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上)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2015/10/15 10:11:4818407
  
  二、2014年上海“四新”经济发展成效和举措
  
  (一)2014年“四新”经济发展成效

  
  1、认识深化,“四新”经济影响扩大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上海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市领导要求,全市各方面系统研究谋划,聚焦四个方面,共同破题:按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水平,进一步聚焦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围绕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培育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围绕宽容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把集聚人才这篇大文章做大,使人才更好地迸发创新活力。
  
  根据市政府部署,市有关部门、区县加快推进“四新”经济,梳理“四新”企业面临的困难,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各区县大力培育引进“四新”企业和项目,逐步形成了一批值得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企业不断加深“四新”经济认识,以“四新”促发展。有关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四新”经济发展新要求,以客户为中心,为“四新”企业定制金融服务。
  
  2、改革推进,制度环境优化升级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四新”经济在自贸区得到发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2014年,自贸区基本搭建出了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其中,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2013版的190条减少至139条;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推出60多项创新举措。自贸区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2014年,自贸区内新增注册企业11440户,比上年增长1.6倍。其中,内资企业9383户,注册资本3329亿元,增长2.9倍;外商投资企业新增2057户,合同外资118亿美元,增长5.2倍。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3、活力增强,科创中心潜质突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注入科技创新活力,培育“四新”沃土,科技创新热情高涨。
  
  科研投入稳步增长,为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3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53%。
  
  科技创新主体日渐壮大。2014年全市新增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创新型企业15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225家,高新技术企业5433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2家。年内全市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552家,认定企业涉及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制造等重点领域。
  
  科创应用成果颇丰,有利于加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年受理申请81664件,比上年下降5.5%,其中,受理发明申请39133件,下降0.1%。全年授权量为50488件,增长3.7%,其中,发明授权量为11614件,增长9.1%。2014年全年授权量为50488件,增长3.7%,其中,发明授权量为11614件,增长9.1%。全市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5%。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9897项。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5238件,比上年下降4%;合同金额667.99亿元,增长7.6%。
  
  4、范围扩大,热点领域效益明显
  
  经过一年的发展,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企业双向合力,发展如火如荼。根据2014年6月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对“四新”经济工作提出的整体要求,市经济信息化委积极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线的“四新经济”发展,提出了抓手型领域,2015年又新增创意经济、工业物联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热点领域,表明加快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决心及行动力,更体现“四新”经济动态变化、包容性特征。
  
  “四新”经济热点领域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总额1753.9亿美元,增长9.7%。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已汇集1000余家互联网金融企业,2014年经营收入近2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三方支付收入近220亿元。电子商务规模保持全国中心城市。2014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3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在全国的占比提升到10%以上,其中,B2B交易快中趋稳,实现交易额10645亿元,增长24.0%,占交易总额的78.6%;网络购物(B2C/C2C)保持高位增长,实现交易额2904亿元,增长50.6%,占交易总额的21.4%,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网络消费领域不断拓展、能级提升。全年实现商品零售交易额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截止2014年,上海电商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本市在新能源汽车、移动医疗、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云计算、节能环保服务、卫星导航、创意设计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新技术异军突起。3D打印、机器人等12个可替代传统应用、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迅速发展。
  
  3D打印领域,推动成立了国内正式注册的行业组织——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成立了国内医学3D打印云平台,推进了国内三维版权交易。从2012年开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并培育出了联泰三维、悦瑞科技等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行业优势企业。在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园形成了3D打印产业集聚。目前,上海围绕3D打印的材料、装备、软件、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了布局。围绕应用,积极推进行业对接,促进本市3D打印企业同上汽集团、中航商发、上海航天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对接。推动有关企业同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合作在临床中探索3D打印手术模型、手术导板和植入体的应用。
  
  机器人领域,上海已成为我国规模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本地企业与国内其它地区企业在上海竞相发展,集聚了一批“本体”和“功能部件”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从机器人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四大”机器人巨头均在上海设有机构,国内众多企业也在上海发展壮大,“工业机器人”企业加速成长,“服务机器人”企业处于行业内地位。
  
  (2)新业态加速集聚。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等14个应用信息等技术、从现有领域衍生叠加的新业态已初具规模。
  
