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战国策 谁是后的主导者?
- 来源:财新周刊
- 2015/10/16 11:00:1418049
智能家居的“风”将至
“市场在两三年内就会爆发。”王永虹看起来对此深信不疑。他是上海庆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庆科)的CEO、创始人,这家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家用电器在内的各种硬件连接Wi-Fi。
未来之家,在你进门时,屋内会自动亮起灯光、拉开窗帘、打开空调,在你出门时又自动关闭;冰箱、电视以及空调、微波炉,这些原本熟视无睹的家用电器也将变得“面目全非”:智能冰箱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为你提供冰箱里食物的数量和保鲜保质信息,提醒你补充新鲜食材,甚至直接进入购物网站帮你采购;你该做饭了,厨房电器根据冰箱里的食材,为你推荐菜谱;智能空调可以根据室外温湿度变化自动调节室内温度,自动制冷、制热、去湿及空气净化--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遥控。
以上场景加了些想象,但已完全可实现,产业只缺两件事:一件是规模,另一件是成本。
今年以来,家居、家电乃至所有硬件的智能化趋势正在加速。这个领域有了越来越多高调的支持者。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今年已经多次表示,“小米三大核心业务是手机、电视、智能家居。”他的目标,是用小米手机界面上的一款超级智能家居App,连接家里的所有智能硬件。
相对于手机和电视,估计大多数用户很难说清自己对于这类App的准确需求。目前看来,推动趋势的是这些公司的努力。中国互联网和家电企业对这个市场期待已久。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雷军表示:“智能家居大爆发给了中国一次的机会,是我们不能错过、也不应该错过的机遇。”他认为,这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
中国白电巨头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近日也透露,海尔已经暂时冻结了大规模海外收购计划,专注智能家电领域的创新和研发。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家居可能有两种未来,一种是通过手机App实现家里所有设备的“超级遥控”;另一种无法确定,或许是平台系统,或许是语音、手势、体感等,总之是去中心化、无需遥控。
这些未知正是当下智能家居玩家们都在摸索的未来。从谷歌、苹果、三星等跨国公司,再到小米、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互联网巨头,以及海尔、美的等家电厂商,都已先后宣布布局智能家居。
中国公司的这次布局深受互联网思维影响,大家都在追求“赢家通吃”,并不惜为此转变自己的业务布局、战略定位甚至组织架构和公司文化。
与以往的产业升级只涉及产品和技术研发不同,这一次越来越多的传统家电厂商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智能家居平台或生态圈。比如,海尔灵魂人物张瑞敏近就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对互联网的再思考,也就是“平台化思维”,整个海尔集团“化整为零”向平台化转型。他们的困难是,对理解制造、把握供应链更为娴熟的传统家电制造企业,要转型互联网、力推家居智能化--张瑞敏已经将海尔的产品从电器改称网器,需要改变诸多曾经带领他们成功的传统思维。
而且,接下来他们将与小米科技、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展开竞争。同样搭建了智能家居平台的互联网公司,面临的考验是争抢品牌。平台模式重要的特点,是由用户为其他用户创造价值,才会为平台创造价值。但它们的重要用户,那些一线家电品牌也同时在搭建自己的平台。
很难判断哪个玩家能够终成为这部未来大片的导演,智能家居的实现方式尚未可知,中国之外也还有很多巨头同样希望影响剧情。但正如许多采访对象指出的,中国公司的优势是拥有大的市场以及大规模的产业链。王永虹将其称为所有玩家的一次集体试错。
智能家居的战国
越来越多人向风口冲刺,无意间带火了一个小行业,就是实现硬件联网功能的Wi-Fi模块。上海庆科就是其中一家。
上海庆科已有12年的发展历史,不过在2012年与海尔合作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作为一家提供技术服务的小公司,上海庆科此前主要向客户出售嵌入式系统的解决方案,专注在电机、工业无线网络领域。
