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上)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2015/10/15 10:11:4818457
  
  (二)2014年“四新”经济发展举措

  
  2014年上海市为促进“四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四新”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措施。
  
  1、加强协作沟通,改进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服务“四新”企业的绿色通道,坚持问题导向,从企业需求着手,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建立服务于各阶段需求的问题反映和解决机制。
  
  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中,建立了“2+X+17”的工作机制,“2”就是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X”就是相关职能部门,“17”就是上海17个区县。依托“2+X+17”工作机制,建立“四新”企业瓶颈问题的发现、搜集、反馈和解决机制,聚焦“四新”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有效对接,以点带面,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面上共性问题,注重通过个案问题的解决,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对策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方式,放宽准入条件,特别关注初创企业,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通过对现有政策的修订完善、机制和制度创新来支持企业迅速成长。如今年3月1日上海市发布实施的《上海市企业住所管理办法》,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释放住所资源,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破解制约投资的创业场地资源瓶颈。
  
  围绕企业瓶颈问题的发现、搜集、反馈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建立了多层次问题导向机制。一是加强市区联动,在各区县产业部门设立“四新”经济联络员,实行每季度一次的区县联络员会议制度,通过各区县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定期收集一批新问题,并跟踪了解前期的正在解决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每季度市级平台的专题协调会,由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协调解决。二是开通“区县四新经济联络员微信群”和“四新直通车微信群”(人数已超200人),建立市级主管部门、区县相关部门、“四新”企业、行业协会、学术专家等即时性的互动交流平台,共同研究解决相关瓶颈问题,提升问题解决的时效性。三是依托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定期召开“四新”重点领域的专题座谈会,邀请协会、代表性企业共同探讨当前制约“四新”企业发展瓶颈问题。
  
  2、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企业问题
  
  市领导先后实地调研了一批上海市典型的“四新”企业,考察“四新”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掌握了“四新”经济具体进展情况的手资料,提出要加快发展“四新”经济,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指出“四新”企业前景广阔,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四新”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市领导带队实地调研了大众点评、智臻网络等企业,召开了互联网领域“四新”企业、创投机构座谈会。市有关部门深入走访了浦东、徐汇、杨浦、长宁、闸北、闵行等地区的一批典型企业,召开部分区县主管部门座谈会,了解各种类型企业的不同诉求,专题讨论了“四新”工作重点、推进机制等问题。结合区县特点、企业情况,梳理共性问题,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拆分、聚焦、扩展“四新”经济范围,深化细化、补充完善热点领域。
  
  针对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发展改革委每季度牵头召开一次市级平台专题协调会,对近期收集和梳理的共性问题以及前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专题协调会形式,市相关部门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明确由各区县主管部门负责跟踪后期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对涉及本市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明确由市级各主管部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争取相关政策突破或先行先试。
  
  2014年共梳理提出43个典型问题,2015年以来又梳理了一批问题,与去年未能解决的问题按照共性问题合并处理的原则,重新梳理出36项新的“四新”企业瓶颈问题。其中需要国家政策突破的共11项,主要涉及行业管理和业务准入、政策配套和发展环境、制度环境和要素支撑、公共服务和示范应用等4个方面,已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试点突破。以及通过本市完善制度环境和政策突破的瓶颈问题25项。
  
  3、开展宣传研究,推广示范工程
  
  积极开展“四新”经济“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发布了《上海“四新”经济发展报告及典型案例》,并在蜘蛛网、盛大文学发布了电子图书。报告通过对四新企业的典型案例的透彻分析,从企业的角度阐述了上海“四新”发展的现状,以及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困难。
  
  推动创投机构与“四新”企业对接措施的落实。会同市创投行业协会,组织创投机构与“四新”企业项目对接交流,集中调研了千骥创投、天翼创投等近20家创投机构,完成《“四新”经济和创业投资发展联动》课题研究报告。对本市已报会、辅导备案及培育中的455家拟上市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梳理,作为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加强跟踪和服务力度。
  
  开展集中宣传。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对“四新”经济进行了主题宣传。设置“四新专栏”,加强“四新”案例等相关信息的共享。加强典型案例宣传,积极开展应用示范,总结一批“四新”典型领域、企业和载体,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有线电视传统媒体及微信等新媒体,对有一定度的“四新”企业进行宣传,增强“四新”经济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发挥科技*作用加强对国内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跟踪分析。组织本市企业、机构参加高水平展会,保持与产业发展走势同步。依托科技情报所等专业机构开展“四新”经济发展环境、趋势、动态跟踪研究,编撰了《国内外“四新”经济动态》。
  
  4、创新“四新”经济政策,落实载体建设
  
  市政府专题研究支持“四新”企业发展工作。强调上海各级政府应改进职能和工作方式,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切实解决企业碰到的难题瓶颈,探索管理新模式,使各项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真正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真正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各部门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促进完善“四新”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目标责任制度和督查考核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服务于企业各阶段发展需求的问题发现和解决机制;加强政策创新,研究和制定适应“四新”经济特点的支持政策;改进工作模式,探索建立商务领域“1+X+N”的“四新”工作推进模式。进一步强化新型企业、新型项目的前期研究、挖掘和储备工作,强化资源集聚和行业创新转型,加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上海“四新”企业的转型升级。
  
