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化对报警产业来说是鸡肋还是救命稻草?
- 来源: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 作者:刘昊旻
- 2017/10/10 10:37:2035455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在“互联网+”的趋势下,安防的传统销售模式走向互联网渠道是必然的。对于分销市场,电商的价格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电商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市场渠道模式,避免了过多的产品流通环节,因而价格优势成为可能。
在当下的互联网或者说电商时代,内外部各种原因造成的经济不景气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零售业和实体店的萎靡使得联网报警发展步入了增长停滞甚至倒退。而运营商们一方面在抱怨电商的冲击,另一方面在业务转型上却又纷纷将电商化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这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报警服务能不能电商化?怎样电商化?
电商不是报警服务业发展困境的替罪羊
表面上看,不管是报警服务链条上的上游厂家,还是下游的商业店铺,在近一两年以及在未来的两三年还将继续处于增长乏力甚至业务萎缩的窘迫局面,这其中的原因很容易被归结为电商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竞争失衡,甚至有些分析很片面地说“马云将摧毁中国经济”。但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可以从这个产业链上的三个关键点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在产业依存度的关系上,似乎存在这么一个逻辑链:商业店铺的业绩影响着报警服务运营商的业绩,报警服务运营商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游厂家的经营状况。当前的现实是厂家的日子不好过,运营商的经营也很困难,而对实体店的生意影响大的好像就是电商冲击,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电商是造成报警服务产业困境的罪魁祸首。但真的如此吗?
近些年,报警设备厂家得益于报警服务的快速发展,其生产经营规模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不少都取得了亮眼的销售业绩。但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很多报警厂家忽略了对研发的关注和投入,缺乏对市场行业的研究和判断,业务内容单一,市场渠道僵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其经营业绩的好坏和基础都是建立在报警服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状况好坏上——而在市场竞争和成本支出的多重压力下的报警运营商也无所谓“忠诚度”。
电商的兴起,让原本作为报警设备重镇的深圳和泉州等地的厂家快速地将传统的销售模式变更为网络销售,砍掉了诸多销售终端环节,提高了利润空间,使得报警设备的销售价格变得较为透明,这也直接造成了报警运营商们缺乏品牌忠诚度。而为应对这种粗暴的竞争局面,很多报警厂家不得不开始惨烈的价格竞争,使得整个上游产业的局面陷入混乱。价格降低,但还要维持原有的利润率,设备品质必然受到影响,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积极性自然也受到很大影响。观察当前的主流报警系统,同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技术相比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恐怕大的改变就是网络传输的普及,而很多厂家的网络传输仍然存在容量、堵塞、稳定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将目光转向报警运营商,似乎他们的境况不佳直接的影响就是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而间接造成的业务萎缩,但仔细分析会发觉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对比一下同一个区域内的正常存续经营的商业门店的数量较近几年前的数量是增还是减;二是对比一下近年终端用户对于联网报警服务的认知和接受度是提高还是下降;三是对比近年来当地经济总量或者体现在日常消费上的经济表现数据和感受是增加还是减少;四是对比周边人均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五是对比近年来当地联网报警服务运营商的数量增加了多少以及本地联网报警服务收费标准提高还是下降了。
对比了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报警服务运营受困的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为同行竞争问题、技术更新问题、管理问题、品牌建设问题或者其他更细节的问题,但不是电商冲击问题。其实,报警运营商根本的问题在于体系问题或者说制度设计问题,而制度设计的核心则在于分配制度的建立——为什么很多报警服务公司的老板们都在哭诉现在业务不好做,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往往都是其老员工创建的公司,并且在市场一线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很多报警公司除了客户总量多一些之外,在所有的环节都被新进的竞争对手全面压制,而有些终端用户不但没有价格忠诚度,也无所谓品牌认同度——这些问题才是报警运营商们要真正去分析和解决的,而不是片面地将问题归结为电商的影响。说实话,电商对传统行业或许有不小的冲击,但对本地立足就近服务的报警服务运营来说,这个影响微乎其微。