2012年,正式提出互联网转型战略的海尔,选择跟上海庆科合作,打造海尔产品的网络化。双方合作的内容是,上海庆科为海尔智能家电的Wi-Fi接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按照计划,在2012年启动合作之后的三年中,海尔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产品中将集成上海庆科提供的Wi-Fi模块。
“今天所有的厂商都选择了Wi-Fi技术,正好上海庆科*年都在做Wi-Fi技术的积累。”王永虹说,从2013年开始,上海庆科的生意就好了起来,开始与国内大量做App的公司合作。智能硬件发展的步是产品联网。这一年上海庆科重点推动空调的智能化,包括美的、海尔等企业不少空调品类的内置Wi-Fi模块都由上海庆科提供。
从2014年开始,上海庆科加大了与国内创新型企业的合作,如墨迹天气、做空气净化器的贝昂等,为这些企业提供联网服务。
也是在2013年,上海庆科后来在这一领域大的竞争对手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古北科技)成立。这家物联网及智能家居厂商创始人刘宗孺认为,家电智能化大的问题是不同品牌之间的互联互通,古北科技的主业直奔这个方向而去。
古北科技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从Wi-Fi模块到App的打包服务,另一方面也做便宜的智能单品。“以前用户很难接触到整套智能家居,我们就做单品去撬动市场;很多客户想要很快智能化,但是没有技术积累,我们通过流程化的方式,让他们快速进入行业。”刘宗孺说。
今年市场突然放量。古北科技的员工从2014年的20人扩张到接近200人。即便如此,刘宗孺还是感觉“人不够用”。王永虹则预计,今年上海庆科的出货量将扩大3倍,达到300万件,“也就是说,今年市场上将至少增加300万件智能硬件产品”。
“智能家居多再等两年就可能爆发。”刘宗孺介绍说,早期定义的智能家居是灯光、窗帘等,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但这一波热潮主要是家电的智能化,对于用户生活的影响会很明显。他认为,下一步爆发点有望出现在厨电、空调和热水器等产品上面,“厨电的更换成本很低,使用场景相对封闭”。
智能家居玩家都在推进自己的解决方案。谷歌此前斥巨资收购智能家居厂商NEST,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苹果在2014年6月召开的苹果公司年度大会(WWDC)上发布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意在打破现在各个智能硬件厂家各自为政以及用户体验参差不齐的混乱市场格局,提供平台让各个品牌的智能设备能在iOS层面互动协作,而无需这些厂家直接对接。
目前国内的海尔已经加入苹果公司的HomeKit平台。不过,HomeKit将为硬件厂商提供许可以及权限接口,只有符合苹果公司规则的第三方智能家居产品才能进入这个平台。苹果公司正通过该智能家居平台的建立,占领行业的标准制高点,并掌控数据、用户和应用。业界认为,这种由企业基于系统平台自发所建立的标准,将是2015年智能家居产业的一个重点。
微软则在高调打造产业共进联盟。2014年7月,微软加入ALLSeen联盟。该联盟由Linux基金会牵头,高通、LG电子、夏普等50余家科技巨头组建,旨在为智能家居设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其目的也是要占领行业的标准制高点。
未来整个行业走向统一化管控平台或成趋势,统一的标准无疑能够加快制造商推出新设备的速度,软件们也可以更方便地开发应用,让家用设备更有效地协同运作。
中国玩家也都在做平台
5月中旬,苹果公司发言人特鲁迪·穆勒(Trudy Muller)公开表示,首批HomeKit智能家居设备将于6月上市。苹果公司称,HomeKit硬件认证仅仅开放了几个月的时间,已拥有数十家合作伙伴,承诺将Home Kit硬件推向市场。
苹果的平台在中国将面对无数竞争对手。白色家电厂商是这一轮智能家居早布局者。早在几年前,海尔就已经开始研究家电智能化。2014年3月,海尔正式发布“U+智慧生活平台”战略。
海尔认为,消费者的痛点是智能家居成败的关键,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打造空气、水、安全、美食等各种生态圈,设置各种需求场景,这就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一切他们需要的品牌设备。因此,未来的智能家居服务平台必须开放兼容,必须在自有品牌以外,吸引更多的友商以及一些应用、设计及服务团队加盟。
