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冯奎:新型智慧城市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型智慧城市风向标 作者: 冯奎
2018/4/16 9:08:3936999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从近日召开的深圳市智慧城市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深圳正在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将瞄准2018年建成全国、2020年建成世界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工程,努力在2020年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市,达到世界水平。
 
  鉴此,媒体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进行了专访:
 
  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什么?新型智慧城市“新”在哪里?
 
  冯奎:强调新型智慧城市,暗含着它与“旧型智慧城市”不同。2008年智慧城市的概念传到中国,受到极大的重视。短短时间内,各类智慧城市建设风涌而上。这个阶段讲的、做的智慧城市,主要是信息化投资,是以工程与技术为中心,项目投资来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或政府平台。这就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中问题。
 
  新型智慧城市没有本质。如果要说有本质,那就是我们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产生了深度的与有机的融合,城市获得了内生的可以进化的动力。新型智慧城市回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回到了城市的本质,回到了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来。回归之后,还要超越以往城市发展的水平、阶段、动力与模式。所以,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就是回归与超越。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深圳有何特殊意义?
 
  冯奎:深圳站在三个前沿。这三个前沿都需要深圳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个前沿是,深圳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现在它的新动力、新机制、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需要思考。
 
  第二前沿是,深圳站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沿。中国有几十个正在成长的中城市群,有650多个各类城市,还有20000多个小城镇。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是新型智慧城市,深圳能不能做出示范?深圳需要努力。
 
  第三个前沿是,深圳站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前沿。深圳有良好的条件,在创新城市中有一席之地。第四次产业革命犹如春风,哪里是它中意的“江南岸”呢?深圳有机会,但也有压力。新型智慧城市是深圳的发力点。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在2020年达到世界水平,深圳有什么样的突出优势?
 
  冯奎:创新性的人口、人才集中集聚在深圳,这是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大的优势。
 
  ,深圳有人才。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产业领域、技术领域、管理创新领域都有一批杰出人才。像马化腾、马明哲等人还横跨好几个领域,他们对于确定深圳智慧城市的方向具有巨大作用。
 
  第二,深圳有庞大的人才基数。深圳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00万,约占深圳实际管理人口的1/4。全职院士接近30位,引进国内外人才将近30万。
 
  第三,深圳年轻人口比例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才32-33岁,这在*城市中是年轻的,是令信羡慕的。这是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的活力之源。
 
  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职能上会实现怎样的转变?对社会治理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冯奎:建设智慧城市,政府职能将变得更重要、更明确。
 
  ,规划职能变得更重要。在我们国家,城市政府仍然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现在掀起新一轮智慧城市,也就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势头。各地政府能不能结合新的产业与技术革命,结合城市发展的问题与重点,一城一策、因城施策,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目标、重点与路径,关系着各地智慧城市的前途命运。
 
  第二,职能重点变得更明确。推进智慧城市,政府职能有几个重点,包括创造条件,加快智慧城市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像浙江等地推动企业与个人实现“只跑一次路”、“只推一扇门”; 大程度解决好民生问题,包括优化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社区医疗、就业服务、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居家养老等方面的智能服务。这些方面,政府不一定是行为方,但是责任方,是兜底方。
 
  第三,实现职能变得更复杂。怎么实现政府治理职能?原有模式可能行不通了。治理什么、与谁共同治理、治理对象、治理技术、治理资金来源等等,都要实现一系列巨大的转变。一些城市政府一定会觉得不会玩了,OUT了。
 
  培育各类主体,让它们与政府一起,参与社会治理,这是下一步重大的方向。只有这样,因为高质量发展对治理高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现在政府治理的缺口大,需要弥补。
 
  深圳重点打造的“工程”,如何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冯奎:把“工程”转换成“需求”。要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政府部门就需要换个视角,也就是站在市民角度,来重点研究与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需求,需求如何满足、需求有没有满足?
 
  , 什么是需求?举例来讲,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工程,但它也是城市、市民长远发展的需求。这个需求又体现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哪些方面?体现在住、行、衣、食、游 、购、娱、医哪些领域?政府部门在智慧城市规划里要研究透,讲明白。这样,冷冰冰的工程就变成了有温度的需求。
 
  第二, 如何满足需求?这就要多让企业、让市民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上来。企业参与、市民参与实际、实惠的要求反映在就业上,就是智慧城市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另外,市民参与也还可以表现在义工等形式上。因此,“工程”就要描绘清楚新增新拓就业岗位、志愿者服务工作量等等内容。
 
  第三, 需求有没有满足?“工程”实施在每个重要的节奏点上,要引进市民评估,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估机制来评估,要将结果适时适当地公布。市民参与评估本身就是一种获得感。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估机制会形成工作的倒逼机制,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让市民将来更有有获得感。
 
  伴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未来有哪些领域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蓝海?
 
  冯奎:这些领域很难预测。但有两点比较肯定,一是蓝海一定会出现; 二是蓝海的出现,一定是因为针对企业、个人和城市政府用户这三大领域有了重大的技术与市场突破。针对这三类用户的蓝海,目标可能不同,或者是促进经济更好地转型提升,或者是促进个人更好更多的消费,或者是促进政府更有效率地提升治理服务。
 
  针对企业领域,尤其是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同类项需求。中国平均每天有1.6家中小企业主体诞生,类似深圳这种地方创新创业的氛围特别强。这类企业所需要的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移动服务,总量需求很大。现在需要找到这些企业的分类,以及分类后的同类需求。未来,针对细分行业领域,“小口径的大数据”会有较大市场。
 
  针对个人领域,千百来年,个人基本一直是稳定地发生着变化。但是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往往使得个人消费有剧变期。未来,衣、食、住、行、游、购、娱、养等等,面临着新的升级。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服务消费领域包括旅游休闲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家政服务消费等等,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共享平台模式方面等等,未来都有可能有突破。
 
  针对政府领域,中国的城市、小城镇、城市群的智慧化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城市政府治理的智能化还比较初级,需要各类平台、技术予以支撑支持。现在研究智慧城市的,对于中国城市实际发展的现状了解得并不深,不透,这个领域的者未来有极大市场。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深圳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冯奎 :大的机遇来自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深圳的定位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成为创新的高地。如果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那么大湾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策源地、风暴眼就是深圳。过去40年,深圳闯出一条路,主要是为内地在闯路; 未来20年、40年,深圳要为的科技创新探路,这是巨大的定位提升。
 
  二是深圳的要素供给将得到更加充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然加速各类要素的流动与充分使用。深圳有优势,但也有明显短板。比如深港比较来看,深圳的教育资源就不够,而香港有*0的大学多所。未来香港的金融、教育等要素对于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会有重大贡献。
 
  三是深圳的市场需求将显著扩大。粤港澳一定会打造成为智慧大湾区。建设智慧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市民服务等等,都将会有庞大体量的需求。随着智慧粤港澳建设,深圳企业将会积累更多更好的模式,这为下步深圳企业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其他经济体赢得更大的市场。

上一篇:智慧水务 开创用水智能新时代

下一篇:221个城市正在开发355个智慧城市项目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