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高考是迄今为止科技范儿足的一次
- 来源:慧聪安防网 作者:思危
- 2018/6/7 10:05:5740688
【中国安防展览网 时事聚焦】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41年前,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570万考生走进考场,推开希望之门。41年后,2018年的现在,会有975万考生走进考场,为自己十二年的努力作后一次拼搏。对于这些大部分是“00后”的考生来说,今年的高考算得上是科技范儿十足。
监控无盲区
2006年起,*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部分考场首开安装考场摄像头的先河,对打击考试作弊、舞弊等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北京市相关部门要求所有考场一律安装安防摄像头。2008年起,全国悄然声息地开始了一场考场监控风。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也正是因为如此,监控系统慢慢演化成为校园安防系统的基础。2010年,高考监控又从局域网连接升级为互联网连接。网络化推进了考场的监控技术,从本地监控到远程监控,从局域网监控到远程网络监控。由于高考的特殊性,教育部、省考试院和市级招考办开始实现三级联网,大部分考场信息直接反馈给当地公安部门,既加强了考场周边秩序的管控;也加强了试卷的保密程度。到2014年,视频监控已经成为高考考场的基本配置,并且延伸到试卷存放、运输、阅卷等各个环节,例如2016年北京市的试卷运送车辆须加装视频监控设备或使用GPS、GPR等定位技术手段,确保教育部门实时监控试卷运送全过程。2017年北京市的高考网络均做了升级改造,主要是把摄像头的IP地址更换为更加隐秘的“私网”,以保证高考监控画面传输过程中不被黑客拦截。到了2018年,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各个考场的标配,从以前的“看得到”发展到现在的“看得清”,监控系统在考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身份验证畅通无阻
2018年江苏高考将启用新建成的标准化考点,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保证考试阳光透明,其中,刷脸验身份被寄予厚望。6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中学2209教室内,监考员引导学生进行了“考务通”的实际演示。参加测试的30名学生依次入场,监考老师像安检员一样,手持金属探测仪在门口进行关检测。通过后,学生走进教室,来到“小盒子”模样的“考务通”面前。“考务通”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考生证件照、报名照、现场照进行比对、做出验证。“左手持证,一臂距离,看绿灯。”监考员陈老师站在“考务通”旁边,引导学生“刷证刷脸”。“请平视摄像头......验证通过。”一位同学“刷证”后,“考务通”发出了“过关”的提示音。当请两位学生的证件互换后再次验证,“考务通”则毫不留情地给出了“验证不通过”的判定。每位同学的验证时间平均只要几秒钟,加上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的时间,也只需要十几秒。
近两年来,人脸识别在考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早在2016年,全广东省就在考场建立了考生身份设别系统和作弊防控系统,考生入场时,要按照考场的统一安排,进行“人脸识别+指纹验证”,比对准确后,接受违禁物品检查。2017年青岛也使用集人脸识别、指纹验证、*读取于一体的认证设备,代替原有身份认证设备。今年除江苏外,深圳市市第七中学作为全市试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未来,人脸识别在考场中的落地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侦测引导阻断技术
除了信号屏蔽仪外,今年的考场上出现了一种新技术。今年,江苏省高考考点在作弊防控系统中,应用了侦测引导阻断技术。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技术人员表示,无线电作弊信号在空中发射,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阻断方式是架设屏蔽仪,不管是否有作弊信号都在不停地扫描,效率较低。现在通过捕获空中信号,还原内容,更加。技术人员边演示边介绍,“比如语音信号我们可以直接听到,如果是数传信号,类似于发短信,可以直接看到内容,让管理者掌握掌作弊信号的类型、工作方式,针对性地进行阻断。”毫无疑问,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将会为作弊防控带来极大助力。
根据大数据填报志愿靠不靠谱?
除了考场中的高科技之外,在考场之外,也有一些黑科技在显露身手。从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如今乘着大数据的热潮,高考填报志愿也用上了大数据。那么,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呢?
填报高考志愿是个技术活,它需要准确而详实的数据支撑,但是大数据不只是数据多,它的内涵是要通过对数据的各种挖掘、分析和研判,来掌握和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在一份价值数万元的填报志愿方案里,大数据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一培训机构透露,他们的数据大体分为两组,组为考生经过各种测评后得出的数据;另一组为各机构平台储存的数据库。数据都是来源于北京教育考试院。机构会把数据信息结合孩子的成绩,根据今年招生计划和章程进行分析。
对于大数据填报志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不能预测到未来。当考生依据数据做出选择时,就会改变这个数据未来的状况,所以我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留心。”中国教育网总编辑陈志文也提出了看法:“大数据能算出一定填报规律,但是没有办法算出你的喜好,所以这些产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赖。”比如,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个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就会发生变化,例如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很低,从而就会出现很多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反而会把分数抬高。所以,大数据填报志愿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还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总结
作为中国接近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高考给了无数寒门学子改变人生的机会,防作弊防伪自然也成为重中之重,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加持,也正是为了保障此机制的公平公正。慧聪安防网在此预祝所有考生均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