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智能分析从事后到事前 仍有提升空间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编辑部
- 2015/6/5 15:06:2360543
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应用而生
2014年被称为是大数据的“落地年”,意味着大数据这艘大船已经起航,未来它也一定可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而视频监控作为船上的一名“乘客”,也面临的巨大挑战,以视频监控数据为主的大数据每天以成倍数量增长,而这些数据中隐含的重要的信息却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但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在视频大频数据面对的主要的问题是监控人员数量不足造成的管不过来、看不过来、差不过来等问题:(1)管不过来:未能被管理到的监控设备发生故障,无法及时修复;(2)看不过来:由于重要事件的发生维持时间短,监控人员难从监控设备中取证;(3)查不过来:录像信息过多,案件取证时,录像查阅繁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大数据有效利用起来,采用计算机视觉方法,在几乎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对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进行自动分析,对动态场景中的目标进行定位、识别和跟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判断目标的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完成日常管理又能在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这的智能分析技术应运而生。
智能分析标准出台
2014年8月,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GB/T30147-2013《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和GB/T30148-2013《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和试验方法》,经过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发布,已经开始实施。《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作为我国个视频智能分析方面的国家标准,涵盖了智能分析设备的功能、性能、接口、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是嵌入式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进行设计、生产、检验的依据。《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安防监控嵌入式视频实时智能分析市场,为安防监控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业标准的存在,也指明了智能分析的方向,避免了不同厂家相同功能,却无法兼容的问题。其有利于智能分析技术的进步与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智能分析在监控领域的应用。
智能分析从事后到事前
随着视频分析技术标准的出台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升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被应用在事后的查询分析中,如今已被提到在现场分析,发现问题,较低危险应用中。如在地铁安防中,传统监控通过人来盯着画面,但轨道交通监控点众多,客流量大,情况非常复杂,仅仅依靠人力很难对各种突发情况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反应,这导致大量视频监控系统只通过录像存储起到了事后取证的作用;而在事后调查取证时,又难以快速准确地在海量存储视频中搜寻出相关事件信息,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公安部研究所开发的名为“面向未来”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正式向外界发布,系统在终端采集人脸信息后,与数据库里的逃犯等资料进行比对,能快速甄别不法分子,6月份将到广州地铁站进行试点。
再比如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交警对违章的发现总是有限的,如何让驾驶员能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道路监控违章抓拍起到了很好的协助与震慑作用。电子警察系统违章抓拍通常由图像检测(车辆感应)、拍摄、采集、处理、传输与管理以及辅助光源、辅助支架和相关配套设备等几个部分组成。电子警察对有提示牌的路段对违法停车行为进行拍摄取证,首先会拍一张远景照片和一张近景照片(视频截图),远景照片把违规车辆和提示牌都拍进去,近景照片则是拍摄车辆的车牌号码。在上述两张照片拍完后,电子警察会继续监控违停车辆,一般等过了5-10分钟,若该车辆依旧违规停车,就会拍摄第三张照片(视频截图),用作这辆车长时间违规停留的证据,并向车辆当事人或者车主发送信息,告之他有交通违法的行为。决定拍摄内容现在有自动识别系统,也有人工方式识别,短时间停车下客、车辆抛锚或有其他特殊原因的车辆不会被判断为违法停车。在这其中就用到了大量的智能分析技术,如车牌识别、轨迹跟踪、模拟检测、智能补光等技术。
结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安防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视频监控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智能视频分析监控技术的市场空间极为巨大。安防作为一个长期的需求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时间的角度和市场容量来看,智能视频分析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新思路、新成果不断出现,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硬件平台能力方面,目前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