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
-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 2015/11/23 11:06:0115844
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5〕52号),为科学务实、有序推进智慧湖北建设各项任务落地实施,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适度超前、保障安全”的原则,重点实施宽带湖北、移动互联、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等具体行动,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智慧化信息基础设施。
(一)建设宽带湖北。
统筹制定宽带网络发展规划,将宽带发展纳入城乡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光缆、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宽带普及提速,推动全光网城市建设,新建住宅的通信设施采用光纤接入方式,加快老旧小区光纤到户改造,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增加网络平台主要业务应用带宽配置,全面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做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满足智能制造需要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提高工业宽带服务质量。保障宽带网络设施建设与通行,市政公共设施应向宽带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推动宽带普遍服务,加大对民生服务领域宽带接入政策扶持。(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等)
专栏1 光纤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发展思路及目标: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坚持“全光网、提速率、促普及、扩应用、惠民生”原则,到2017年,城市区域实现全光网覆盖,普遍具备100M接入能力;农村所有行政村均实现光缆通达,普遍具备20M接入能力。三年内光纤入户新增790万户,其中2015年新增270万户,2016年和2017年均新增260万户。光纤入户率由2014年的92%提高到50%。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300万户,其中50/100M高带宽用户占比超过40%,光纤和固定宽带普及率位居中部。
发展重点:一是推进城区光纤到户。加速推进城市老旧小区光网改造工程,2015年城市家庭光网覆盖率80%,2016年达到95%,2017年实现全覆盖,同时加快光纤入户推广应用。2016年底,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实现城区wifi全覆盖。二是推进农村光纤“村村通”。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工作,重点扶持“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十堰、孝感、黄冈、恩施)和宜昌“户户通”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2015年新增950个行政村“通光通宽”,2016年和2017年各新增900个行政村“通光通宽”,确保全省所有行政村在2016年底实现通宽带,2017年底全部实现光纤网络接入。三是加快企业光纤网的部署和建设。大幅提升各级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宽带接入能力,重点打造百兆企业、百兆社区、百兆校园、百兆乡村,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进光网免费提速工程,加快提速降费步伐,百兆宽带资费高降幅达35%。
(二)发展移动互联。
加快TD-LTE等4G网络建设,增加基站数量,实现4G网络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升铁塔等配套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能力,纳入各级政府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对运营企业在电力引入、基站选址、征地、开放政府公共设施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考核。降低4G用户资费,促进用户网络升级换代。推进城市热点区域内WiFi覆盖和开放,在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图书馆等重要公共场所建设免费WiFi,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建设覆盖全省的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型系统,推动行业应用向北斗系统迁移,提供高精度导航和定位服务。构建移动互联城市建设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建设、运营和商业合作。(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测绘局等)
(三)普及三网融合。
统筹规划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发展下一代高清交互式广播电视网,升级广电骨干承载网,推进广电网络双向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促进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扩容建设多业务融合平台,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提升业务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农村三网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幸福新农村IPTV宽带应用。突破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内容融合等关键技术,开展融合业务、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等)
(四)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研究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动电信运营商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网站以及大型商业网站IPv6改造。争取完成武汉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为省内其他城市网络建设升级换代提供经验。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切入点开展IPv6应用示范,推动固定终端和移动智能终端对IPv6的支持。加快IPv6核心设备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形成网络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应用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全面提升信息数据存储和服务能力。(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等)
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带动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重点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绿色制造、智慧农业、服务业升级、智慧物流等具体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五)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融合、集成、创新应用,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推进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柔性制造、数据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石化、冶金、纺织、食品等流程制造行业的融合创新,建设智能检测监管体系;推进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离散制造领域的装备智能化升级,提高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拓展制造业服务价值链。继续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大力推行CIO制度,设立湖北省CIO联盟,打造推动两化融合发展的助推平台。(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国防科工办等)
专栏2 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专项工程发展思路及目标:以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聚资源,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2017年,建成以工业云为核心的“1 N”智能制造创新应用框架体系,创新平台对企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SaaS(软件即服务)应用达到30万家,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示范企业达到15万家,平台整体实力和水平居中部,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发展重点:一是建设完善湖北工业云平台。以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打造汇聚国内外工业创新资源、具有一定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云平台。二是推进行业特色应用。支持武钢、东风等行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建设重点支柱行业云平台、制造业大数据平台,提供社会化制造资源信息服务,推进企业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管理等制造需求服务向云平台迁移;推广奋进工业云机器人服务模式,依托网络功能,实现跨工种、跨工作站、跨地域协同。三是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支持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eworks、开目信息等一批运作规范、功能完备、服务、信誉良好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和应用集成服务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增强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四是以“互联网 ”思维,创新集成工业领域智力、知识和工具资源。依托天喻软件、达梦数据库等省内软件企业,集中采购CAD等成熟软件产品,向省内中小企业免费开放,提升数字化设计、工艺仿真和优化能力。集成工业知识和创新资源,构建工业知识公共库及众创分享网络生态圈。
