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地铁安全再受非议 老司机逃生手册请收好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2017/4/13 16:57:5945928
  【中国安防展览网 时事聚焦】3月13日,网络上出现一篇名为《西安地铁你们还敢坐吗》的帖文,举报西安地铁3号线电缆存在质量问题,事件随即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谴责。4月3日下午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站发生爆炸,定性恐袭,已知10人遇难,50余人受伤,其中有儿童。4月10日傍晚,在下班高峰期,港铁观塘线因九龙湾路轨一条架空电缆发生故障,导致观塘线列车服务瘫痪近2.5小时。当中有1000人需在管道内疏散,摸黑由路轨步行往车站月台。
 
  各种事故的频发,让地铁安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质疑。据刘文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统计分析》一文分析:
 
  国外运营事故类型统计分析通过总结资料整理得到的一百多起国外地铁事故,得出了发生地铁事故的12种不同的原因,包括:火灾;毒气;爆炸;异物入侵;地震等。其中,因脱轨导致的事故比例高达20.95%,总共21起,是所有因素中发生事故多的;恐怖事件及供电发生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次数排在第二位,各有17次,占了16.67%;由于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了12次,相撞导致的事故有11起,火灾10起,跳下站台导致的9次,其余剩余的均只发生了一次。
 
  针对资料上我国1723次事故,得出以下分类:贻误运营时间超过五分钟的被称为运营事故,在以上一千多起事故中,运营事故占了510次。总的来说,这510次中还分了9个大的方面,53个小的方面。从大方向来看,靠前的事故原因有车辆、乘客、通号等,各有142、97、145次,这些事故原因导致的事故在总事故中占了将近70%。
 
  将国内、国外的事故原因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在国外,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供电发生问题、恐怖袭击、列车脱轨,在所有事故中占了一大半;而在中国,发生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多为如信号、车辆、车门等发生问题或者乘客跳下站台等这类质量或意识上的原因,这类原因导致的事故在所有事故中占了49.61%的比重。
 
  这些数据上的差别并非没有理由。
 
  (1)国外地铁历史悠久,机器比较老旧、安全隐患存在较多,因而脱轨现象经常发生。而环境动荡,时常有小范围的争端或矛盾,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地铁作为安全隐患多、人口密集地带,是*喜欢的地带之一。
 
  (2)这些年,城市轨道发展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快,尽管不少技术性难题如配套信号、车辆等已经被解决,慢慢地开始脱离技术被国外所掌控的现状,然而,技术之间的整合还是有一些问题,无法完全融合,终造成国内的地铁车辆或信号事故发生概率高。
 
  那么,如果乘坐地铁时发生了事故,我们该怎么办呢?且听老司机为大家详细讲解。
 
  地铁系统依靠听觉触觉冷静找到出口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每天出行都依赖于地铁系统。因此,了解一些必要的地铁安全逃生技巧也是*的。4月4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发生袭击,夺走了至少14人的生命。该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证民众的生命安全,是地铁交通系统面临的一大挑战。事件发生后,澳大利亚解释型新闻网(TheConversation)立刻刊登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的积极研究,并试图利用工程学及心理学“破解”人们的行为规律,以此来不断优化疏散程序。其实,不管多么突然又措手不及的情况,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就能找到有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设计也能有帮助需要考虑乘客互助行为
 
  为了增加逃生的几率,更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隧道和列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轨道交通的安全性。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地铁内疏散的有效性,取决于列车门的结构配置以及出车后可以利用的空间,这可能包括列车门与车厢外地面的高度差以及隧道中用于疏散的狭窄空间。特别是高度差,有些地铁车门与地面的高度差可以达到1.4米,成为了疏散期间的主要障碍,减慢人们从列车上逃出的速度。而且对于疏散人群中的孩子和老人来说,靠一己之力逃离变得不太可能。对于这一高度差来说,地铁司机能够设法将车开进车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圣彼得堡的爆炸事件中,列车长就间接地挽救了多条生命,当地调查委员会表示,当爆炸发生后,列车长没有停车,而是继续行驶到了下一站,让乘客得以更快疏散,救援人员也能及时抢救伤员,避免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当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比想象中更为理性。但根据灾害的调查表明,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表现得更为理性而非竞争性。据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无论地铁交通为防止灾难发生做了何种准备,他们应当把乘客的行为也考虑进去。他们需要将环境设计得更为适应人们的行为,而不是需要人们在遇到灾难时适应环境。
 
  疏散其实有学问听觉警报和扶手是关键
 
  疏散地铁系统中的人群不同于疏散一栋大楼中的人群。大多数人除了平时乘地铁外,往往对地下环境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当遇到紧急情况,人们又处于隧道中时,周围的环境更是无比陌生。另外,封闭的空间意味着如果隧道中有烟雾,人眼的能见度将迅速下降。而一般来说,隧道的设计中并没有隔出不同的区域来阻止烟雾蔓延,以至于隧道很快就会“沦陷”,整个被烟雾“吞噬”。
 
  在这样的环境中,疏散人群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调查显示,这种情况下,受能见度的影响,疏散速度必定会减慢,而慌张的人群又无法完全指望能看见带他们出去的指示牌。烟雾会使类似紧急出口标志变得“云里雾里”,很难定位哪里才是近的紧急出口。出于这个原因,疏散人群往往只能依赖其他感官,例如听觉或者触觉。这就是为什么多个研究中都提到听觉警报和扶手才是紧急情况中真正的“救命稻草”。
 
  听觉警报和扶手的重要性还体现于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更倾向于朝着熟悉的地方或者人移动。例如,如果在地铁系统中寻找逃生通路,人们可能奔着他们进来的方向跑——站台的出入口。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离人们更近的紧急出口就在隧道中,能够明智选择这一出口就能争取更多安全逃离的时间。
 
  同样,这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仅仅是可能受到的直接威胁,在高压情况下,人们满脑子都是“天呐,我该往哪儿跑”“我要赶快跑出去”……而不是冷静地分析身边的信息“让我们看看这附近有没有出口的指示”。而这时就是“社会影响”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当人群中有一个人能够找到更快的逃生路线时,疏散人群间的互动能使这一“信息”更快地传播开,帮助整个人群更快地逃生。

上一篇:合作寻亲平台 百度人脸识别系统年龄跨度可达30年

下一篇:十三陵蜡扦被盗 文博安防建设该何去何处?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