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网试用14

收藏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时间:2016-08-16      阅读:2134

  7月初,移动和包客户端V4.6正式上线。该版本APP在界面上变化不大,后台却悄悄的加入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高危持卡人的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认证是在普通“实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身份信息核验,以往只需要知道*号码及姓名,就可以进行实名认证。加入人脸识别技术以后,必须要本人进行实名操作才能顺利通过认证。
  
  一句话:这就是强化版“实名制”。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源远流长
  
  那么它是如何发展的?是否具有必要性呢?
  
  “实名制”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存在不仅方便政府管理,也极大保障了我们的财产和人生安全。现在我们所说的“实名制”指的是手机、互联网、银行等领域的网络实名制度。其实早在远古时期,这片大陆就一直在摸索着“实名制”。
  
  一、氏族社会时期到西周——以名为实(名+生物特征)
  
  “名”的产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姓”是氏族的族号,名才是个人的指称。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因为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半径普遍较小,大家互相指认主要是以名及生物特征(包括声音、相貌、体形、发型等)为识别依据。较少的人口使得名加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足以满足需求,不过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重复名和容易被误认的生物特征让人类开始摸索新的“实名制”手段。
  
  如河东有人名为重华,河西也有人名为重华,不同的氏族还可以用姓来区分,当一个氏族庞大后,氏族内必然有重复名的出现,脱离掉户籍信息很难以相同名来区分不同的人。
  
  二、商到清朝——以籍为实(名+户籍)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推行“户籍相伍”,户籍制度开始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户籍制度基本框架形成,户籍都分类审编,用以稽查人口,征课赋税,调派劳役,并举行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这种框架一直沿用到明清。
  
  户籍制度的出现让大规模人口管理成为可能,它让大量人口成为虚拟的纸上文字,让姓名与户籍信息对应。促使农业社会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人员的束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户籍上没有生物特征,只能核对户籍信息和的核验真实本人,导致某些朝代户籍造假成风,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三、1912年到20世纪末——以证为实(证件+户籍)
  
  其实自隋唐时期,中国便有了广义上的*——“鱼符”;明代改用“牙牌”,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已经非常接近了。
  
  中国zui早的*制度,应该是1936年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宁夏省“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之zui早雏形。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立*对当时的《户籍法》进行了修改。1946年国民政府相继公布《户籍法(修正草案)》、《户籍法施行细则》,规定制发国民*,发证对象年满18岁以上的中华国民,不分男女。未满18岁,自动请求者也可准予发给,现役军人暂不填发。此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各省、市纷纷制定*实施条例。由于没有具体的统一规定,所制定出的条例也不尽相同。
  
  1949年解放后,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证明自己身份时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1984年4月6日,*批转*部关于颁发居民*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并且开始颁发*代居民*。
  
  我国新的防伪居民*从1995年7月1日起启用,证件采用了全息透明塑封套防伪。
  
  这一时期,通过集成户籍信息的*加人工检视,极大的提高了身份核验程度。但是,由于检测自动化程度低,不法分子通过篡改*或利用人工检测误差漏洞绕过检测,开设银行账户或进行诈骗*的事件屡见不鲜。
  
  四、21世纪以来——以人为实(证+生物特征)
  
  2004年3月29日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试点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而较大规模的换发,则开始于2005年。2013年1月1日起,一代*停止使用,新型二代*在申领中还将登记指纹信息。
  
  为了进一步强化“实名制”管理,国家不断发布新的“实名制”管理政策,要求杜绝安全隐患极大的电信及银行“黑户”。互联网、APP、交通、酒店等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开始推进强制“实名认证”。
  
  生物识别作为人体天然特征具有识别的方便性与不可替代性,通过装备IC芯片的*加上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交叉验证,可以确保被核验人的身份真实性,降低误检风险。
  
  总结
  
  不同时期的“实名制”具有不同的认证手段,不过归根结底,“实名制”的目的是确认本人身份的真实性。当现有认证手段无法满足需要时,就会有新的认证手段来代替。
  
  移动和包实名认证或酒店、交通等其它实名证人存在着必要性。无论是电信、金融或是互联网,诈骗*的新方式层出不穷,“实名制”能够定位到*人,极大的抑制违法*发生。
上一篇: 人脸识别进社区 享未来城市智能生活 下一篇: 生物识别浅析: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行业应用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