后再来看广大的商业店铺,他们或许是对电商冲击感受直观的,影响应该也是大的。但影响生意经营重要的因素是不是电商?恐怕也不是。网络化为大众生活和消费提供了便利,但以“衣食住行”为主要满足的实体店铺经营主要方式根本的竞争力核心还是在于品质。只需列举几个事实即可:当补贴减少和停止之后,使用滴滴或者Uber的人数大幅减少;当美团取消补贴、提高分成佣金比例后,店铺入驻数和订单量成“断崖式”下跌;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卖场通过各种活动引流对广大单店的冲击远大于网络销售;天猫逐渐成为阿里系销售主体,用户网购品牌旗舰店,网销专门推出“电商”以示区别试图保护线下渠道商。
报警产业电商化需慎重,分级尝试是出路
作为报警产业的上游厂家,积极电商化之后重新回归线下渠道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以外贸为主的厂家,以国内服务商和工程商渠道为主的报警厂家几乎没有电商化的先例,基本上都只是利用网络作为展示的窗口,广告作用大于直接销售的作用。
究其原因在于,报警是一个看似技术简单实则构成复杂的系统,并且以防盗为基本目的的功能设计涉及到频繁的常规应用操作和与之配套的后续服务。也正是因为报警的这个特征才造就了以报警服务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庞大的产业链,如果报警厂家直接电商化,且不说能否达到为用户提供防盗安全保障,这当中造成的庞大工作岗位的消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广大运营商在选择设备厂家时都会坚持要求设备价格不透明——过分强调信息不对称而忽视服务内容的改进和革新,这也是报警服务走到今天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报警设备厂家电商化的前提需要从防盗报警技术上有根本性地突破,即能够真正实现系统傻瓜化,并且需要实现全无线免安装免维护、智能化应用和操作,并提供与之配套的接警、处警、转警和理赔服务——实际上这依然是现有报警服务模式的集中化而已。即便如此,还需要就近设置体验店、服务商或服务点,电商化节省下来的成本支出和利润将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另外,报警设备电商化将不得不陷入惨烈的价格竞争的局面,这必不是广大厂家愿意看到出现的局面。
报警服务运营商的电商化可从主营业务电商化和增值业务电商化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但电商化的前提在于拥有较大的市场覆盖区域,如果依然停留在本地化,电商化只会带来冲击性伤害而不会是促进。
需要明确的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以防盗报警为目的的基础安全保障服务,至于是仅仅面向商业店铺还是延伸到家庭,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需要将主营业务进行分档和归类,设置基础套餐+个性化需求满足,便于用户进行选择。可以从控制器类型、探测器数量、保险等级、是否可视化智能化等各种方面进行组合,并且需要对每一项功能和组合进行详细说明甚至演示,便于用户自主选择。实际上,电商化在短期内不会对运营商的主业有明显的促进,而要真正起到便利作用,更重要的配套是强化报警服务品牌的建设。需要对目标市场目标客户有长期并且持续的宣传覆盖,吸引用户对报警服务品牌的认知和认同并逐渐转化为购买。常规的由业务员一对一面谈的业务开展方式一方面容易造成客户只识业务员不知公司,从而形成业务经理对市场的绑架和对公司的要挟,另一方面在于其有效性太低。区县城市一对一地和非长期性地宣传方式往往不能直接对应到有拍板权的商铺老板们——他们都住在学区房所在的中心城市,店里面都是店员,而中大城市的宣传则很难集中并覆盖完全。通过网站、微信或者APP的方式让目标用户能够不定时地关注和收到相关信息——更多的是广告宣传作用。实际上,运营商需要通过电商化或者网络化的方式同用户或者目标用户形成互动,增加粘度,能够减少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中间环节,重要的是能够方便地让用户尊重服务约定:按时缴费。
而增值业务的电商化实际上是平台思维的具体表现。表面上,运营商通过报警服务平台串联起了一大群有业务需求的商铺老板,而商铺老板们又面临着生意经营上的困难客观上有业务拓展的现实需求,由报警运营商搭建一个新的电商平台供大家使用似乎顺理成章。但大家忽略了一个基础在于,电商平台能够成功运作的前提是具有强大的引流作用,平台搭建商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宣传投入和对开店商家的强大的组织、培训、管理能力。如能不能将众多的商家店主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宣贯和培训,也不能将平台推向大众并吸引他们将出门就可以实现的消费和购买转移到这个基于本地的网络平台,诚如笔者以前曾谈到过的,向区域内用户提供黄页式功能,那么这个平台就将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
电商化只是形式,关键在于内容输出
应该注意到的是,不管是电商化还是网络化,当今时代平台类项目特征已经进入内容输出时代,运营商们连一个基础的公众号都不能输出有现实价值的内容以留住用户,那将很难做好一个相对“干瘪”的以销售为主体的电商平台。
所以,不管是电商还是平台,或者说业务转型,终都是为了促进销售增加现金流,报警产业链上下游都需要围绕目标客户设计更加符合时代和行业需求的内容。
真正有追求的厂家应该加大研发,探索新技术的应用面,探寻更多模式的融合,比如报警和监控早已不是一体两面,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关键在于如何优化技术和系统组合。
有长远目标定位的报警服务运营商应该珍惜现有的资源,即设计更加合理的分配制度,扩大市场业务面,从更多的目标客户当中赚取利润而不是一味地减少支出,绝大多数报警公司缺乏的是开源的能力而不是节流的思想——当前发展受困的原因之一就是之前节省了原本不应该节省的资金。
对联网报警服务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的从业者越来越多,但这恰恰是少数人巨大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那少部分人中的一个。
原标题 【聚焦】浅析电商思维模式下的商业报警服务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