(六)发展绿色制造。
加快重点领域智能化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在造纸、印染、制药、化工、蓄电池等重点污染行业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和智能控制。加快推进企业能源和污染管控中心建设,实现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环节的动态化监控管理。建立省级能耗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能源消耗数据的在线采集,实现用能监测、能效分析、节能管理、碳排放管理、节能监察等业务的协同,提高能源“双控”工作智能化水平。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加快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加强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培育低碳产业。(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能源局等)
(七)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发展感知农业、农业、订单农业和绿色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变,提高农村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以及经营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盘活涉农信息服务市场,充分整合各方涉农信息服务资源,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热线等技术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提升涉农信息的普遍服务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配套物流设施,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服务下沉农村,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出服务。鼓励农民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等)
(八)服务业升级发展。
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商务服务、检验检测等知识型、技术型服务业升级发展。建设生产性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初创企业及创意群体提供设计、测试、生产、融资、运营等服务。完善面向传统企业的电商软件开发、网店建设、拍照美化、仓储管理、营销推广和代运营等电商配套服务,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展企业征信、供应链金融、产业运行监测等信息服务。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在线监测、平台运营、业务托管等虚拟运营服务。发展移动电商、移动支付、数字媒体、位置服务、网络社交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拓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信息服务业,完善企业信息技术咨询、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测评、信息能力培训等服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省政府金融办等)
(九)智能物流统筹发展。
统筹规划省内智能物流中心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智能物流仓储用地,建设智能物流骨干网。推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多种运输方式联动、物流园区和中转站仓储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推动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平台对接,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统筹整合交通、海关、检验检疫等行业(部门)的物流信息,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推广信息技术在仓储配送、集装箱和冷链业务中的普及应用和融合创新应用,促进业态和模式创新。大力推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智能化提升工作,加快推进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食品保税物流园、襄阳北物流园、宜昌三峡翻坝物流园等全省重点物流项目智能化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交通厅、武汉海关、湖北检验检疫局等)
三、社会管理创新行动
社会管理信息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重点实施信息资源开放、政务效能提升、社会综合治安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智能监管等具体行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实现管理过程化、管理方式多样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以开放共享为目标,以楚天云平台为支撑,以政务信息为,全面推进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程,推进大数据在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楚天云平台,完善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全省各类信息资源,并通过云服务模式提供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和开放共享接口。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各级政务部门业务信息资源梳理和“云化”管理,重点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建立数据采集、汇聚、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开放公共信息资源,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深度挖掘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保障机制,制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编制开放目录指南,明确开放等级权限、共享范围等内容。创新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机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采用信息换服务等多种模式推进开放。(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卫计委、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省测绘局等)
专栏3 楚天云及基础数据库共享工程发展思路及目标: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资源汇聚、协同共享”的原则,依托现有省级电子政务平台,整合汇聚省内各行业云、区域云信息、通信和技术(ICT)资源,争取到2016年底,全面建成楚天云平台和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平台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利用能力、信息资源集聚共享能力、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整体达到国内水平。
发展重点:一是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优先采取服务外包模式配置平台硬件资源,两年内达到10PB存储容量、万台云服务器和万兆交换吞吐量规模,满足省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存储、计算、网络的安全云计算资源需求。二是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数据交换枢纽平台。对各级政务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推进“云化”管理。开发信息资源云汇聚和交换接口,推动省内行业云和区域云向楚天云汇聚、对接。三是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4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分别以公安、工商、测绘、统计部门的信息为基础,整合其他部门相关信息,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统一管理、各负其责”原则,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四是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服务平台。加强云应用建设,规划一批民生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的重点应用系统,以应用带动和促进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全省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大数据共享使用机制,加强大数据采集分析,深度挖掘大数据价值,拓展大数据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十一)政务效能提升。
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造网络化、智能化“网上政府”,不断提升政务效能。建设完善湖北“政务云”平台,开发数据交换、电子表单、电子印章、即时通信等通用基础服务功能模块,为省级电子政务应用提供运行环境和托管服务。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为省直部门提供数据存储、备份服务。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一库四平台”(即权力库、权力运行平台、法制监督平台、电子监察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促进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权力网上运行平台互联互通,完善网上并联审批平台,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建设完善省应急平台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加快全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依法征信及信息披露,形成守信褒扬、失信惩戒机制,打造“信用湖北”。加快县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政务服务网络向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推行移动政务,加强基层移动办事终端、自助终端等辅助设备建设,提供手机门户网站、政务APP、微信、微博等多种服务渠道,满足政务服务和政民互动等不同应用接入需求。(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编办、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法制办等)
