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双刃剑 监控或侵犯隐私空间
- 来源:互联网
- 2013/6/19 14:51:242545
为了给我们的人财安全、交通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日益先进的科技技术让我们生活在一个“透明”的时代里。监视器、摄像头布满整个城市的每个路口、公共场所、小区、电梯……无数的摄像机形成了一张*网,能够很轻松地进行智能识别、人流计数甚至行为识别,将我们的生活在监控器的屏幕中无所遁形,可是我们追求的自我保护的隐私,该诉诸何处?本文小编抛开安防媒体人的身份,立足于平常人的立场,探讨在现代生活因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便利而逐渐依赖的同时,技术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即使你不是名流财阀和机关干部,即使你只是过着简单生活的小人物,可是你也难逃“监视”。因为网络监控,正在用谷歌搜索的你被无形的监控着、记录着。你喜欢看的电影、听的歌、看的书,你对那种类型的旅游地感兴趣,你通常去医院看哪些方面的病……人们在网上留下这些痕迹之后,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在监控着每个人的行动,带来权利与自由遭到侵犯的隐忧。
除了网络监控,遍布公共场所的监控器也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点滴。交警部门为查处交通违章,在交通要道安装“电子眼”;公安机关为打击*,在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学校以保护学生安全为由,在教室甚至宿舍安装监视器……统计资料显示,早安装监视器的英国,现有监视器四百多万个,平均14人就有一台,在伦敦等城市一个人一天被拍摄可能高达300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目前共有摄像头26多个,这些安装在公共场所的电子眼正默默扫视着过往人群。在上海,2010年前将在马路上安装20多万个监控摄像头,全面建立“社会防控体系”。上海城区总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没平方公里安装300多只,比路灯还要多!监视器布控着城市的神经末梢。现代城市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探头城市”!
公共场所安装的监视器在维护我们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无处不在的探头也能记录下我们的一举一动,任何细微的动作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我们的隐私感荡然无存。甚至,随着信息网络逐步的开放性和大众化,监控、偷拍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事件也快速增加。于是,民众的自我隐私的保护开始备受重视,对于公共隐私权的保护备受关注,要求拆除某些特定公共场所的监视器的意愿也被提上日程。
即使如此,监视器还是强大的存在在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并大受欢迎,原因何在呢?究其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混乱和*行为的增加让交通部门、公安机关和*部门通过随时监控来预防和管制违法*行为。交通部门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各个交通要道上的监控探头可以掌控交通违法,对违法车辆进行实时抓拍;执法部门将监控录像成为证明*事实存在的杀手锏,有了它,许多疑点不言自明,甚至*过程都能一目了然,这样,监视器也能对有意*的危险分子起到了震慑效果。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的今天,监视器又有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美国人一向崇尚自由,不情愿在那么多监视器的探头探脑下生活。然而,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在公共场所增加电子监控。
不得不承认,在缺少隐私感的现代社会因为监控器的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了非常有效的便利和维护。这也是监控器之所以必然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如何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立足于国家应该在监管上亟待明确谁可以建摄像头、哪里可以建、数据怎样保存、怎样保障信息不外漏等原则和标准。大数据时代也许能使人过的更加安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自己的隐私,一定要自己掌握,这才能掌握自己命运,也是更安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