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三轮通知)
时间:2023-08-25 阅读:88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
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
参会方式:线上
承办单位
主办方:
国家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工程研究中心
美国Picarro公司
01 背景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
02 会议目的
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
03 会议内容
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
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04 会议日程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 | |
张宇清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 9:00~9:05 |
致辞 | |
孙宝宇 总经理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 9:05~9:10 |
致辞 | |
周金星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 9:10~9:50 |
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 | |
周文君 副研究员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9:50~10:30 |
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 | |
10:30~10:40 休息时间 | |
巩晓颖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 | 10:40~11:20 |
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
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 美国Picarro公司 | 11:20~12:00 |
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
休息时间 | |
肖薇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3:30~14:10 |
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 | |
胡中民 教授 海南大学 | 14:10~14:50 |
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 | |
郑宁 应用科学家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 14:50~15:30 |
涡动通量研究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 | |
15:30~15:40 休息时间 | |
高添 研究员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15:40~16:20 |
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 | |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 16:20~17:00 |
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 | |
孙宝宇 总经理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 17:00~17:40 |
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 |
05 会议时间、形式
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
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
06 注意事项
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
07 报名方式
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08 专家一览
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周金星,男,汉族,水土保持工程教研室主任。任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CTERN) 云南建水生态站站长、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石漠化监测与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林草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部级人选、“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技奖”“北林学者”杰出青年。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家9项、国家新品种11项、行业标准5项。著作7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团队被授予“西南地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国家创新团队称号。研究领域:水士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
周文君 副研究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周文君,现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变化研究组工作,副研究员,硕导。研究方向为变化生态学:以森林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水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微生物生态学,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学科,开展变化背景下,森林与农田碳氮过程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机制研究;秉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理念,开展植物源生物质材料的应用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打造高效可循环农业模式;响应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建设的号召,进行农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评估,并开展农业减氮土壤固碳研究,已在水稻的降镉减氮、土壤增汇提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将为森林、农业生态系统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资金、中科院、中外合作项目,国家973,国家重大专项,宜春5511工程项目等共20余项。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
巩晓颖,研究员,博导,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创业创新人才(B类引进高层次人才)、SCI 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编委、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客座编辑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以及十余个专业期刊的审稿人。
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
严堇纾博士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现任Picarro的应用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环境气体和同位素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验设计、方法开发、仪器操作和维护、数据收集和校准以及学术/技术写作等经验。
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肖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学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陆地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共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江苏省“333人才”型人才团队负责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女杰”,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五)、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科学进展(一)。
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团队负责人。从事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长期以来,借助长期定位监测、野外控制实验、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如固碳与水分消耗)和结构(系统转变)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影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或通讯作者在前沿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含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Hydrology等生态学与地学主流期刊论文。曾获优秀博士论文、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
高添 研究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高添,博士,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尔塔群”(森林碳通量研究平台)的全面工作。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遥感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Ecohydrology等期刊文13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先导专项(A类)专题等10余项。获201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促进发展奖。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
,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旱区⽣态⽔⽂与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利学会⾬⽔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壤学会⼟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经济学会资源⽣态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流域泥沙与⽔⼟保持⽣态修复等⽅⾯研究⼯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然科学基⾦等国家与省部级项⽬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技术奖励10余项;获陕西省中⻘年科技创新⼈才和陕西省⻘年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