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智能硬件产业能否在政策扶持下成功升级转型?

来源:艾瑞咨询
2016/10/18 14:54:4635242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 近日,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一项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鼎力相助智能硬件产业规划,从政策层面上对该产业的健康发展予以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持。


智能硬件产业能否在政策扶持下成功升级转型?
  
  此次《行动》为根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而制定的为期三年的落地计划,旨在落实贯彻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扶持产业全线产品智能化升级、工业技术化转型;另一方面,其也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现打下良好工业基础,其中包括技术、人才、工业体系等方面的智能化创新发展。
  
  该《行动》指出,至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海外占比超过10%。

  
  从艾瑞咨询推算的2012年-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数据来看,2012年至2014年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还处于初启阶段。从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估计超过900亿元人民币;从2016年至2018年,市场规模年增长率预计均达20%以上。
  
  然而,智能硬件产业现状究竟为何?资本是否青睐这个行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对该产业有信心,或是仅想“帮一把”?企业自身又能否适应产业的升级转型?

  
  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超过亿元人民币融资的智能硬件企业一共有13个,其三个月的融资额较为平稳。其中B轮(含B 轮)融资占总融资比重为61.5%,A轮(含A 轮)融资占总融资比重为30%。
  
  该数据说明,目前智能硬件产业仍保持市场热度,如上图16年第三季度就有超过10项过亿人民币的融资事件,这可反映投资界不仅对智能硬件产业的当前营收状况有足够信心,且对未来的智能硬件产业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融资领域特别集中在研发机器人、无人驾驶技术和无人机应用等领域。短短两年时间,政府对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出宏观指导意见,更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行动,可见其对智能硬件及智能硬件背后的产业生态圈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
  
  艾瑞认为,其原因有二:,我国拥有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智能硬件消费市场蕴含无限潜力,同时能带给国民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消费商品;第二,我国正处于第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智能硬件的广泛应用能使传统工业体系在技术和产能上得到显著提升。
  
  以智能硬件产业的当前问题为基础,结合《行动》文件中提出的产业难题,艾瑞将诠释三个智能硬件的行业现状,为将来智能硬件产业发展提供思考及启发。
  
  现状一:趋小利,弃全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长远发展观
  
  2014年是智能硬件产业的元年,14年、15年这两年之间,产品的销售量呈爆发式增长,在市场初期得以吸引大量资本进驻,无论是行业巨头,或是初创公司都纷纷加入战局,即便是新品的发布始终离不开“智能”二字。
  
  举智能手环为例,在任何一个电商平台搜索智能手环,可供选择的同类产品数量上千。然而,智能手环市场却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这上千款的产品当中,有些功能重复,有些外观一致,有些甚至难以分清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差异化性能。
  
  在市场趋于饱和时,单单开发一两个“智能”产品的公司,将抵受不了市场激烈的价格战压力,加之缺乏战略发展的全局观念,黯然离场的不在少数。
  
  艾瑞认为,当市场“有利可图”时,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是随波逐流进入市场,蹭着热点赚“快钱”,这是典型的旧中国制造思维,而非现在倡导的“中国智造”思路;只要市场热度一退,企业就会随着浪潮被淹没。另外,若在市场爆发增长时,企业没有制定长远的战略部署计划,而是局限于眼前“小利”,恐也难以在行业立足及持续发展。
  
  现状二:花拳绣腿,“江山”难守–不重视核心技术研发,难适应产品迭代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智能硬件的核心在于上游的技术,如从芯片工艺、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组成的节能、便捷、协同多层次综合应用。如果一个号称“智能”的产品,只是组装几个元件,弄一个过得去的外表,而非掌握核心价值,那便不算是“真正”的智能硬件企业。
  
  就如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作为手机的功能已经开发饱和,但若作为智能硬件,智能手机无论从性能亦或是内容上都具有开发的潜力。
  
  201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位中有6家是中国品牌。如今,国产品牌“逆袭”巨头已不再是神话。在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前五名占总市场的61.8%(华为17.5%,OPPO13.9%;Vivo11.9%;小米11.7%;苹果6.7%)。该数据表明,国产品牌占据4个席位,成功的原因离不开其找准消费者的需求,研发技术,挖掘产品的独特卖点(USP),升级企业运营及产品性能。
  
  艾瑞认为,智能手机的“逆袭”,值得其他智能硬件产业借鉴。与其再“走老路”,采用市场上普通的技术、产品找代工,对于自身的品牌维护薄弱,不如花更多的成本与时间沉淀自身的技术,做好供应链的质控,创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否则,以此“中庸之道”只会越来越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
  
  另外,不主动掌握或研发核心技术,定位消费者需求,企业也会被竞争对手在新技术迭代时抢夺市场份额,届时存活的机率更低。
  
  现状三:杂乱无章,群龙无首–行业标准和协议缺失,阻碍行业的全面发展
  
  在争夺产业的时候,企业均“占山为王”,产品之间互不兼容,使用的协议端口参差不一,整个产业碎片化严重。
  
  尽管有企业做平台与开放端,但跨品牌之间的壁垒依旧高耸。从大众消费市场来看,消费者难以维持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原因是当下没有单一品牌的智能硬件能够完全满足消费者所有“智能化”的需求。
  
  对于互相不兼容的智能硬件,由于置换成本或单独使用成本过高,消费者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如智能家居产业,14年概念又一次兴起后,16年底才开始建立产业联盟,倡导打通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建立统一标准和协议端口,错失了将近两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艾瑞认为,智能硬件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零部件到整体解决方案,每一个环节都可深挖其商业价值。
  
  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智能硬件品牌,关键的因素有三个:积极寻求与其他关联企业的合作,解决互融互通的问题,快速构建成熟的产业生态圈;打造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大力促进企业内部革新与创造,为企业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面对政策的“助攻”与资本的支持,智能硬件切忌“好大喜空”,踏实研发技术,做好品牌管理,拥抱产业生态圈,全力“冲”向《中国制造2025》。

上一篇:浅析国内光纤传感器市场机遇与未来发展

下一篇:浅析互联网渗透社区物业下可视对讲发展状况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