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智能识别历经风雨 概念拓宽由安防到网络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编辑部
2012/8/29 9:49:256516

  1、设备选择,应用定位重要
  
  与我们普通而又常见的普通门禁设备相比。生物识别系统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同时,却有有着难以弥补的娇气。因此,对于生物识别的应用,以及所使用地点的选择,无疑要保持着更多的谨慎。
  
  对于生物识别门禁系统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产品应用的领域,对于用户人数在技术人,指纹磨损较小,而且位于写字楼环境的用户(受污染概率较小)来说,指纹识别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对于我们国产的指纹识别设备来说,正确识别率基本都维持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对于几十人的小型环境已经足够满足。而对于一些人数较多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环境来说,一些国外的指纹识别设备恐怕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对于用户数量维持在百人甚至千人以上,或者一些相对重要的部门来说,掌形仪或者三维脸型识别设备是同类设备里面的不错选择。其实,对于识别质量而言,虹膜识别仪在应用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只是由于使用上不是非常方便,所以更多的在一些实验室等环境应用。
  
  2、安防设备,安全永远是
  
  对于识别设备来说,它的作用就是对来者的身份进行识别与断定,排除危险的一个"筛选"式的设备。而对于不同安全级别的应用环境,它的安全级别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门禁的生物识别设备来说,虹膜识别的安全性无疑是为先进的,它在工作中,会采用多种生物配合的方式,来判断生物样本的特性。从而实现别的安全性能。而对于稍一般的安全级别设备来说,则会采取不同生物品种的产品性能来区分不同物体的区别。比如三维识别,指纹识别等。而对于简单的生物识别应用来说,相对处在基础地位的掌形识别可能是这类用户为实惠的选择。
  
  3、识别应用,功能决定性价比
  
  对于生物识别系统来说,虽然丰富的功能可能会帮助我们完成更多的工作,但是在使用中,功能多的未必就是性能优的。有些时候,随着功能的增加,设备的应用性反而会随之下降,而对于这样的此消彼长,显然是非常不值当的。那么,对于设备的可用性,到底什么才是为关键的呢?
  
  于当前的用户需求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根据需求,确定采用何样的生物识别系统,确认是指纹识别应用还是对掌形识别技术拥有更多的需求。此外,根据门禁系统所处的位置,重要性,以及便利程度等方面,决定采用一体式设备?还是前端识别与更专业门禁设备的结合模式。再者,则是根据系统的复杂性,比如对系统稳定性或者识别速度等方面,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应用产品。这款产品既可以是国产设备,也同样可以是进口设备。
  
  三、移动互联网不再沉寂,应用于智能识别
  
  在中国,6月4日,网易开始对网易邮箱的人脸识别登陆系统进行公测;同期,盛大也发布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App“智能相册”。短短半年时间,国内外已经有多家IT互联网企业推出了有关面部识别技术的产品和服务。
  
  “9·11”事件发生后,为了遏制恐怖袭击,美国对面部识别技术更加重视,并且在安防领域被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虽然近几年在民用市场上也开始能见到使用面部识别技术产品的身影,但是基本还是集中在门禁、考勤和监控系统,仍旧摆脱不了安全领域的束缚。的创新来自于数码相机行业,2006年,尼康公司将面部识别技术运用到了自己产品当中,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相机可以在拍摄时自动搜寻人脸并进行优先对焦。在尼康的下,面部识别技术也被其他厂商普遍采用,成为了数码相机的标配。
  
  虽然相机行业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并没有对这门技术和相机行业带来任何根本改变,它只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相机内置的人脸识别功能只是使拍人像时照片能更清楚一些,*而已。不过,互联网和IT企业的介入使面部识别技术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
  
  互联网巨头近两年的一系列对面部识别技术公司的收购,正在让面部识别技术重获新生。智能移动设备在过去几年当中的迅速普及为面部识别技术带来了新的机会,手机和电脑上像素愈来愈高的摄像头帮助面部识别技术在传统的安全服务之外,开拓出众多新的应用场景。
  
  2010年年底,Facebook在美国推出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TagSuggestions”功能,并于2011年6月将这一功能扩展到了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作为回应,谷歌也于2011年12月在Google上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FindMyFace”,允许用户通过面部识别功能,自动寻找好友相册中自己的身影。
  
  刚刚被Facebook收购的Face.com近也在AppStore中推出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手机拍照应用KLIK。这款应用所主打的并不是丰富的滤镜功能,而是社交分享功能。它能够在拍照过程中就自动将拍摄对象的身份从画面中识别出来,并且迅速分享到用户关联的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账户。同样是对相机功能进行改进,互联网企业与相机厂商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3个月前,Facebook对Instagram的收购曾经在业界引起轰动,从Instagram到Face.com,Facebook在照片社交方面的野心可见一斑。这次KLIK的推出应该只是一次试水,可以预测Facebook未来必定会将KLIK与Instagram进行深度整合。
  
  Face.com其实也在摸索如何基于人脸识别建立一套可行的商业模式。今年3月,Face.com宣布为API增加了新的年龄识别功能,该功能可以估算照片中人物的大概年龄,而这将有助于提升广告投放的程度。IT巨头英特尔也有着类似的计划,根据路透社的消息,英特尔正在将面部识别技术整合进电视机机顶盒当中,使得机顶盒能够识别出电视机前观众的性别和年龄,从而为广告投放提供重要参考。据称,英特尔这款机顶盒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就会上市。
  
  结语:
  
  从初的安防领域到如今的互联网智能识别领域,生物识别经历风风雨雨,在扩大应用的同时,丰富了生物识别自身的意义。由此,我们队生物识别的领域从安防门禁、楼宇对讲扩展到网络社交、安全防范领域。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生物识别技术想要走得更远,那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道德上,都还有许多的难关需要攻克。

【中国安防展览网原创稿件声明】:凡注明“中国安防展览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转载或部分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主流并非明星 高清监控高价“伤不起”

下一篇:平安城市建设监控品牌如何破尴尬局面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