  增加对“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保证专项资金中支持“四新”企业的资金达到一半左右,在产业升级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了支持“四新”企业和产业联盟发展的内容。
  
  出台各项政策的同时,加强载体建设。市经济信息化委联手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开展批50家上海“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涉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医疗器械、互联网金融等30余个细分领域;完成上海“四新”新载体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搭建工作;推动36个重点领域与科技孵化器对接。
  
  开展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推动网络视听、智慧照明、集成电路、物联网等8个人才实训基地挂牌。建设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的“四新”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四新”提供人才资源。
  
  加快推动创新联盟建设。研究制定《上海市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产业创新联盟建设,重点推动信用服务、智慧照明、分布式光伏、网络信息安全服务、互联网教育等领域筹建了新的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推动成立智慧照明产业创导联盟,制定并发布健康物联网推进方案。起草制定促进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全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顺利落户,组建全国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联盟—iEDU教育联盟形成智慧医疗行动计划初稿,筹建3D打印产业联盟。
  
  5、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四新人才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和人才强市。科技、人才、信息化是现代城市的先导要素,决定上海未来。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科技创新、信息化发展和人才建设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举措,构筑有利于重点突破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主导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提升创新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具有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工程化平台。落实张江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股权激励试点,推广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发展模式,更大范围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集群,为各类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实施微技术、高温超导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稳定支持经费的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国家和本市各类人才计划,壮大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健全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更好地靠事业成就人、靠机制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让各类人才愿意来上海追梦、能够在上海圆梦。上海自贸区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人才需求”圆桌会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市教委学生事务中心三方签约,在自贸区内设立经贸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需求白皮书》,面向上海各高校学生举办上海自贸试验区专场招聘会。
  
  三、2015年上海“四新”经济发展展望
  
  (一)产业创新发展新动态

  
  美国确立“再工业化”战略导向以来,奥巴马政府从战略布局、发展路径到具体措施,环环相扣,逐步落实,完成了美国制造业创新战略部署。美国有关部门又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复兴美国制造业创新法案》等旨在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法案。这些法案的核心是集中产学研力量推动数字化制造、新能源以及新材料应用等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从而使美国在制造业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继续保持地位。
  
  德国政府在打造工业4.0,一方面积极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与欧洲研究区计划,强调基础研究和“贴近市场”的应用型创新。根据欧盟委员会新数据,2014年约有3300家德国科研机构在项目框架下提交了资助申请,超过900个申请获批,德国2014年就获得了15亿欧元的欧盟经费资助。德国一直坚持以科学务实的战略规划新兴产业发展,以协同的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中小企业的持续提升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以低息的金融服务保障新兴产业发展,以双轨并行的职业教育助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英国政府决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在2011-2015年期间,投资2亿英镑建立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即“弹射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打造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弹射中心的作用是促进英国先进科研实力转化为商业价值。重点集中在新兴技术领域。目前,英国已在高价值制造、细胞疗法、数字化、未来城市、海上再生能源、卫星应用、运输系统、能源系统和分层医学诊断等领域建立了9个弹射中心。未来还将在绿色经济、气候变化适应、机器人和自治系统、机器学习、基因组学、下一代计算、物联网、复合半导体、光子学、智能弹性基础设施、食品安全、低碳交通、非动物实验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建设弹射中心。
  
  日本正在从经济复兴迈向持续增长,而“科学、技术与创新”是日本迈向未来的“生命线”。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版科技创新综合战略《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4——为了创造未来的创新之桥》(以下简称《综合战略2014》),提出在已进入真正的知识大竞争时代的背景下,日本正在转向科技创新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经济模式迅速向科技经济模式转变)。《综合战略2014》还提出以“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CouncilforScience,TechnologyandInnovation)”为平台,重点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和环境技术三大跨领域技术发展,用以解决五大政策难题,并使其成为日本产业竞争力增长的源泉。
  
  (二)下一步推进“四新”经济工作设想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市场。一方面促进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的“对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增强消费预期和信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拉动绿色投资,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
  
  上海在“四新”经济发展的探索推进,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办、国办和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调研指导,兄弟省市也交流经验,全市上下广泛发动,“四新”经济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全市经济保增长、促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上半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856.9亿元,同比增长17.9%左右,继续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新能源汽车上牌销售14547辆,创历史新高;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等领域重大项目落户。通过104区块提升、195和198区块转型,依托工业园区、大学园区、文化创意基地、科技孵化基地、商圈楼宇发展众创空间,突破了缺少土地的瓶颈;根据“四新”需求,更加注重培养跨界、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人才。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创建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加快推进“四新”经济发展。
  
