展示和传播,可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不受破坏。
 
  总结
 
  在政策与科技双重利好影响下,安防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给文博行业带来突破性发展。据统计,2019年,全国博物馆展达到2.86万个、接待观众2.27亿人次,较过去三年增长43%和75%。未来五年,新锐的科技又将与古老的文物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安防科技又将描绘出怎样的文博蓝图?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上一篇:信息通信“十四五”蓝图绘就 5G基站加速遍地开花

下一篇:智慧养老政策暖风频吹 推动“银发经济”持续升温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