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 震后救援展开需多方注意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 2014/8/4 11:03:585880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
据介绍,目前云南省共投入7000余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其中驻滇*、武警、消防、边防、预备役官兵和公安民警、民兵等5000余人、干部群众2000余人,先期到达的救援力量已投入救援工作。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介绍,在各方全力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由于灾区道路受阻,加上持续性的暴雨,救援车辆和物资无法进入,救援工作目前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严重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大量房屋倒塌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救援;二是伤员转运困难,因道路不畅通,大量伤员仍在重灾区转运不出去;三是抢通道路困难,道路不抢通救援工作推进难;四是物资缺乏,生活物资因地震被毁,而救援物资难进入灾区。
另外,天气原因,也给这次救援带来很大的挑战。气象部门预计,近日,昭通地区受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多雷阵雨天气。云南省气象部门提醒:由于前期降雨较多,当地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地质灾害风险。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郭荣芬特别提醒:昭通高低空辐合明显,低层湿度大,白天晴空加热,不稳定能量增多,对流容易发生。提醒当地在救灾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防范雷电及短时强降水,做好防护措施。总的原则:一是人体的位置尽量降低,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如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以减少“跨步电压”。
(摘自中新网、新华网、中国天气网)
抢先一步实时地震监测
对于我国来说,实时地震动监测和烈度速报才刚刚起步,以前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更重注仪器的观测效果,比较重视台站建设、观测环境建设,地震速报的专业业务的水准很高。对于大地震应急响应和救灾、减灾需要的快速产出还不多。如果在大地震发生的地区大量部署了加速度传感器,我们就可以近乎实时将极震区和地震影响强烈的地区地震烈度分布结果向公众发布,这对抢救生命、救灾减灾和稳定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近两年日本直接采用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表示地震动强度,具有震后发布速度快的特点。日本横滨市区就部署了近千个烈度计,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在此也希望我国地震检测技术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下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及地震后随之发生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传感器技术推广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传感器而言,在相关数据的收集上,有着非常大优势,不过大规模的传感器基站监测体系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就能准确及时的进行地震预报。传感器的主要作有更多的是进行平常数据的分析,同时监测震后部份地区的相关情况。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地震相关监控上,传感器技术的确有着非常不错的技术前景。
此外,地震观测也是我国预防基地。地震观测是防震减灾的基础。目前,仅河北省就有有人值守地震台33个、无人值守自动观测地震台109个。为了减少干扰,这些地震台大都地处偏远山区,200余名防震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常年坚守在地震监测一线,默默无闻,甘守寂寞。他们采用测震、电磁、形变、流体等多种观测手段监测地球物理化学场的变化,为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应急广播,扩散消息争取时间
虽然,地震通过监测可以被先发现,凡是从发现到发生中间的时间还是很短的,往往没时间通知太多人,人们的反应也来不及。因此,建立应急广播系统是,提高应急扩能力是关键。
201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设的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正式挂牌担负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运行、维护,及时采集发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与应急管理机构沟通协调等任务。四川省作为地震多发生省份,成为个启动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省份。6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签署全面合作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合作协议。
应急公共广播主要由播控部分、传输部分和接收部分构成。播控部分作为应急广播的中枢,负担着应急广播的控制和播出重任,其主要由音频节目源设备、定时/手动播出设备、控制接收状态设备以及信号传送设备组成。传输部分的使用是由于广播是有线传输,线路较远,功率耗损大,为保证信号在线路上不产生太大的衰减,因此要配置定压输出功放。控制接收状态设备是指能够在紧急状态时根据软件自动或手动开启接收设备使之处于工作状态,在平常时关闭接收设备以节省电源。
在大灾发生通信、电力中断后,利用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的广播成为了灾区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而随着世界范围内突发性灾难的不断增加,再度唤醒了世界各国对应急公共广播建设的重视。应急广播可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在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在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撤离、避险,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低。目前世界上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都把广播作为政府应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通道,而收音机则是这些国家每一个家庭的标准配置。
在此之前,面对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国内众多应急广播系统厂商就已经推出全套的广播系统,但是面对像雅安地震这样的重大灾害,由于灾区不同的县有各自的广播频率,即使电台转播设备保存下来了,或者有的转播台配有备用电源保证发射台在震后正常运行,但是,行进中的救援车辆和队伍或者撤离灾区的群众收听广播时也会面临时时中断信号和反复搜寻电台的麻烦。因此建立统一的应急广播系统,在全国范围规范一个的统一的应急广播频率,确保一批广播信号转播台在突发灾害后正常运行,同时给普通家庭配备必要的应急收音设备势在必行。这样面临突发灾害事件,可以让受困于灾区的群众能了解灾情和外界救援,非灾区的群众也可以了解的信息发布,从而起到全面协调救灾、组织救援、稳定人心等重要作用。
灾后救援也要注意安全
这次地震救援工作面临四大困难,加上天气影响,对于救援工作压力更大。地震救援本身就存在危险,灾区有余震,进入灾区随时面临山石滚落的危险,大雨也有可能造成泥石流,电击等伤害,我们救援人员们,在牵挂灾区人民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障自身安全,做好防护措施。
地震等灾难的防护工作比救援更重要,在发生灾难的时候,防大于治。当地震发生时,一旦提前做好准备,不论是对财产安全还是人身安全都是一种保障。这种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资的准备,二是防护知识的准备。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储备一些物资,尤其是灾难高发的地区,比如医药箱、应急的工具甚至是水和食品。还一个就是自救技能,一个人一旦具备了自救的技能,在灾难发生的时候,生还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如果你并不具备自救技能,就只能等待救援和物资,如果你自己本身就具备自救技能,不但能够自救,还能够去帮助别人说。
大震巨灾救援阶段要持续200h左右,救援一旦展开将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对救援人员的素质和安防救援装备的性能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历次大震巨灾的救援实践告诫我们,研发被压埋人员的快速定位技术、改进营救装备技术性能、提高救援人员个人防护技术及装备水平是实现科学、有序、安全、救援的重要条件。
1、生命探测仪注重兼顾性
例如:在现场嘈杂、余震不断的环境中,音频生命探测仪探出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在堆积较高、人员压埋较深的废墟中,视频生命探测仪(蛇眼)就很难伸入废墟内部发现目标;雷达生命探测仪理论上可对较大规模的废墟进行成片探测扫描,但实际结果并不理想。在危险和有毒有害环境中,可以选配搜索机器人。但是,有线的机器人在倒塌废墟中行进常常会发生导线缠绕,而影响搜索进程;无线机器人在倒塌废墟中因为钢筋等金属所产生的屏蔽作用会导致机器人失控。
2、侦检仪器和预警装置配备必不可缺
大地震会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危险化学品和煤气泄漏,余震会造成房屋的二次坍塌。这些危险因素时刻威胁着救援队员和幸存者的生命安全,在救援行动过程中必须要加以严密的监控,才能确保行动安全。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必须坚固(防割、阻燃)、耐用、穿着舒适,并满足恶劣环境条件下的作业的要求,同时应选配一定数量的防化服和防辐射服。
3、配强通讯装备
大震巨灾,如:汶川大地震造成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瘫痪,通讯功能中断。信息就是行动命令、信息就是生命的希望,如果应急通讯系统不畅会给救援行动的指挥协调带来巨大的难困。应急通讯装备的配置应大限度的实现指挥部的行动命令与救援信息的上传,队伍与队员、队员与队员间的互联互通。常用的解决方案是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和集群通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