专栏4 全省应急平台专项工程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面建成上联国家部门、下接基层、横通各有关单位的全省应急平台,为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先进的支撑手段,基本满足各区域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全时段的工作需要。发展重点:一是统一应急平台体系标准规范。制定全省应急资源分类与编码标准、应急信息交互与共享标准、预警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数据库规范、图形标识规范等,以满足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求。二是建设全省各级政府应急平台。省级应急平台包括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环境、综合应用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市州级应急平台原则上与省级应急平台一致,可根据实际作适当精简。县级应急平台可选择建设应急平台一体机。三是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系统)。具有专项应急管理工作职能的部门,负责编制应急预案和各自应急平台(系统)建设,系统应具备预报预警和现场处置专业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为政府应急平台提供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优先建设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类等4类应急业务系统。四是发展应急云服务。采用分布式架构搭建全省应急,分为省和市州两级云中心,主要内容包括云主机存储、支撑软件和应急一张图云服务平台。
(十二)加强社会综合治安管理。
以建立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总体要求,以强化各类信息资源关联整合、共享应用为重点,构建“技术支撑、立体防控、线上线下、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综合治安管理信息服务体系。依托湖北“公安云”,联合交通、环境、银行、机场、港口等部门,加强已建视频监控设备的整合与联通,统一规划建设全省公共视频监控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安全立体防控网络建设,拓宽城市商业中心、轨道交通等重点公共场所物联网监控设备覆盖范围。推动区域间防控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应用,提高预防*、动态控制、侦查破案、道路监管能力。整合公安内部多警种信息资源,推进公安大数据跨部门共享,拓展公安大数据应用范围,提高利用大数据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的预警预判能力。继续推进社区(农村)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创新“互联网 ”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稳步推进社区矫正系统、戒毒系统安防及业务系统等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等)
专栏5 公安云专项工程发展目标: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体系对全省公安机关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网络高度融合、硬件虚拟分配、系统深度关联、数据广泛共享的公安信息化框架体系,在全国建成公安云,为平安湖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发展重点:一是整合通用软硬件资源。以省市公安信息中心多层架构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为基础,采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逐步整合现有公安通用软硬件基础设施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安基础设施资源池,盘活硬件资源“存量”,实现虚拟化管理,提升湖北公安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并大幅降低运维管理成本。二是全面完成公安信息资源整合。以人口数据库为主线,打破部门壁垒,联通“信息孤岛”,全面建成公安大数据“仓库”,形成“省、市、县、乡”四级一体化公安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完善统一云应用服务模式。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全警提供通用软件服务和应用软件服务,制定云服务模式下公安各类资源和服务的管理流程,贯穿申请、审核、配置、发布、监控、回收等所有流程,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统一云服务模式。
(十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是当前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需要构建起技术支撑、全程覆盖、可溯可查的食品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整合食品、药品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系统,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与服务云平台,实现省、市(州)、县(市、区)多级监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健全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推进重点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建设,推动RFID、二维码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全程监测、预报预警、执法检查、事故报告处理等业务的协同。实施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工程,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逐步实现药品电子监管与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药品研制、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远程监管。建设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应急平台,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经营管理、产品抽检、食品安全事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等的在线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省食药监局、省卫计委、省工商局、省等)
(十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监控。
以推进湖北生态省建设为目标,构筑全省智能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体系,为“生态湖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省级环保云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推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环保信息集中,提高环境综合分析、预警预测和协同监管能力。加快物联网部署应用,实现对重点污染源、水质、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信息和高污染企业排污信息的动态监测和自动采集。加强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建设,建立江河湖库跨界断面水质、空气质量等考核机制。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及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遥感影像、土地和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点等信息为一体的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完善全省国土系统电子政务平台,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提高审批效率,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将土地、矿产资源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灾害治理等工作纳入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对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审批、监察过程的监管。(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测绘局等)
(十五)安全生产智能监管。
建设全省安全生产监管云服务网络平台,联通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各级承担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部门(单位),推动监管资源向云平台集中,提高部门间业务协同水平。加快部署安全生产物联网,广泛利用视频监控、GIS、RFID、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构建重点行业和企业远程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煤矿、非煤矿山监测监控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线监控系统,完善隐患排除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信息系统,强化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普及重点危险品运输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促进省、市(州)、县(市、区)以及重点企业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急预案、指挥、灾害评估等系统的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处置的能力。(责任单位:省安监局、省煤监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