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技术_
上海端懿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2019/5/10 20:54:12>> 进入商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各种电子信息设备大量涌现、广泛使用,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小型化、高速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三化”的必然结果是导致(cause)各种电子信息设备的耐过压、耐过流和抗雷电电磁脉冲的能力大大降低。例如:对于过电压,vax系列电子计算机的串行通信接口芯片mc1488的耐压水平约为103
V、mc1489仅达10v左右;而cmos芯片(又称微电路)仅达3-5v。对于磁场,当lemp的磁场脉冲超过0.07高斯时,就会引起微机失效,当磁场脉冲超过2.4高斯时,集成电路就会发生yong久性损坏。
一方面,由于电子信息设备十分“娇嫩”,对雷电电磁脉冲“十分”敏感。因此,其遭受感应雷击的几率比遭受直击雷袭击的几率高的多。所以,在同样的雷电电磁环(环状的导磁体)境下,其受损的也比建筑设施和一般的机电设备高得多。
另一方面,由于电子信息设备的种类多、数量庞大、工作环境复杂、雷电侵入的通道多。因此,信息防雷遇到了比传统防雷复杂的多的问题。
信息防雷包括(bāokuò)对直击雷的防护和对雷电电磁脉冲(感应雷)的防护。对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应综合考虑雷电成灾的多种物理因素,针对雷电的各种耦合途径、耦合通道及其危害机理,采用相应的综合防雷技术和措施。对于电子信息设备来说,雷电电磁脉冲能量的耦合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通道侵入:一是雷电电磁脉冲能量通过各种多发管线通道(多发管道、多发构件、各种线缆等)的传导耦合;二是通过地线通道的传导耦合(地电位反击);三是雷电电磁脉冲能量通过空间通道的辐射耦合。由于雷电的侵袭是*的,因此信息防雷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是多方面的。任何单一的防护措施,其效果都是有限的。这些防护措施和技术可概括为:两个部分(外部防护、内部防护)和五项技术(拦截、屏蔽、均压、分流和接地)。不同部分和各项技术都有其重要作用,相互之间紧密沟通,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存在替代性。分述如下:
(一)现代综合防雷的两个部分
1.外部防护(直击雷防护)
⑴作用:拦截、泻放雷电流
⑵系统(system)组成:由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
2.内部防护(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⑴作用:均衡系统(system)电位,限制过电压幅值。
⑵组成:由均压等电位连接、各种过电压保护器(避雷器)等组成。
⑶技术措施:截流、屏蔽、均压,分流、接地。
(二)防雷保护区
根据电工委员会的(iec61312),信息防雷应根据雷电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等级的雷电保护区(lpz)。防雷保护区称电磁兼容分区。是按人、物和信息系统对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的感受强度不同,把建筑物内、外电磁环(环状的导磁体)境分成几个区域。
lpz0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地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因此各物体都可能导走全部雷电流,且本区内雷电电磁脉冲没有衰减。
lpz0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内雷电电磁脉冲也没有衰减(attenuation)。
lpz1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往各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进一步减少。本区内雷电电磁脉冲经建筑物外墙的屏蔽而衰减(attenuation)。
在防雷保护区的0区与1区的界面上,对建筑物来说就是屋顶与四周墙壁及地面,尽管采用笼式避雷网结构,但由于受大网孔、门、窗口等开洞的影响(influence),雷电电磁脉冲仍将通过(tōngguò)多种耦合途径侵入保护区内,其感应电压也会破坏(vandalism)建筑物内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防雷设备就是通过现代电学以及其它技术来防止被雷击中的设备。防雷设备从类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电源防雷器、电源保护插座、天馈线保护器、信号防雷器、防雷测试工具、测量和控制系统防雷器、地极保护器。
lpz2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雷电电磁脉冲经建筑物内墙的再次屏蔽而衰减。又称后续防雷区。
如果需要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和电磁场,就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应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要求的电磁环境选择满足后续防雷区要求的条件。如建立的屏蔽室等。
