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人工智能:不同布局 共同焦虑
- 来源:品途网
- 2016/11/7 9:57:1734391
BAT的人工智能:不同布局 共同焦虑
BAT的布局
以上言论并不妨碍李彦宏将人工智能视为百度现阶段重要的战略重点。在百度声誉下跌,总营收下降情况下,百度“移情”人工智能既是主动选择,也像背水一战——当然,也是继搜索之后,打动华尔街的下一个故事。因为公司总体战略如此,百度各业务线也努力和人工智能沾上边。
某些业务和人工智能天然关系密切,比如在百度为基础的搜索业务当中,早年百度大搜索用的是词频统计、超链分析,近五年百度的搜索自然结构功能的排序基本上变成机器学习。近期手机百度8.0上线,借助百度人工智能等技术,个性化推荐给用户不同的资讯内容。公开数据显示,手机百度APP通过增加新闻信息流,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已从刚开始的2千万增至7千万,成为三季度财报亮点。
也有些业务随大流,与市场通用技术差别不大,比如金融领域推出“秒批”技术,依靠图像识别和数据风控技术,百度的教育贷款可以“秒”的时间去决定是不是给一个人放贷。
噱头大也是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应用,是无人驾驶。做无人车之前,百度是有和政府“通气”的。15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给主席讲解了15分钟的无人车,当时工信部部长苗圩也在场,表态政府可以在基础设施方面有所作为。
当然也有一言难尽的业务。比如在O2O领域,尽管百度外卖包装为“人工智能助力O2O”,但小智并不认为二者有很大关系。甚至李彦宏谈及百度在外卖领域的创新时,也只是“个做白领外卖市场,自建物流团队以及百度骑士带来的送餐体验”寥寥数语。
相较于百度的外放,阿里和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主要嵌入各自的业务当中,但两者也有所偏重。
对阿里来说,云计算是其面向未来的核心部分,阿里希望构建以场景应用作为突破口的全产业链生态。云计算与人工智能虽然属于两个范畴,但二者之间也有交叉,并且,目前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尝试,很多出自云平台。
比如在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上,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项“*”的计划,为这座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其内核采用的即是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
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其他尝试,但也中规中矩,比如和旷视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利用后者的人脸识别技术开启“人脸支付”功能。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个性化推荐、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出新一代智能客服产品——阿里小蜜等。
腾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颇有点“投机主义”,不过,科技的进步从来就离不开商业的考量和支持,小智以为腾讯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可能爆发“小宇宙”。
腾讯副总裁姚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腾讯越来越重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开发,这包括两个路径:一是整合腾讯自身的技术资源,形成体系和重点;二是加快对公司的收购和合作步伐。
对于前者,腾讯的人工智能应用更多体现在内部产品的应用上,比如微信语音转文字、声纹识别、电视节目中的摇一摇等功能,以及内部产品“天天P图”等。此外在搜狗业务中(腾讯于2013年入股搜狗),人工智能也有较大发挥空间,比如输入法在语义理解、识别和人积交互方面的探索等。
腾讯的“投机”更多体现在对外投资上。2014年以来,腾讯先后投资了面向所有个人的云计算服务商Scaled Inference,主要业务为开源项目Deep Learning4j的Skymind公司,医疗健康数据收集和分析服务提供商Cloud MedX公司,由前华大基因董事合伙人王俊创立的iCarbonX(中文名为碳云智能)公司和数据公司Diffbot。
总体来看,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早,布局成体系;阿里倚重电商数据,构建阿里云全产业链生态;腾讯则是“内部业务嵌入 外部投资”并举。
首先是技术上的突破需要寻求行业共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基础层是构建生态的基础,价值高,需要长期投入进行战略布局;通用技术层是构建技术护城河的基础,需要中长期进行布局;解决方案层直戳行业痛点,变现能力强,而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多停留在解决方案层和通用技术层。
但是,在开源方面,人工智能巨头则走得比较深远。以热衷开源的微软为例,去年,微软发布了“牛津计划”(现更名为“微软认知服务”),这是一个基于微软云平台的智能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涵盖了五大方向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语言、知识、搜索五大类API。近,微软又将Microsoft Cognitive Toolkit深度学习工具包的新版本通过一个开源证书发布到Git Hub上,研究者可以使用这个新版本开发一种叫做强化学习的人工智能。
相较之下,国内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协作创新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度世界大会当天的主题演讲中,百度科学家吴恩达宣布百度将开放百度大脑平台和百度深度学习平台给和企业使用,并且很多将是免费提供。如果这成为一种风潮,或能助推国内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人工智能人才的输送与培养需要时间
在国内,人工智能的现状用吴恩达的话来说就是“项目很多,人不够”。从人才输送来看,中国高校在这次产业变革中严重缺位,人才要么从海外引进,要么进入公司以后培养。
后是好项目一票难求。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初创公司只是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标签,本质上是用开源的平台,用数据训练一两个模型,甚至照搬模型——尤其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成熟领域,这些公司的产品没有突破性创新。所以这需要投资者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培养长线投资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以上,都是BAT在布局人工智能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阿里和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将继续“保守中有所突破”的战略。阿里云的前途不可限量,前辈亚马逊亚作为大云服务提供商,其云服务收入超过微软、IBM、谷歌、Sales force等所有对手的总和。
腾讯的务实态度决定它采取广撒网、小步快走策略,一旦人工智能在某方面有重大的技术性突破,它可能会通过投资并购等策略坐享其成。而早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与“人工智能”标签贴得紧的百度,若真得想通过人工智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需要更大的决心,以及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