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撤离版面变旧闻 人脸识别技术或许能做到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编辑部
- 2017/4/20 17:28:3365179
【中国安防展览网 焦点新闻】2014年,由陈可辛执导的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改编自真实事件,真实还原了被拐卖儿童的家庭的打击和寻找孩子的辛酸历程。2015年,由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也是一部打拐题材电影,讲述了主角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打拐电影的热播将拐卖儿童的现实反映出来,打击拐卖、寻找失踪儿童引发热议。
2017年4月7日,在《强大脑》第四季收官战中,来自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选手小度,与其他三位人类选手黄政、Alex Mullen、陈智强共同获得“脑王”称号。与此同时,百度在比赛中宣布,已将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用于寻找走失儿童,且已有一项成功案例。这些事件又将“打拐”这一话题顶上热门。
被拐人数大 寻回成本高
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数据,*大概有2000万人口贩卖受害者。而在中国,独立机构的统计数据认为,每年中国被拐卖儿童人数近7万。又据民政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人左右,而流浪乞讨儿童中很多属于被成年人强迫乞讨,很多正是被拐卖的儿童。
过去,鉴定走失儿童身份的主要方法,除了*人士的人工询问、实地走访调查等,还有DNA亲子鉴定。但是无论是人工调查,还是亲子鉴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费用太高、人力不足、 侦破缓慢。
这些难题亦让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头疼不已。陈士渠说,拐卖案件的特点是跨区域、大范围流窜作案,抓捕**、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成本高,加之拐卖*多发的地方往往经济欠发达,办案经费保障不足,严重阻碍了打拐工作的开展。
根据凤凰网的报道,跨地区救出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三五万元,而基层派出所每年的办公经费也就七八十万,因此,派出所的打拐经费严重不足,积极性受挫。
此外,DNA对比的另一问题,是流程复杂、耗时较长,门槛太高。很多走失儿童和寻找子女的受害父母,并不知道可以去DNA采血录入。而利用人脸识别打拐,门槛很低,丢失孩子的父母和被拐儿童,只需上传照片信息,把剩余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就可以了。
人脸识别技术落地 打破现有难题
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打拐,已经初步摸索出了可行的方式:通过跨年龄、隔代的人脸识别技术,初筛锁定可能范围和可疑对象,进而针对性的调查,终再通过DNA亲子鉴定确认,帮助更多失踪宝贝回家。
在2016年5月15日中国版“安珀警戒”——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就已经上线。该平台上发布的信息由公安机关侦查后在网上发布,主要目的是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征集线索早日破案,取代了以往时效性差的纸质公告。信息发布1小时就会以案发地为圆心推送到半径百公里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推送的范围也会更广。其实在“打拐”大军中,安防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手,视频监控、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都是打拐好帮手。
除了在“打拐”方面的表现,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信息安全、安防、疑犯识别等领域都“大有可为”。现如今,有些单位已开始应用人脸识别进行上下班打卡;门禁认证采用人脸识别不仅增强了安保也提高了人员效率;支付宝等金融消费领域也开启了“刷脸时代”。
在打击*的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小有成绩”。据四川新闻网报道,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原型车已在成都诞生,其车载信息捕获系统能自动捕获车辆周围视野内的人脸,并对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进行识别,再与已有的人脸库进行对比分析,或按人员特征对一类人进行筛选识别。因此,当这辆车在行驶时,就能将其捕获的人脸、车辆信息与公安内网布控信息进行实时比对、实时报警。
结语:也许,终有一天,在谷歌、百度、微软等人工智能巨头的共同推动下,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如同我们日常使用的水、电、气一样,成为所见即所得即所用的普遍应用,希望那时候打拐可以变成旧闻话题。
相关延伸:培养防拐意识
防拐要点一:五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单独呆在家。没有经过大人的允许,谁敲门都不许去开,一定要和孩子重复强调。
防拐要点二:宝宝在医院出生,绝不能交给面生的护士或医生。假如做检查或医治,一定要有家里人跟到检查室或医治室门口。
防拐要点三:带孩子外出,一定要让孩子一直在视野范围内,绝不能让外人照看,一秒钟都不行。妈妈们去买衣服,要避免孩子躲到试衣间而丢失。
防拐要点四:带孩子外出,越是热心的人,越要提防,特别是看起来十分热心的老奶奶,必须要防笑里藏刀。一定要离这种人远点,更不能泄露孩子的任何信息。
防拐要点五:重复跟孩子说明:假设一个大人需要协助,他(她)会找另一个大人,假如他(她)向孩子寻求协助,多半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