这个平台推进速度极快。自2014年3月发布平台战略以来,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已经与Home Kit、京东、阿里等平台实现了对接,完成了智能空气、美食、洗护等多个生态圈的搭建。以海尔的智慧空气生态圈为例,在开放软件上,与苹果、腾讯、京东、特斯拉、魅族合作;在开放服务上,与中国气象局、土巴兔、途家等合作;在开放硬件上,与土曼手表、魅族手机等智能设备合作。按海尔智慧家庭总经理李莉的说法,海尔的空气生态圈已经形成了室内空气质量地图。
2014年3月,几乎和海尔同时,美的也推出“M-Smart智慧家居平台”。互联网公司紧随其后。2014年3月,京东发布了“JD+计划”,不仅针对初创团队推出了孵化器,并为企业提供一整套的智能硬件解决方案。通过在传统家电产品中植入京东模块并连接京东云的方式,消费者可以用同一款超级App控制所有接入的产品,实现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到目前为止,京东智能云平台已经接入了100多个品牌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大部分主流品牌。
2014年4月,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黄江吉也宣布小米将打造智能家居共赢生态圈,并开启了一轮硬件投资。
阿里起步稍晚。今年4月26日,阿里巴巴才在杭州启动了2015年公司智能化战略:全力打造智能生活生态圈,今年的目标是让该平台上销售的智能家电占到天猫家电的五成以上,其中智能大家电占比超过七成。
近日,京东和阿里再次升级智能家居政策。京东推出“JD+”第二年新政策,计划在未来三年为上百家企业提供孵化、加速和智能解决方案,包括提供投融资、营销、供应链等资源,并为创业团队提供整套智能模组、软件解决方案及云服务等。之后不到一个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智能生活事业部,整合电商销售资源的同时集成云端数据服务、内容平台。但是,在业内看来,这些平台都各有自己的短板。
“行业公敌”:小米的封闭生态圈
“我不能评论其他公司,但是谈谈小米应该没关系。”一位国内家电企业高管半开玩笑,“反正大家都在说。”和他一样,多位采访对象表示不介意点评小米科技,尽管他们依旧要求匿名。
多数采访对象都认同,至少在智能家居发展初期,手机是合适的平台入口。和苹果、谷歌一样,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小米公司入局顺理成章。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 4月底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2015年一季度,小米以1400万部手机的出货量,占据了中国智能手机13%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位置。而据小米公司公布的数据,2014年小米手机共销售6112万部。
出货量背后是巨大的用户基数。小米手机加上其MIUI智能系统,已经形成了“硬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墨迹天气空气果项目负责人姜洋认为,小米有可能成为未来智能家居的。在他看来,传统硬件厂商,即使是大型家电企业,对于粉丝经济以及云端技术的理解,也比不上互联网公司。
但很多采访对象对小米的平台策略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小米搭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尽管“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共赢,但过去一年多时间,这个生态圈看起来更像要以智能手机为中心连接所有的小米设备。
小米除了*的手机、平板、电视、盒子以及路由器,围绕智能家居,还有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血压仪、小蚁摄像机、智能插座、智能灯泡等多种产品--这些产品是由小米投资的约30家智能硬件公司生产,全部由小米手机控制。按照雷军的规划,未来小米将用同样的模式“影响一个又一个行业和影响整个工业界”。
这也正是姜洋看好小米的另一个原因,“在产业发展初期,只有封闭平台才能迅速提升用户体验。对比一下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iPhone早期也被人指责封闭,但是现在谁能否认苹果智能手机是一个大平台呢,多少公司通过App商店*?”