  1.推进部市合作,创建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
  
  国家工信部大力支持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上海市政府将加强与工信部对接力度,加快推进部市合作工作。一是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上海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快速融合,力争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家“四新”创新发展集聚地。二是到2020年,两化深度融合绩效显著,形成更加完善的“四新”经济发展环境,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四新”经济领域中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成为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三是围绕服务服从国家战略,着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2.探索“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创新产品产业化支持政策,推动相关领域发展
  
  着力打通装备设备研发、制造、应用产业链,探索创新“装备首台套”政策,努力实现四个突破:一是要求研制企业和用户联合申报,确保研制装备能够实现销售,打通研发、制造、应用产业链。二是针对医疗装备、机器人、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单价低、批次多的特点,将支持范围从首台、首套拓展到首批,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提高单个项目支持额度和比例,对首台突破项目的高支持比例和支持限额均大幅度提高。四是将外地用户纳入首台套风险补贴政策范围,支持装备研发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加快研究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扶持政策,建立相关产业示范应用风险补偿机制,促进本市在新材料、国产软件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和应用,帮助“四新”企业迅速成长和发展;与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共同研究制定推进“四新”创新产品产业化政策,鼓励人才和团队运用创新成果创业,优先推荐创新成果的团队和企业向众创空间和“四新”产业基地积聚。
  
  3.深入开展调研,加大“四新”经济的研究和宣传力度
  
  加强对经济发展动态的跟踪,深入开展调研。组织“四新”企业、机构参加、国内高水平展会,保持与产业发展走势同步。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区县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四新”企业的新鲜经验和现实需求;主动学习兄弟省市在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先进经验做法;开展“四新”宣传、研究,形成共识。组织相关部门和区县领导、协会、资本投资、理论学术、公共平台等专家,共同开展头脑风暴活动。组织一批“四新”主题活动,加强“四新”持续宣传。结合工博会等全市重大活动,以及区县、园区协会举办的主题活动,聚集“四新经济”主题,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以互联网+、创新创业等热点,持续开展“四新”主题宣传。
  
  4.创新工作方法,探索“产业互联网+产业基地+产业人才+产业基金+产业金融+产业联盟”的推进方式
  
  推广扩大“科技创新板”辐射效应。探索启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主要用途包括“四新”领域市场化运作、国家战略项目配套、部分项目股权直接投资、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新载体建设。会同有关部门,与区县、园区联手,围绕“四新”重点领域,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四新”产业基地和孵化器,培育一批“四新”发展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已建立的网络视听、智慧照明、集成电路、物联网等8个人才实训基地作用,继续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四新”经济,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形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一支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各相关领域组建创新联盟,在移动医疗、3D打印等领域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发挥产、学、研、用、资等各方作用。
  
  5.推行“四新”服务券,创新政府服务方式
  
  先行推动“四新”服务券1.0,市经信委会同市教委利用存量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对与本市高校围绕“四新”经济开展的合作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共同研究推动“四新”服务券2.0,通过发放“四新”券的形式,购买创新服务,支持本市小微企业和人才团队创业创新;在“四新”服务券1.0和2.0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将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变为专业化、市场化主导,由返“税”变为返“服务”。在供给侧,利用财政资金通过政府采购平台提供包括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的各类服务。在需求侧,由各部门在“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社教文卫等方面,发放服务券,由企业自主选择。通过“信用经济+市场化招商模式+政府采购”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和自贸区建设中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6.设立“科技创新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上海将依托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立服务于“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板”,为尚未成熟但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定向增资、自募债、股权质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服务,探索试点优先股、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目前设立“科技创新板”的相关方案已经确定,储备了一批科技型、创新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高成长性、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运作规范、股权归属清晰的企业,预计首批企业将于年底挂牌。在“科技创新板”实现平稳运营后,在协议交易框架范围内试点推出创新的交易方式,探索并逐步引入做市服务功能的交易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将“科技创新板”服务挂牌企业范围从上海市扩大至长三角区域,并逐步面向其他区域开放;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研究探索并尝试境外企业挂牌“科技创新板”,逐步提高境外投资者参与“科技创新板”投资的便利程度。
  
  7.营造“四新”发展环境,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政府数据服务试点范围。建设“四新”信息对接平台,实现园区、孵化器、风投、人才、联盟等信息资源共享。推动行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营造更大市场空间。推动再制造、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加大开放力度。
  
  8.坚持问题导向,完善解决企业瓶颈问题的工作机制
  
  完善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发现机制。充分发挥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和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市企业服务直通车、相关行业协会、风投机构等作用,建立多渠道、广覆盖的“四新”企业诉求收集机制;依托“2+X+17”机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例会,沟通协调解决“四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完善日常沟通、跟踪、协调机制,召开区县“四新”联络员会议,并梳理收集新的瓶颈问题,及时跟踪、了解问题解决进度。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物联网编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意义非凡引关注

下一篇:交通部征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