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AI安防技术落地 为古文物撑起“科技保护伞”

来源:安防展览网整理
2021/5/24 16:11:5346875
  【安防展览网 焦点新闻】从“人防”到“技防”,安防技术填补了文物的安全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古文物建筑撑起“科技保护伞”。RFID、VR、3D打印、无人机等一系列现代智能科技的发展,给古文物建筑保护带来了新的福音。
 
  筑牢四大防线,为古文物保驾护航
 
  保护与传播文物,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今,科技对于文物保护和传播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保护古文物建筑安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周界防范报警系统。要确保文物安全、防止偷盗事件,做好周界报警系统设计是文物保护第一道防线。周界防范系统是对围墙或栅栏防范非法翻越,在围墙或栅栏上设立合适的感应装置触发措施,当发生非法翻越时,感应装置可立即将警情传送到管理中心,中心将通过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区域,文物安保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现场进行处理,并结合视频监控系统,提供实时跟踪手段与事后追查依据。
 
  2、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建设文物保护安防体系中,智能监控系统必不可少。利用高清监控摄像头,对文物区域无“死角”覆盖,搭建大数据网络平台,对文物进行智能化监控,实现高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远程监控平台,有效监控文物周围环境状况,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视频监控系统将监控设备、大数据网络平台结合,实现文物实时监控,能及时反馈,多重保障着文物安全。
 
  3、防火预警。对于各地的博物场馆或者文物单位来说,防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古代的木制建筑以及易燃的书籍画作等,火灾可以说是一种灾难,会将古人的心血燃烧得荡然无存。因此,建立完善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必要的安防措施。
 
  4、防雷击保护。夏季天气雷雨比较频繁,雷击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危险,同时伴随雷击而来的往往还有火灾,这对于古代文物建筑安全也存在着潜在的威胁。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在安装防雷器材设施的设计与安装,要根据文物建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免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
 
  保护文物常用的智能技术有哪些?
 
  智能科技在文物保护和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不仅对文物修复、存储等有作用,同时对文物传播和保护也意义非凡。
 
  RFID技术,让文物“有迹可循”
 
  随着物联网发展,RFID技术开始应用于文物管理,将RFID电子标签与文物科学绑定,创建文物RFID电子*。文物工作人员将每件文物进行藏品档案文字录入、图片资料扫描和数码照片处理、摄像数字化处理,为每件文物建立的身份凭证,并将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使文物管理人员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
 
  尤其将RFID技术应用于库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库前预先录入电子标签,此后文物进出库房,系统会进行自动扫描,并将扫描信息录入计算机,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手段。RFID技术让文物拥有独特的“电子标签”,让文化保护更“智慧”,实现了文物“有迹可循”。
 
  VR技术,提升传播趣味性
 
  当面对一些不易展示的文物时,便需要VR技术和虚拟展厅发挥出巨大价值。比如年代久远的宋画、丝绸等优级文物,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损伤,部分展览因为场地限制也不能办实体展,这时虚拟展厅便提供了线上展示和传播的一种可能。方法很简单,只需搭配一台电视或者一台电脑就能轻松做到“展览的永不落幕”。VR技术也能提供另外一种欣赏方式,将人们置身于名画当中,提升传播效果和趣味性。
 
  3D打印技术,为文物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3D扫描和打印技术,使得古人的容貌复原成为了可能,用于博物馆展示、残缺文物对比修补等操作。3D打印技术在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或重建具有非常实用价值。基于数字化理念3D打印技术,能够将古代建筑文物转换成3D数字模型文件进行保存,为日后修复或重建提供数据支撑。
 
  无人机技术,助力大型遗址保护
 
  在一些大型遗址保护中,无人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航拍,再通过软件计算可以得到遗址保护区域的大比例图像。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在图上进行遗址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等的规划,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便利的条件。据了解,在山东龙兴寺的遗址保护规划中就运用到了这一技术。
 
  综上所述,智能科技已经成为文物不可缺少的“守护者”。在未来,我国还需大力发展智能科技,加速并深化科技与文物的融合,让文物与智能科技在相辅相成的发展中共同进步。

上一篇:推进景区数字化升级 开启智慧旅游新体验

下一篇:停车难顽疾日益凸显 安防企业献“智慧良方”缓解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