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机遇 河南智慧城市建设大步走
- 来源:大河报
- 2017/3/20 10:55:1740648
【中国安防展览网 城市在线】停车难、住房拥挤、公共服务不到位……“大城市病”正在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快速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传染”。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对“大城市病”提出了解决思路。但是要做到“对症下药”、“*”,除了一些行政性举措之外,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引导城市建设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成为一剂治疗“大城市病”的良药。从环境生态管理到物联网,再到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正在通过新一代信息化的手段营造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紧抓机遇 河南智慧城市建设大步走
“智能经济”正在不时地为河南人送上惊喜。从初的打车、外卖、洗衣、送菜等浅层“互联网+”生态,到如今向医疗、交通、物流、旅游等公共领域与政务服务深层次延展,足以显现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秩序、服务体系释放强劲的外作用力。
停车、旅游、在线医疗技术驱动“智慧城市”新生意
3月14日,河南智慧泊车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吴滢仍在急盼竞标结果。上周四,郑州市停车场管理中心(下称郑州停管中心)召集的PPP项目招标会,该公司与5家企业参与其中。竞标的标的物,是郑州主城区街道的规划停车位智能化管控系统。
简单说,未来郑州市区每条街上路面规划车位的实时状态,将在停管中心监控大厅里一目了然。同时,它还将大幅减少地面停车服务人力投入,依靠移动互联网,将前台的视频感性系统与后台数据库打通,完成收费和违章停车巡查。
“与高速公路ETC相似,智慧停车的大特点是秒通关。”吴滢介绍,未来市民使用地面停车位将非常简便。在APP端完成车主、车牌信息注册,与银行账户实现关联,停入即开始计时、开车即后台扣费。更重要的是,无需再像往常那样寻找车位,手机地图会将空位清晰呈现,节约时间成本至少15分钟以上。当然,更不必担心个别收费员漠视标准的乱收费行为。
与智慧停车趋同,智慧旅游也在尝试优化用户进景区的场景与流程,乃至畅想在未来创造“河南省智慧旅游一卡通”。“几乎所有的省内城市都有旅游年卡,但使用效率却不尽相同,并多以当地老年群体为主。”中原通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称,这源于很多旅游年卡地方政策,与用户需求未找到更有效的匹配方案。如,一些旅游年卡甚至不提供挂失服务;又如,多数旅游年卡很难阻拦“冒名”顶用。这些都是该领域的痛点。
智慧旅游能解决什么?王斌畅想了三个应用场景:,一游客进入景区,只需出示手机上的电子旅游年卡,与“刷脸验证”同步进行;第二,旅游年卡可网购和在线补办;第三,通过互联网解决信息互通互动、异地结算,解决省内部分城市的旅游年卡通用。
“多年来,河南探索‘全省旅游一卡通’未能如愿,是地方旅游惠民政策的差异、景区结算效率要求,未找到统一的解决方案。”王斌称,当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些,就为全省旅游业探索便民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相比停车、旅游等公共领域的“智慧化”初探,在线医疗已走向了深度开发。今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现互联智慧分级诊疗”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这让卓健科技河南区总经理甘中瀛颇有自豪感,这家三医院借实现外延业务,正是该公司为其提供了整套信息化解决方案。
“今天,河南省内好的医院、的医生,已可通过由互联网远程为城市的社区医院或县乡级医疗机构的病人看病。”甘中瀛称,“互联网+医疗”,不只是挂号、取病历、少排队,而关键在于,通过互联网在医院间、地域间打通、统一医疗服务标准与信息互联互通。只有如此,河南出现亚洲大医院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性纾解。
新技术VS既得利益“智慧城市”亟待顶层设计加速完善
从打车、外卖、餐厅点餐、代跑腿、共享单车等浅层“互联网+”生态,到如今“智慧经济”在医疗、交通、物流、旅游等公共领域与政务服务的多层次、大纵深延展,不难看到“智慧城市”对河南传统行业秩序、服务体系在释放强劲的外作用力。
此刻“智慧经济”在河南崛起的机缘是什么?“首先是技术成熟。从前台感应、中端互联互通,到后台大数据计算,都需足够的技术匹配。其次,是要可渗透的落地场景。”吴滢的解答是,不同于传统经济以实物资源、资本导向为先决条件,技术禀赋才是“智慧城市”经济体系的核心竞争筹码。
王斌的看法与其趋同。其认为,智慧城市和传统城市从外表上看没什么区别,但智慧城市是在传统的机械和物理的建筑上“覆盖了数据层”,利用大量的数据传感设备为城市管理提供实时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以将城市管理各方面联系起来。
王斌认为,近5年,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效率,还是互联网应用硬、软件研发效率,都为“智慧经济”在各领域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除技术与人才有效供给外,更重要的内生条件,是河南省内各类行政职能机构对“智慧经济”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并趋向制定更科学的顶层设计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方案。“如缺失顶层设计,打破既有分割体制,实现大数据系统化采集优化城市管理指标就无从谈起。”此言不虚。据国家相关部门研究表明,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在“十三五”时期估计会在4万亿左右,各种产业的规模将会集中释放。
但事实上,城市变“智慧”并不像看起来这么简单,障碍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这是因为,在机械和人工时代,是采用孤岛模式运营的,该模式在过去是各个部门进行管理有效的方式,但在创建智慧城市时期,孤岛模式就对信息的自由流动产生了挑战,权力和知识成为智慧城市能否顺利建设的决定因素。
“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允许信息自由流动、使用和传播。万物互联情况下人、过程、数据和事物都链接到一起,要想变得真正有效率则需要这种妥协。”这是甘中瀛的看法。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近40次提及“创新”。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三大城市目标,即是中国在城市领域实施的重大创新。历经5年的努力,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做法,到一跃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大国、世界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试验场和世界规模大的智慧城市产能市场。
“在当前智慧城市发展比较热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一种冷的思考。”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形态,会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引导与治理方面,关键要制定科学的顶层设计,整合分散的资源,解决分割的体制,以应用为王、内容为主、市场主导。此外,要把治理大城市病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