他认为,在2014年6月苹果公司发布智能家居平台Home Kit后,中国有可能与之抗衡的就是小米,这也许建立在对Home Kit充分借鉴的基础上。
另一位传统家电企业高层也有类似看法,“封闭式玩法”对于较为地服务用户的定位十分有利。他表示,未来无论开放模式还是封闭模式,根本的还在于谁能够做好用户体验,谁能够整合更多的“粉丝”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
在他看来,小米的平台上每天大量粉丝交互,是其大的优势,小米未来若能够将这一优势真正把握住,同时在制造方面做更多的沉淀,小米模式有望走得更长远。
“硬件需要沉淀,软件需要人才。制造体系需要长期积累,不是挖来一帮人才就能马上整合得来的。”他说。
当然,支持者们都强调,小米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产品出货量的提升上。5月12日,小米发售了自己的款产品--2999元的顶配小米Note,发售当天有100万用户线上预约,看来情况还算乐观。
不看好小米的人主要有两点依据。一位科技行业从业者分析,小米的大多数手机用户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并不高;同时,“小米把这个过程想得太美太快,想要抢夺更多的用户,或者利用现有粉丝流量不断变现,推出更多的智能硬件产品。但由于小米产业链太长,整个手机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产品的质量已经出现了问题”。
另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小米模式很难与伙伴共赢。“有人认为小米和苹果的模式类似,其实完全不同。”他认为,加入苹果的生态系统也需要配置苹果的连接模块或协议,但苹果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能够让参与者都*,同时能够吸引的企业加盟,“而小米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用互联网的方式做硬件的小米科技,短短数年收获了“超乎想象”的业绩增长,在搭建系统、粉丝运营等方面优势。对于传统企业们来说,可怕的是小米几乎按成本价出售产品、迅速铺开市场、通过互联网的衍生收益获取利润的打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硬件厂商们的盈利模式。
小米“成本价卖硬件”的打法在传统产业树敌无数,上述人士甚至称其为“全民公敌”。目前看来,愿意加入小米阵营的更多的是一些规模较小的硬件厂商,绝大多数传统家电巨头对小米的生态圈持保留态度。几位国内家电厂商高管透露,小米曾经找过不少*寻求合作,不过终都未能达成。即便是2014年小米科技斥资12.66亿元入股美的集团,获得其1.29%的股份,但截至目前,双方依然是“各玩各的”,美的全品类家电产品并未连入小米的平台系统,而美的自己也在争分夺秒地建平台。
传统家电厂商:所有人PK所有人
多数家电厂商也看好手机这个平台入口。除了美的与小米,海尔选择与手机厂商魅族结盟。今年3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出人意料地曝光了一部格力手机,被业界解读为打造智能家居入口。此外,包括长虹在内的传统家电企业今年也开始陆续推出智能手机产品。
略微拉长时间,更能看清家电企业的思路。海尔是早意识到智能趋势的家电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投身其中,不过那一次搁浅在标准之争上。现在看来,十年前中国产业界流行的“标准为王”理念其实颇为狭隘。海尔智慧家庭总经理李莉表示,谁的产品进入用户家里,谁就掌握了标准。
2012年底,海尔内部再次启动新一轮的智能家居战略,为此海尔将原来分属于两家上市公司的黑电和白电集中起来,放在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平台上,青岛海尔将从过去的硬件制造商演变成智慧家庭开放平台;另一家上市公司海尔电器则定位虚实融合、价值交互的销售平台,打通所有线上线下的虚拟店和实体店。
相比海尔电器渠道变革上的快速推进,青岛海尔的智能家居平台方向明确但路径未知,经过整整一年的内部探讨、争论,直到2014年3月,海尔才正式发布“U+智慧生活平台”战略。
早在2009年就开始研究家电智能化的美的集团,也在2013年、2014年看到了“家电联网”的大趋势。和海尔的“U+智慧生活平台”一样,美的2014年3月推出的“M-Smart智慧家居平台”也同样强调开放。
近几年,大多数家电企业都开始了以平台化为方向的转型。其背景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家电企业在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传统家电行业的倒逼之下,纷纷开始思考如何避免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乐视、小米入局硬件,让家电厂商意识到,未来智能化产品本身或将越来越便宜甚至免费,而盈利模式将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内容和服务的后向收费能力。
家电企业里*的白电制造企业海尔和美的,同时高调向平台化转型,但平台的开放程度以及开放目标略有不同。用美的集团智慧家居研究院院长毛宏建的话说,根本的区别在于,美的强调的是先内部统一、后外部开放。
