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深入收视调查 未来难成应用主流?
——人脸识别深入收视调查领域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 2013/4/17 9:21:392172
人脸识别技术或将深入家庭收视调查
据国外媒体报道,请你设想一下这样一种场景: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坐在客厅沙发上,等着收看他们喜欢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当父亲把电视打开时,连接到电视机的摄像头能自动识别出目前是一个人在观看节目,还是有好几个人在观看。虽然,在短期内,这种场景有可能不会出现,但人脸识别技术和其他设备则可能成为电视节目提供商和广告商在未来*的工具,因为它们可以准确的记录下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段、观看了什么节目。
虽然,在家庭电视系统中引入人脸识别功能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公众对这一技术的接受程度仍值得怀疑。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人们非常担心类似的技术或泄露自己的隐私,而且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Nielsen负责跨平台电视广播节目评估的副总裁布莱恩-弗诺(BrianFuhrer)表示,从过去二十年的经验来看,许多本可以用来准确评估节目收视情况的技术手段都被大大推迟了。不过,如今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弗诺说,“如今,有众多的消费级电子产品都安装了摄像头,这非常有利于我们进行节目收视调查。目前,我们关心的是还有没有空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优化,因为我们打算采用先进、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来推广这一技术。”
当前,Nielsen在调查家庭收视记录的时候,采用的是自己的记录仪“NielsenPeopleMeter”。这是一种直接连接到电视机上的设备,对于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单独进行不同的设置。该设备可以自动记录一周之内电视观众的年龄和性别,这比过去那种日志记录的方式要先进很多,完全不需要人们进行登录。然而,如果将人脸识别融入到收视统计上,其度将更上一层楼。
人脸识别技术并不是一种可以了解观众情绪变化的手段。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市场研究总监大卫-波特克(DavidPoltrack)表示,在未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有可能会提供另外一种获悉用户收看习惯的方法,大大优于过去按年龄层进行分析的手段。目前,大多数观众在收看电视的时候,都会查看另外的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电脑,他们往往会登陆社交网络,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观看体会。一些初创公司甚至已经在研究观众在第二块屏幕上的社交行为了,不过很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这些设备可以自动告知研究机构用户关注了哪些内容。
波特克表示,“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往往会查看智能手机,或许这两种不同的设备未来还可以进行通信。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意味着智能手机将成为收视调查的工具之一,而它在交互体验方面要比现在的设备好很多。”
人脸识别技术三大优势
相比于指纹识别等其他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的优势比较明显。
自然性:所谓的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包括其它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区分和确认身份;具有自然性的识别还有语音识别和体形识别,而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等则不具备自然性。
非强制性:被识别的人脸图像信息可以主动获取而不让被测个体察觉,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而不同于指纹识别或者虹膜识别需要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采集指纹,或者利用红外线采集虹膜图像。这些特殊的采集方式很容易被人察觉,从而带有可被伪装和欺骗性。
非接触性:相比较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人脸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而同时能够满足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如今已不断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深圳科葩信息拥有的人脸识别产品集高分辨率红外和彩色双摄像头于一体,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在各种复杂光源环境下也能进行有效的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难成应用主流?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人脸识别技术将实现与数字监控系统的进一步融合,将成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另外一大应用领域。据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中国大陆,在未来三年内有望形成年销售额过百亿,并在未来十年内则有望形成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市场规模。
人脸识别考勤,通过对人脸一些的特征识别对验进行考勤,目前技术层面已突破昼夜光的影响,能在自然状态下达到快速识别。目前,人脸识别考勤产品在市场上尚处于一种起步发展的状态,但人脸识别考勤技术的优势已尚无其他同类产品超过。
人脸识别考勤彻底杜绝了代打卡考勤的发生,消除了指纹考勤接触使用的尴尬情况,非接触,直观,友好,适用性非常广泛。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人脸考勤逐步展露出了取代指纹考勤的趋势。
应用领域突破:在生物识别市场上,人脸识别的应用已经慢慢超出了安防领域。比如:利用人脸识别进行手机解锁及电脑登陆认证;一些广告公司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户外广告上进行人流量统计;社保系统纷纷启用人脸识别技术,规范领取人资格,机场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安检等等。
虽然人脸识别在市场的份额上,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爆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阻碍人脸识别发展的一切因素就已经烟消云散。技术上一些公认的硬伤,依然在给人脸识别的应用带来了不少的隐患。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识别模板的长久性依然是人脸识别的诟病。虽然,面部图像确实是直观也易让人判断的生物特征,但是,它同样也是易发生大面积变化的人体区域。由于光照、姿态、年龄的变化,能够让模板始终随着这些变化而工作,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人脸识别在整个生物识别中是比较新的技术,但是这种新潮却并非只有优势。不可否认,人脸识别的快速普及,多少存在一些人们"尝鲜儿"的心理--人们对于新技术充满好奇心,跃跃欲试。然而,也正因为"新",其准确率还未得到足够的证明,于是用户往往也容易产生不信任的心里,因而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人脸识别时,如果失去了新鲜感之后,恐怕不少的用户还会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熟知的生物识别技术。
因此,虽然人脸识别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咸鱼翻身”般的实现了自己的腾飞。但是,如果想要彻底实现夺取指纹产品的半壁江山,实现应用的主流,恐怕还有不少的路途需要去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