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本质是解决可靠性问题
- 来源:澎湃新闻
- 2018/1/5 10:08:1342585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地图软件来选择出行路径,甚至会依赖软件来选择出门时间或者决定是否乘坐公交。估算出行所需的时间,而非认路导航,成为了这些软件的主要卖点,交通越拥堵,这些软件的价值越大。这也揭示了人们出行的一个基本需求,要有可靠的时间预测。因此,拥堵的治理,本质是解决可靠性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拥堵
快速城市化是拥堵产生的一个原因。我国历*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是规划业未曾遇到过的现象,而对未来的预测也在摸索行进中,有些会遵从地方长官的愿望。城市中产业和就业的发展,是传统规划从业者难以预测的内容,因此,许多城市出现了职住严重失衡的现象。虽然,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正在逐步弥补这些结构性缺陷,但是由于缺陷的严重性,导致弥补需要更长的时间。
规划和设计对拥堵的影响,不仅仅带来结构性问题,还产生了一些堵点乱点,如快速路互通密布,致使出入口间距较近,司机难以从容地分流、合流和交织,带来一些节点上的拥堵;又如路线设计不合理,使车道数严重不平衡,路段和交叉口车道数差别很大,司机选择和变道困难从而造成迟滞。这些现象在我国城市里经常出现,每处节点或路段也许都满足规范,但连接起来却会形成堵点乱点。
规划、设计带来的拥堵,有的因为标准规范不适合社会发展,也有的因为从业者自身能力和经验不足,需要用时间来逐步改善。除此之外,拥堵的原因还有天气、交通事件(如事故施工作业)、交通控制不合理、大型活动等原因。
天气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下雪冰冻或者大雾天),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脆弱的城市路网,甚至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据国内媒体报道,一次中等雨量,曾导致某特大城市产生了10小时的交通拥堵。
在一些统计里,交通事件占拥堵发生原因的比例超过70%。交通事件包括路边停靠等人、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有施工作业等。交通事件的持续时间,会直接影响拥堵的严重程度,因此快速发现快速处理,可以消除很大比例的拥堵。
不过,路网和路段的冗余性不足或者对需求预计不足,经常会让一些正常的需求变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如接送孩子上学,往往会堵住一片区域。在一些文献里,还将大型活动或者特定日子(如假日前后发生的特殊出行需求)归入到交通事件里。因此,拥堵也如安全一样,要预防。
对我国城市来讲,交通控制不合理是拥堵或者秩序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尤其在中小城市,路网容量足以应付高峰的流量,发生的大部分拥堵其实是因为秩序混乱形成,而秩序混乱则与交通控制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许多城市,执法应用的设施(如路面上的摄像头)投资已经超过了交通控制设施的投资,在人力分配上,也偏向于智能交通的应用。这就形成了依赖执法或者似是而非的大数据,而非有效控制来治理拥堵的局面。
管理部门经常会用车速慢、排队长来形容拥堵,但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拥堵的本质是所有出行方式都不可靠,不可预期。高峰期间形成的车速慢、排队长,如果能够预期或者有其他选择,老百姓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不是当前迫切的治理对象。
如何监测拥堵
人们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是形成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由于不可靠,会形成许多经济上或者人际关系上的信任问题,譬如货车的交货时间,因拥堵形成的迟到,都会有后续的连锁反应。
因此,无论是否拥堵,对于交通状况的监测,是管理城市交通的基础工作,也是大中城市必须要做的工作。除了一些特大城市有足够的人才和资金,大部分城市还没有或者难以系统监测城市的交通。不过,一些企业却有平台对国内的大部分城市进行交通监测,并提供预测,提高自己产品的价值和可信度。
高德、百度和滴滴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高峰期间拥堵延时指数”来评价一个城市的拥堵情况,也用颜色在地图上直观表达,并得出了各城市排名。虽然有一些专业机构对此质疑,但因为这样的指标简单易记,也贴近老百姓的感受。可见,评价城市拥堵,并不需要难以理解复杂的指标,关键在于真实并且看得懂,能大致估计出行时间,就能受到欢迎。
因此,能提供可靠且看得懂的预测,是指标能广泛传播的一种方法。
不过,这样的指标虽然直观,但只能粗略地反应了城市交通的大概,只有这样的监测对于治堵是远远不够的。老百姓需要的是出行所需要的预测时间;而管理者需要了解每日的数据变化,城市每个地点的交通运行状况,居民流动的规律等等,以便找到问题的原因,安排好整改的计划。因此,城市需要的指标更多。
现在使用的这些指数,无论是企业使用的拥堵延时指数,还是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拥堵指数,都不能反映出具体区域的问题,也不能反映出特定人群遇到的拥堵,仍然是围绕着小汽车的应用。因此,拥堵的监测需要更多样,也需要有能引导社会宜居、绿色的出行,而非过多的支持小汽车的使用。
譬如应该增加反应公共运输能力和通达性的指标,督促公交的改进,吸引公众使用公共交通;还要增加主干道的拥堵情况指标,增加货运情况指标,停车情况的指标等等。而监测得到的结果将会影响决策,终影响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我国城市的资金并不算充足,有能力的城市应该建设一个面向老百姓面向结果的监测平台。这样可以避免决策错误,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必须改进的地方,总体上也会更节约,并增加城市居民整体的福利供给。而一些没有足够能力的城市或小城市,也应寻求多元化的合作,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逐步形成这样的平台。
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工作,也是治理拥堵的起步工作。
治理拥堵的三大方法
治理拥堵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增加供给、增强运营能力、需求管理。简单的描述不足以说明其含义,治理拥堵是涉及面很广的城市综合工作。
1)增加供给:增加新路、拓宽马路
增加供给是政府管理部门治堵的传统方法。然而,建设和拓宽需要资金和土地,增加供给来缓解拥堵的政策经常会遇到现实中的困难。因此,大部分会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转换,如建设公交专用道、在现有道路上增加轨道交通的建设,这样在实施上遇到的困难较少且福利覆盖面较大,是缓解拥堵的重要思路。
增加供给还包括路网结构的梳理,我国大部分城市仍然在扩张,路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很多,一些堵点乱点对路网的整体容量形成了极大限制。对路网中的堵点乱点的治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对于堵点乱点的发现和原因分析,却是我国城市的弱项。许多表面上的堵点乱点,其原因可能并非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以至于在实施整改措施后,堵点仍未消除,却带来了更多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