美的“统一内部”的方式是自己设计与掌握核心模块。模块是家电数据连接的通道,毛宏建称,无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还是家电管理的安全性,都需要模块的保密和安全性。“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设计模块,谁生产不是关键问题。”毛宏建表示,模块统一以后,美的首先实现自身家电产品互联互通,而外部希望加入美的平台的厂商,也需要使用美的的模块。
“整个智能家居从模块到云端是完整的生态链,这两个一定是绑定的。通过模块传输家电数据,再通过云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毛宏建称,除了智能模块,美的M-Smart系统从云到端全面开放。
海尔为整合更多资源,对外则更为开放。据李莉介绍,海尔首先通过统一的通讯模块、通讯协议以及云平台,实现内部产品的互联互通,而对于外部资源,只要性价比优,即使不用海尔的通讯模块,同样可以接入海尔的平台。“接入U+平台只要用海尔的整体通讯协议就行。因为软的协议实现了跟手机端App互联,实现了跟云端互联。”李莉称,如果外部资源连海尔的通讯协议也不愿意用,还可以通过将对方的通讯协议直接对接到海尔的云平台上实现互联。
策略差异的背后,是双方对智能家居未来的理解不同。美的平台构想的基础是拓展产品的外延,让美的的硬件产品以及衍生服务能够在未来跟不同的系统以及平台对接,其核心依然是过硬的产品,定位依然是“智能家居厂商”;海尔则明确强调转型平台化公司,海尔自身作为连接中心,整合的研发、制造、人才等资源,围绕用户需求提供其所需的一切产品和服务。
从今年开始,黑电企业也纷纷在内容和后向服务方面提升附加价值。黑电企业拥有的电视屏,被视为智能家居一个重要入口。
彩电厂商的增值内容和服务主要集中在游戏、视频、电影、教育、购物等方面,各家企业要么与内容方合作,要么成立平台整合资源。例如,海信除了年初与腾讯合作开发智能电视游戏市场,近日又开始玩起了跨境电商,推出大屏电商购物平台,销售韩国免税商品;TCL的“产品+服务、智能+互联”的“双+”战略,也意在播、欢网平台以及游戏电视等领域持续提升后向收费能力。
彩电企业们还纷纷经营起了用户,开始注重智能电视的激活率、用户的日活跃数、影视及游戏等内容的点击量等,围绕智能电视如何互联网营销和后台内容,以服务延长产品的生命力等不断发展迭代。
但制造业搭建平台并非易事。家电企业的粉丝规模普遍偏小,能否通过粉丝运营、交互实现商业模式重构,是一大现实难题;同时,从技术层面看,能否打造真正开放的平台系统以及能否为平台上的参与者提供真正智能化的大数据、云服务,也并不轻松。
业界已有人吐槽,理解制造、对于供应链把握更为娴熟的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在转型互联网、力推家居智能化的过程中,依然有着以往控制整个产业链的“传统思维”。“无论自己做智能模块、智能系统,还是自己建云平台,都可以看出它们在这方面的被动与捉襟见肘,一家企业的新建云团队曾集体出走,实际上这些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是分工明晰,而传统企业号称互联网转型,却依然希望自己打包一切的想法,极有可能被迅速出现的新企业、新模式、新玩法超越。
京东阿里:后来者在下一盘大棋
小米和家电厂商打通研发到销售完整链条的发展规划,也威胁着传统电商企业的市场空间。2014年年中,京东和阿里巴巴分别入股古北科技和上海庆科,形成“京东+古北”和“阿里+庆科”的智能硬件组合,加速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
目前来看,二者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为家电企业、硬件厂商们提供智能化服务,并说服更多的品牌“入伙”,尚不涉及具体的生产制造,目的依然是销售产品。
来自海尔的工程师孙明表示,未来随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越来越透明,用户可以直面工厂,电商的生存空间也会受到威胁。“现在电商颠覆的是传统的国美、苏宁或者是线下商城,但未来用户跟厂家直接交互之后,中间环节就可能被颠覆。”他说。
今年以来,阿里和京东更是全力“抢品牌”。京东以流量补贴吸引硬件公司,而阿里提供“激活补贴”。对于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京东提供首页展示及其他资源支持;阿里对及其他资源推广则实行完全免费的政策。据业内人士介绍,无论是京东、阿里还是360,由于竞争关系,创业公司们只能选择与其中一家公司合作。
从*的入驻率看,京东和阿里旗鼓相当,差异在于提供服务的方式。京东主要是做B2C,淘宝则是做C2C。“阿里依然是为品牌商导入流量,提供各种大数据、云等服务,销售及后期维护依然由品牌商完成;京东是全部买断产品,自己卖产品、提供服务以及提供后期维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分析,京东的模式是通过电商优势掌握一部分终端产品,将这些终端产品变成智能云平台建设的入口。“这是一个好的想法,不过京东云服务的能力到底如何,还有待验证。”
同时,该人士还认为,京东将产品完全买断进而自己提供完整云服务的模式,未来将面临较“重”的后端维护。“以前设备卖出去就没事了,智能化以后,设备的持续互动和服务到底是由京东做,还是由设备方来做?”
