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生产厂家厂商性质
北京市所在地
在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一些危险物品带入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因意外造成伤害和损失。例如放在包里的dao具,因为人流拥挤而刺伤周围的人;例如一些易燃易爆品,因为自身质量原因,或偶然因素——如遇明火,而发生爆炸。
排除袭击、意外事故的隐患,保障乘客安全,显然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但安全不是的目标。地铁管理者和乘客还需要考虑的,是出行的便利与成本。
安全、便利的出行,自然是人们的期盼。但当二者难以兼顾时,人们需要协调对两个目标的设定。如果对安全的期望,是杜绝安全风险,那对于便利的期望,就必须下调;如果目标是大程度的出行便利,那自然要容忍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
3 当前形式是达成目标的有效手段吗?
先看*种情形——排除袭击的隐患。
对于蓄意的袭击,当前的地铁安检可能形同虚设。
地铁安检要能有效防范袭击,一个前提是——所有进入地铁的物品都必须通过安检。
现实远非如此。中国城市地铁站点,都是半封闭设计。从通道闸口、栅栏,轻而易举能传递物品进入收费区。当前的安检检查漏洞重重,尽管不少城市要求大包小包一律安检,但在人流量巨大的高峰时期,安检员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判明包内可疑物品;而对人身的检查更是随意,通常安检员只是象征性的挥舞两下即放行,根本无法发现刻意隐藏的危险物。
不可否认的是,设置安检环节,肯定会提高恐袭的成本和门槛——至少*分子无法大摇大摆的直接把qiang支放进行李箱就拉进车厢。(2016年7月17日,北京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在安检过程中真的发现一名女乘客在黑色密码箱中放有长短qiang各一支、50发。)
但真正蓄意恐袭的人,为行动是不计成本的。安检措施是否有效,由其薄弱的环节决定。只要有漏洞存在,即功亏一篑。
另一方面,安检的限流效应,将人流大密度的滞留在闸口外,反而给*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也带来拥挤踩踏风险。那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改造站点(在所有半封闭处随时派人站岗,或者干脆把它们都封起来)、规范安检流程来改变当前“形同虚设”的状态,让安检更有效,并降低其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