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合力共建 从政府企业用户三方面看2014年智慧城市落地实践过程

来源:企业D1net
2015/1/2 12:05:162347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凸显,加上中国政府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各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开始从“消费互联网”逐步过渡到“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正在孕育着一场比“消费互联网”更大的变革,其必将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产业的升级。2014年大量智慧城市应用实践以*身份落地,促使智慧城市落地元年的诞生。
  
  政府:中国智慧城市的幕后导演
  
  1、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政府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发起和推动者。
  
  今年以来,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宏观指引动作非常密集: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其中专门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8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此间一年,中国智慧城市进入高速增长期,截止目前,中国在先后两批190余城市进入智慧城市试点之后,迅速在年内增长至286个城市,实际投入运作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达409个。
  
  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方面,政府提出明确要求和期望:
  
  要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将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智慧城市要提高政府治理和管理水平,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低碳和绿色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开展各项公共服务,来满足管辖区域所有居民大限度的需求。
  
  2、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把智慧城市建设比作一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戏,那么政府就应该是制片人和导演……而真正的演员、建设主体则应该是智慧产业的企业。
  
  这意味着,在2014年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更多发挥宏观指引,而让市场和企业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角。
  
  从智慧城市的投资模式看,政府正在逐渐淡出,与之相对的是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信息化由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就逐渐淡化。
  
  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被专业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商掌握。在智慧城市建设这个庞大市场基于面前,它们将努力发挥更为主动和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决不能忽视政府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监管方面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不仅能够保证一切依法依规有序进行、统筹协调多方信息力量,还有助自顶向下的打破打破行政体制的制约,打破信息孤岛,真正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由此可见,2014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缺一不可。
  
  企业:建设智慧城市软硬实力要两手抓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角,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可不是泛泛之辈。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改变对参与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概括而言,核心的两个标准是即“高金融”、“高技术”。
  
  如前所言,政府正在逐渐淡出智慧城市投资,这意味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能够完成资金融资还要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回收负责。
  
  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在2014年智慧城市实际落地过程中,由社会企业主导的BOT和BLT(建设-租赁-移交)模式成为主流,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不过,也是因此,对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的金融工程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大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实现‘项目型’到‘规划型’的理念扭转,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却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参与企业必须具备规划、建设城市统一平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智慧化’的持续改进。
  
  总而言之,作为智慧城市主导者的地方政府,在选择落地智慧城市的合作伙伴时,应该注意高金融与高技术的“双高”准入门槛,以免遭遇智慧城市‘落地之惑’。
  
  换句话说,金融、技术软硬实力两手硬,才是当今企业投身智慧城市建设的不二法则。
  
  用户: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评判者
  
  智慧城市建设的终受益者无非是政府和百姓,对他们而言,看得见摸得着,智慧城市才算真正落地。
  
  虽然,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可以总结为“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这三字经。不过对于智慧城市的受众而言,智慧城市落地的标准并非要多么“高大上”,反而要看得见,摸得着。毕竟,不可感知的“受益”,哪怕说的天花乱坠,怕是也无人认可。
  
  可是,怎样才是看到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受益的智慧城市呢?
  
  对政府而言:智慧城市就是要提高政府治理和管理水平,重要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低碳和绿色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更多的是要以人为本,就是需要政府开展各项公共服务,来满足管辖区域所有居民大限度的需求。
  
  对百姓而言:智慧城市的惠民措施靠谱。不管是便利出行,减少道路尾气排放量的智慧交通,还是随时实地实现在家门诊的智慧医疗,还是将便民服务送到百姓身边的智慧社区,这些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对生活的改变的应用,多多益善。
  
  综上,为什么之前无线城市和信息城市建设都算不上真正的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缺少落地的智慧城市应用支持。
  
  当然,没有前两者的铺垫,也没有今天的智慧城市应用的发展。对建设者来说,以应用为本,贴近用户,深入分析用户的业务需求将实际应用和性能结合,然后制定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是它们在这个智慧城市落地元年应该,以及正在做的。
  
  毕竟,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用户,将始终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终评判者和监督者。

上一篇:智能交通各地登陆 打造现代化城市枢纽

下一篇:以小见大 智慧城市从十个关键词看变化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