lpz3区机壳内部保护区序号越高,预期的干扰能量和干扰电压越低。在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中,划分防雷保护区的意义在于为内部防雷技术措施和有关防雷器件的选用提供电磁环境的依据。
现代综合防雷的主要技术措施
1.拦截信息防雷的道防线是拦截直击雷。经济、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又名防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法。尽管避雷针对于电子信息设备有非常多负作用,对其应抱趋利避害、积极、稳妥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抑制。
2.屏蔽屏蔽是防止任何形式电磁干扰的基本手段之一。屏蔽的目的,一是限制某一区域内部的电磁能量向外传播,二是防止或降低外界电磁辐射能量向被保护的空间传播。
由于电场、特性:波粒的辐射及电磁场的性质不同,因而屏蔽的机理也不同。按屏蔽的要求不同可分别采用屏蔽室(盒、管)的完整屏蔽体,或金属网、波导管及蜂窝结构的非完整屏蔽体。屏蔽一般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及电磁场屏蔽几种。
⑴静电屏蔽(电场屏蔽)是为了消除和抑制静电电场的干扰。
⑵磁场屏蔽是为了消除或抑制由磁场耦合引起的干扰。磁场屏蔽又分为低频屏蔽和高频磁屏蔽两种情况。
⑶电磁场屏蔽一般在远离干扰源的空间单纯的电场或磁场是少见的,干扰是以电场、磁场同时存在的高频电磁场辐射的形式发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在远场条件下可看作平面电磁场传播。因此,应同时考虑电场和磁场的屏蔽。
⑷信号传输电缆的全屏蔽电缆的屏蔽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它要求对机房内、外所有架空、埋地的电缆都用金属层屏蔽起来,以防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这称作全屏蔽。当全屏蔽电缆接触或穿过另一金属部分时,还要采用中间接地点。因此,全屏蔽电缆要求多点接地。
3.均压(均衡)
⑴均压也称电位均衡连接(简称等电位连接)。就是把所有导体相互作良好的导电性连接,并与接地系统连通。其中非带电导体直接用导线连接,带电导体通过(tōngguò)避雷器连接。其本质是由可靠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用的金属导线、等电位连接器(即避雷器、地线(别称:避雷线)隔离器)和所有导体组成一个电位补偿系统。
该电位补偿系统(system)的作用,一是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的连续通道,使其迅速导入大地泄放。二是使系统各部分不产生足以致损的电位差。即在瞬态现象存在的极短时间里,通过这个电位补偿系统可以迅速地在被保护系统所处区域内的所有导电部件之间建立起五个等电位区域。这个区域相对于外界可能存在着数十千伏的电位差。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的系统所处区域内部,所有导电部件之间不能存在显著的电位差,从而达到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目的。
⑵等电位连接
a.不带电金属物体。如各种金属管道,线缆屏蔽层,设备(shèbèi)的金属底座、金属外壳等。
b.带电金属物体。如电源线、各种信号传输线等。
4.分流
⑴是将雷电流能量向大地泄放过程中应符合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就是按照所划分的防雷保护区对雷电能量分级泻放。尽可能多、尽可能将多余能量在引入信息系统之前泄放入地。
由于雷电过电压的能量很大,单一的措施或一道防线都没有办法消除雷电过电压的侵害,必须采取多级防护措施才能将侵入的雷电过电压限制在安全的、设备(shèbèi)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⑵雷电能量分配模型(设有又名防雷针的建筑物)
a.前级评估模式用于评估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的雷电流分配情况(Condition)。该级的雷电流用10/350波形表示。
又名防雷针系统:分配50%的能量;金属管道、电源线路、通信线缆等共分配50%的能量。后三个系统中,阻抗大者分配的能量也大。在进行了等电位连接且接地良好的情况下,认为三者阻抗近似相等,三个系统平均分配50%的能量。即各承担17%。进入各系统的能量又将在各自的内部进行分配。如一个200ka的雷电流,避雷针系统承担100ka,金属管道、电源线路、通信线缆等系统各承担33ka。进入电源线路的能量又将在3根火线(或3+1)上平均分配即每相各承担11ka(或8.3ka)。
b.后续评估模式(pattern)用于评估lpz1区以后各级保护区交界处的雷电流分配情况。由于用户侧绝缘阻抗远大于避雷器放电支路处外线路的阻抗,进入后续防雷区的雷电流将大化减少。该区域的雷电流用8/20μs波形表示。
许多行业的标准、规范中都规定(guīdìng)在低压电源系统应安装多级避雷器,使雷电流分级泻放入地。各级避雷器的规格要与各级可能承担的雷电能量和各级设备(shèbèi)的耐压配合。
5.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是分流和泻放直击雷和雷电电磁干扰能量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电位均衡补偿系统基础。目的是使雷电流通过低阻抗接地系统向大地泄放,从而保护建筑物、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没有良好的接地系统或者接地不良的避雷设施(shèshī)会成为引雷入室的祸患;避雷装置接地不好,还提供了雷电电磁脉冲对电气和电子设备产生电感性、电容性耦合干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