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完成以后,还与用户有着互动与联系,京东以及类似京东买断商品自营的电商平台们都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持续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从目前看,京东也在一边摸索一边转型。
阿里则选择了比较讨巧的方式。“在阿里的云平台上,数据是厂商的,厂商可以自己来维护和管理数据。”该人士称,未来品牌对于云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带宽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相形之下阿里或许更具优势。
洗牌从局部开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电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投资人、创业公司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对于提供Wi-Fi模块、传感器等"中间件"的创业型企业来说,一方面意味着市场的扩大,但另一方面,竞争对手正在纷纷入场,而且是体量悬殊的“巨无霸”。
古北科技与上海庆科均经历过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的经历。2013年,小米与古北科技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当时小米路由器公测版会随机附送一台古北科技的红外转Wi-Fi遥控,业内也不时传闻两者有资本上的结合。不过在小米路由器正式发布后,小米宣布小米智能家居的Wi-Fi模块自研,两者的关系变成了明面上的竞争。
为了提升用户黏性,如今古北科技开始提供除硬件外更多的智能化服务。“传感器、自动化的配件、原厂的语音控制等智能化的服务,又让客户继续选择我们,如果他们自己做模块,就享受不了后续的服务。”刘宗孺称,模块可以不*,但古北科技可以通过其他环节释放利润。
上海庆科与海尔的合作也曾一度中断。随着家电企业们对模块的需求增大,包括海尔、美的在内的厂商们开始尝试自己做模块降低成本。
上海庆科从去年开始也尝试转型,正式推出自己的软件产品“MICO”系统,开始"软硬两条腿"走路。“MICO是介于芯片和应用、设备之间的中间件,是一种底层技术,可以让硬件的在其系统上很快做出有创意的智能产品。”王永虹认为,互联网企业做硬件大多失败,因为其不了解硬件从设计到生产、到供应链、库存这一个完整体系,而传统厂商大多没有技术积累,MICO则能够让硬件的快速与网络连接。
上海庆科的目标是把MICO做成整个中国的智能硬件创新开发的底层工具,让中国的智能硬件产业可以快速发展。“现在天猫上有很多产品,90%以上都是我们做的连接和支持,阿里做云、我们做端,客户做设备。”王永虹称。
不过,古北科技、上海庆科等中间件厂商的路能否走通,面临诸多变数。王永虹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当下创业维艰,以及上海庆科转型压力颇大。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市场终会消失,“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可以连接Wi-Fi,但谁听说过智能手机Wi-Fi模块?当销量足够大,模块就会被整合到芯片中。”
一些依附于这些中间智能化服务提供者的小型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同样面临洗牌。“2014年3月跟我们合作做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死了不下10家。”王永虹称,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公司太“着急”,不懂产品的生产流程、供应链等,而且产品本身功能复杂、并无价值;另一方面,这个市场还不容易变现,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活不下去了。
但王永虹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新玩家进来。他说:“在市场的起步和初期阶段,有很多人冲进来玩是好事,如果市场冷下来了反而不好。”
抢位等“风”
目前看来,智能家居市场还更多来自于企业的策略布局,而非大众的需求推动。李莉认为,虽然目前智能家居领域进入者众多,但大多数玩家都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其产品设计初也只是针对一些发烧友和科技爱好者,大众的普遍需求并没有“唤醒”;同时,设备的全面智能化还未完成,基础的互联互通还没有实现,用户体验还不够好,目前行业依然处于外冷内热的局面。“我们现在还在等‘风’来。”李莉估计道,“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吧。”
李莉表示,智能家居领域很难出现爆款推动整个产业爆发的局面,因为智能意味着个性化,很难“大而全”地满足大众普遍需求。“有些产品是针对特殊的用户群,比如冰箱联网以后,独居在家的老人如果一整天没有打开冰箱,智能冰箱将自动把这一信息反馈给儿女,关注下老人是病了、晕倒了还是出门了。”李莉称,智能产品针对的是不同的用户群,根据不同的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很难出现普适性的、传统意义上的“爆发性产品”。
