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生产厂家厂商性质
北京市所在地
现实远非如此。中国城市地铁站点,都是半封闭设计。从通道闸口、栅栏,轻而易举能传递物品进入收费区。当前的安检检查漏洞重重,尽管不少城市要求大包小包一律安检,但在人流量巨大的高峰时期,安检员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判明包内可疑物品;而对人身的检查更是随意,通常安检员只是象征性的挥舞两下即放行,根本无法发现刻意隐藏的危险物。
不可否认的是,设置安检环节,肯定会提高恐袭的成本和门槛——至少*分子无法大摇大摆的直接把qiang支放进行李箱就拉进车厢。(2016年7月17日,北京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在安检过程中真的发现一名女乘客在黑色密码箱中放有长短qiang各一支、50发。)
但真正蓄意恐袭的人,为行动是不计成本的。安检措施是否有效,由其薄弱的环节决定。只要有漏洞存在,即功亏一篑。
另一方面,安检的限流效应,将人流大密度的滞留在闸口外,反而给*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也带来拥挤踩踏风险。那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改造站点(在所有半封闭处随时派人站岗,或者干脆把它们都封起来)、规范安检流程来改变当前“形同虚设”的状态,让安检更有效,并降低其负面效应?
什么程度的安检才是有效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可能都认可的,是机场的安检流程。但要避免人流的滞留,保障基本的通行便利,安检的放行速度,应与地铁运力相匹配。复制机场安检的流程到人流量数倍于机场的地铁站,显然无法实现。
再看第二种情形,防范意外事故。
乘客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带入危险物品,没有恶意规避检查、或将物品刻意隐藏,如果强化安检员培训、提高安检率,当下的安检措施或许是有效的。
各地的地铁管理者提供的数据,也在努力证实这一点。例如在北京,截至2017年7月,实施安检9年来共查获各类禁带品101万件。根据各地的报道,被查的禁带品中,种类多的,便是各种喷雾、花露水,以及锤子、电锯等民用工具。
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达成*个目标的同时,第二个目标——通行的便利与成本的控制,安检这一路径又能否满足?
当人们面对的威胁是袭击时,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死伤损失巨大——人们或许愿意付出巨大的成本(如各个城市为部署安检设备和人员投入的巨大资金)、牺牲更多的便利(如每日在地铁口的长时间等待),去尽可能排除袭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