  网络视听领域,2014年产业规模超过130亿元,占据全国市场四分之一份额。
  
  互联网教育领域,上海拥有互联网教育企业近150家,2014年新增企业近60家,企业创新速度加快,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增长潜力巨大,产品覆盖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教育平台、教育工具、内容提供、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技术支撑等五类,并初步形成了竞争力。如教育平台类,沪江网已经成为国内大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拥有注册会员8000万,其中付费会员300万,2014年经营收入超亿元。教育工具类有谷歌产品经理回国创办的“英语流利说”成长迅速,用户发展到1500多万,在苹果商店(appstore)分类排名位,该企业目前已经完成B轮融资。慕课类有睿新公司的“智慧树”平台,与高校课程紧密结合,并采用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已有近200所高校加入,覆盖在校生300万,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课,并实现学分互认;公司近三年经营收入增长20%,净利润25%以上。
  
  (3)新模式蓬勃涌现。“四新”模式创新,包括:再定义创意设计型、平台模式型、并购整合创新型、需求拉动型、痛点突破+跨界应用型、异业联盟型、集成创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价值链提升型、“互联网+”典型示范型、软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业态与模式创新型、协同创新型、空间创新型、时间创新型、营运创新型、主体创新型等十几种典型模式。
  
  发展O2O(线上线下)模式,促进传统商业与电商互联网互通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发展旗舰店、买手制百货、特色主题商店、概念店、DIY商店、会员制商店等新型商业类型和网订店取、前店后库、个性定制等新型销售模式。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逐步加大自主经营比重,扩大买断经营范围,开发自有品牌,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市商品销售额45129.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2.91亿元,增长8.2%,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499.68亿元,增长40.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3%。
  
  (4)新产业初具规模。智慧照明、车联网、北斗导航等10个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引发产业体系变革的新产业已逐步从试点转向应用。
  
  北斗导航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齐备、产业环境日趋优越、产业链结构相对完整、应用需求广泛格局。2014年整体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增长超过30%。目前上海拥有卫星导航企业超过百家,并涌现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产品覆盖核心芯片、应用终端、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各个领域,支撑了车联网、物联网、智慧交通、物流配送等相关行业发展。今后将推动在高精度定位导航、车联网、城市管理、航运海事、移动互联、农业、通用航空应用和北斗卫星授时守时等方面重点发展。
  
  车联网领域,上海车联网产业布局处于国内地位,2014年,车联网产值规模达15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车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百万,其中自主品牌荣威汽车的车联网产品前装车突破20万辆;形成嘉定“产业基地”、浦东“综合示范”、徐汇“前沿技术”三个差异化发展的集聚区。加快车联网应用推广,进一步提升市民出行的舒适感。推进市内646个站点,1135块公交站亭显示屏的车辆预计到达信息的发布,完成约1700根具有实时动态信息发布的太阳能电子站牌,年内实现内环基本全覆盖。加快推广“上海公交”手机APP的开发和应用,实现955条公交线路到站信息预报,完全覆盖中心城区,大幅提升市民换乘公交的满意度。
  
  智慧照明领域,成立了上海智慧照明产业联合会。上半年根据智慧照明产业的内容定义,进一步扩大了联盟企业的合作范围,涉及了智慧交通联盟、车联网联盟的相关企业以及信息传媒、信息软件、通讯运营商等企业,围绕着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了智慧照明产业企业合作平台,并以联盟牵头开始了智慧照明的对接与推进工作,项目的主打产品PRONA产品曾获得工业设计德国红点奖,该项目已经启动外滩、金山智慧新城、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虹桥商务区等项目对接工作。同时,以普陀区为智慧照明产业创新基地选址,进行了产业规划,重点推进智慧照明领域发展。
  
  5、四位一体,载体建设初见成效
  
  载体建设是培育“四新”经济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为“四新”企业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信息交互、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环境。提出了“创新基地+产业基地+创新联盟+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模式,经过一年发展,上海“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
  
  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开展创业投资机构与“四新”企业项目对接交流会,一批企业获得风投机构投资;进一步创新本市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开展“上海四新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研究工作。2014年12月17日,上海市出台《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内专注于天使投资发展的政府引导基金正式成立,天使引导基金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共同设立天使投资机构,重点激发青年人创新创业活力,鼓励扶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四新”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加强新载体建设,市经济信息化信委、市科委、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联手推动重点领域与科技孵化器对接,依托“大张江”建设一批“四新”产业集聚基地;布局搭建一批“众创空间”的孵化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成果的产业化。
  
  积极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已建立网络视听、智慧照明、集成电路、物联网等8个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张江管委会聚焦“四新”重点领域,建设了一批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训实训基地。
  
  加快推动创新联盟建设,重点推动信用服务、智慧照明、网络信息安全服务、互联网教育等领域筹建了新的产业创新联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物联网编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意义非凡引关注

下一篇:交通部征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