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缓解踩踏事件 物联网部署把关“安全门”

来源:百度百家
2015/1/5 9:15:252441
  【中国安防展览网 时事聚焦】新年天,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在举行庆祝时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响和争论。这里,我们不去争议此事件中人为(包括当事者、管理者等)的因素和责任,只是探讨在我们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否借助科技的手段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即便发生,又能否利用科技的手段来将损失减少到低限度。
  
  如何用科技的手段,来控制这种风险的发生,或者至少是能提高现场管理的沟通能力和秩序的维护能力?为什么事前已经做好预设的,紧密部署的大型活动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但是这种非事前预设的,临时性的突发事件却让人无法应对?
  
  关键就在于现场舆情的监测和及时的应对能力出现了问题。在这一方面,未来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物联网与分布式设备可以较好缓解这个问题。
  
  什么是物联网呢,相信这个概念不用赘述,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手段来管理和连接物理设备,产生物物相联的互联网的状态。传统的互联网,主要是基于PC端的虚拟网络,但是对线下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的能力是不足的,随着互联网从PC端逐步转移至移动端,再由移动端的便捷入口连接至线下的分布式智能设备,那么,人的定位、行踪、热点、人流乃至于情绪管理也许都会成为一种可能。
  
  其实,这样通过物联网与分布式设备来感知具体区域的交通、人流和舆情的行为方式,已经有过较为成功的实验。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交通管理就是物联网在政府公共管理方面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经历了24次单日超50万人次的大客流,还遭遇了百万人次的超大客流。但世博会的运转照样秩序井然,滴水不漏。在上海马路上开车,每行进四五百米就会触发一个感应线圈。这些铺设在道路暗处的小小线圈,向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传回道路运行信息。通过各种线圈、微波、地磁、视频获得的海量数据被集成处理后,可以动态掌握实时客流情况。
  
  从这次的踩踏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目前社会化管理手段中对于非事前的,实时的事件监控和反应能力还是相当不足的,而如果没有科技化手段的辅助,这个部分管理的职能也很难切实履行起来。
  
  可以怎么做呢?这也是以后社会化管理与公共危机处理的一些深度思考。
  
  一、在关键的核心城市地段和场合做好分布式智能设备的铺设,而且这些设备需要保持一定的隐蔽性,考虑到人的情绪和具体行为方式的变化,可以通过立体式的分布,来综合评价某个时间、地点,人群的集中、分布、流动情况,然后及时反馈给集中的后台作业平台,以便提早防范。
  
  二、将用户的移动智能设备与现场的分布式设备提供连接的通道,一方面及时掌握人流的变动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现场的舆情和行为方式以数据或者警报的方式发送给现场的人流,让人流中不同区位的人能够及时掌握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点。
  
  三、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给想要到现场的人一个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人流分布的情况。通过对往年数据的采集和收集分析,结合目前人口、结构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以事情数据化分析的方式让人流及时了解当天可能会发生的拥堵情况。
  
  在科技化时代,光靠人力管理是很难达到优化管理效果的,更需要的是深入的科技管理手段的尝试。因为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很多情况下是传统的制度化管理手段难以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搭上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快车,将潜在的风险尽早地防范起来。

上一篇:从专车运营合法性看智能交通应保持理性

下一篇:巨头公司布局万亿智能家居市场 相互合作成趋势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