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其行业属性,普遍被认为“离用户更近”,更有希望推动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按道理也有可能推出智能家居的“爆款”产品。不过,过去一两年的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产品都遭遇了“挫败”。
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智能硬件方面都曾交过不少学费。百度在智能硬件领域投入较大,此前曾推出百度易手机、百度影棒、百度咕咚手环等,终都杳无声息;阿里巴巴曾推出阿里云手机、天猫魔盒等硬件,也一直不温不火;腾讯前后做了微信耳机、QQ音乐音响、小Q机器人等,后也同样没能引爆市场。
上海庆科CTO沈建华认为,互联网公司早期投资硬件失败,是因为其完全不懂传统制造的流程和步骤。“互联网企业推出一个新项目或者软件,可以改一改第二天就发布出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智能设备搞了三个月还在改,怎么这么慢?”他说,“他们之前没有供应链、库存的概念,不知道产能是要爬坡的。”
急躁心理也是一些创业型小公司产品难以打动消费者的原因。王永虹认为,中国有制造业的基础,也是人口大国,做智能家居很有优势,但中国的中小创业者普遍比较急躁,“希望今天做这个产品,两个月后就能有10倍估值,但这是不可能的。苹果做到iPhone 4才红起来,小米也是做到米3和米4才火起来,而现在不少人希望马上找到商业模式。”王永虹说。
同时,目前智能家居整个产业链还不完整。王永虹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东西和硬件的东西结合起来是智能硬件,但结合过程需要磨合。比如硬件产业里有供应链、研发、设计等问题,移动互联网有数据变现、商业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理顺,行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在刘宗孺看来,今年智能单品的研发速度甚至有所放慢,“去年比较热,不投资怕被落下。今年投资人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个领域很难出现爆款,更多是以生态圈的形式在发展,互通的威力会慢慢显现,一些小公司就会面临洗牌。”
谁是后的主导者
试错总会有成本。玩家们如何布局、如何站队,既决定了智能家居行业未来的可能性,也决定了哪些企业未来将成为行业的主导者,但这个领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
手机App是当下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的“入口”。业内普遍认为,以一款超级App作为统一的控制端口,十分符合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传统家电企业海尔和美的均推出了一款基于开放平台的App,而互联网企业如BAT、小米、京东等巨头的生态圈运作模式,超级App也是其关键入口。
手机App不仅承担着智能家居设备的“超级遥控”“智能管家”等功能,还具备电商平台功能。比如海尔的U+App、小米和京东的超级App等,都在设备操控功能之外,设置了商城模块。
但是,对于手机将成为未来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的判断,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手机应该只是智能家居发展初级的交互工具,真正的智能家居是自然的“人机对话”。“设备通过人工智能自动适应和学习,手机交互不过是换了个遥控器,并不是真正的智能。”这位人士认为,手机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作为交互和设置的中心,但是不一定是控制中心。
另一位传统企业的从业者也认为,随着未来智能终端越来越多,每一个终端都有可能成为入口。“家里面谁还整天抱着手机,上厕所、洗澡、做饭都抱着手机去操作吗?”这位人士认为,手机作为智能家居的一个交互入口,在“导流”方面具备优势,但从用户体验看,未来一定是“多入口、分散化”的趋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会出现能够替代移动手机的智能产品,就像数码照相技术颠覆胶片成像技术,平面触屏手机颠覆诺基亚的键盘式输入一样,或者出现能够代替手机控制的智能控制,比如苹果和微软正在争相布局的体感控制技术。这些未知的可能性,将成为新的服务或者流量的入口,并且比手机来得更为简单和便利。
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少当下还没有人在想要买冰箱时,去考虑它是否与烤箱兼容的问题,没有人知道未来智能家居到底是什么样子。和消费者一样,大多数加入智能家居平台大战的公司也没有确切的把握--那更应该看成一种试错。
“三年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永虹认为,所有玩家当下的试错,将持续推动整个行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