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推动开关电源发展的主要技术
时间:2014-07-07 阅读:2312
20世纪90年代,功率半导体器件有许多新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功率MOSFET和IGBT已*可代替功率晶体管(GTR)和中小电流的晶闸管,使实现开关电源高频化有了可能。超快恢复功率二极管和MOSFET同步整流技术的开发,也为研制率或低电压输出的开关电源创造了条件。
2.功率半异体器件的水平超过预测,电压、电流额定值分别达到:IGBT-3300V,1200A和2500V,1800A;PowerMOSFET-500V,240A;GCT(GateCommutatedTurn-offThyristor)---4.5kV,4kA,可望取代GTO;二极管---5000V,4000A。
3.功率半异体器件的晶片理想材料是碳化硅(SiC),已做出25mm,40mm晶片,并试制出一批SiC器件样品,如肖特基二极管---1750V,70mA,正向压降VF=1.3V;功率MOSFET---750V,15mA,R∞=66mΩ·cm2;晶闸管---950V,6A,通态压降3.67V。但SiC器件要达到实用化的要求,还需要一定时间,价格要进一步下降,如小于100美元/片。
4.20世纪80年代,将功率器件与驱动、智能控制、保护、逻辑电路等集成封装,称为智能功率模块(PIM)或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martPowerIC)。它与VLSI的区别是,IPM工作电压高,可达15V,环境温度可达+125℃。
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颁布电源系统的发展将IPM的设计观念推广到更大容量、更高电压的集成电力电子电路,并提高了集成度,称为集成电力电子模块(IPEM)。它将功率器件与电路、控制,以及检测、执行等元器件集成封装,得到标准的、可制造的模块,既可用于标准设计,也可用于、特殊设计。优点是可快速为用户提供产品,显著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进入21世纪,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商业化水平已经很高,IGBT容量已达4500A/1700V,能够耗散15kW功率;IPM智能功率模块7单元150A、1200V已经流通多年。功率MOSFET、快恢复二极管、整流桥、驱动IC等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开关电源基础器件的长足进步,为开关电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二、软开关技术
PWM开关电源按硬开关模式工作,开关过程中,开关器件的电压和电流波形有交叠,因而开关损耗大。PWM开关电源高频化可以缩小体积和质量,但频率越高,开关损耗越大。为此必须研究开关电压和电流波形不交叠的技术,即所谓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技术,又称软开关技术(相对于PWM硬开关技术而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30A/48V开关变换器采用移相全桥ZCS-PWM技术后,质量为7kg,比用PWM技术的同类产品下降40%。软开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开关电源的效率,据说,zui近国外小功率DC-DC开关电源模块(48V/12V)总效率可达96%,48V/5V产品可达92%-93%。20世纪末,国产的通信用50-100A输出、全桥移相ZVZCS-PWM开关电源模块的效率超过93%。
1994年2月,IEEE电力电子学会组织“功率变换技术2000年展望专题研讨会”,就DC-DC及AC-DC功率变换器的发展趋势需要进行探讨。会议指出,“高功率密度DC-DC零电压开关变换器”与开关器件性能、无源元器件性能、封装技术等有很大关系。并预测,与1994年对比,到2000年,在保证可靠性增加一倍的基础上,功率变换器成本将降低一半,功率密度可提高一倍。现在,开关变换产品已超过这一目标。
三、控制技术
由于开关变换器的强非线性,以及它具有的离散和变结构的特点,负载性质也是多变的,主电路的性能必须满足负载大范围的变化,所有这些使开关变换器的控制问题和控制器的设计较为复杂。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如自适应、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及各种调制策略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电流型控制及多环控制(multi-loopcontrol)已在开关电源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电荷控制(chargecontrol)、一周期控制(onecyclecontrol)、H∞控制、DSP控制等技术的开发及相应集成控制芯片的研制,使开关电源动态性能有很大提高,电路也大幅度简化。
四、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由于输入端有整流元件和滤波电容,一大类整流电源供电的电子设备,其电网侧(输入端)功率因数仅为0.65,而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简称APFC)可提高到0.95-0.99,既治理了电网的谐波“污染”,又提高了电源的整体效率。单相APFC国外开发较早,技术已较成熟;三相APFC由则类型较多,还有告待发展。
国内通信电源专业工厂已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应用于输出6KW、100A的一次电源中,输入端功率因数可达0.92-0.93。
五、高频磁元件
1.平面磁心及平面变压器技术
平面变压器适用于薄型(lowprofile)高频开关变换器,其厚度小于1cm,呈扁平状。平面变压器要求磁心、绕组都平面结构,绕组采用铜箔或板形印制电路,省去绕组骨架,有利于散热,漏感LIK小,集肤效应损耗小,用于便携式(por-table)电子设备电源及板上电源。平面变压器的性能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绕组结构与布置、端部设计、铜片厚度、磁心几何尺寸等。现在上正用二维有限元法研究RAC和LIK。设计zui小的绕组结构,并开发平面变压器的优化设计软件等。
据报道,国外已有多家公司开发了平面变压器。5W-20KW平面变压器的体积及功率密度仅为传统高频变压器的20%,一个手提箱内可放总功率达几十千瓦的十几种平面变压器。效率为97%-99%;工作频率为50kHZ-2MHZ;漏感小于0.2%;EMI很小。
2.集成磁元件
将多个磁元件(如变压器和电感)集成在一个磁心上,称为集成TL磁元件,可减少变换器体积,降低损耗。
国外已有集成磁元件(IntegratedMagnetics,IM)变换器,功率为50W,有5V及15V两路输出的正激IM变换器,频率为100kHZ,变压器和输出滤波电感集成在一个磁心上。例如,应用混合功率封装技术和集成磁技术使航空用0.5MHZ、薄型100W半桥式DC-DC变换器的厚度仅0.21in,功率密度达150W/in3。南非Hofsajer(PESC,1997)报道了研究集成磁电元件的成果,将5kV·A、ƒ=25kHz串联谐振变换器的LC谐振元件(C=500nF,L=60μH)和变压器(电压比430:80)集成在一个平面磁心上,称为LCT集成元件。
另一种集成磁技术是阵列式磁元件,将电路中磁元件离散化,形成分布式阵列布置,或形成磁结构层,便磁结构与电路板或其他器件紧密配合,实现集成化。
3.用微加工(micro-fabrication)技术研制兆赫级高频变换器的磁元件
微加工是指FinePatterning和薄膜制作技术,可减少磁心和绕组中的损耗,使变压器面积小于10mm2,还有可能像VLSI哪样制造集成功率电子电路,将磁元件、功率电路、控制电路集成在硅片上。借用录音磁带的薄膜合金材料,可使高频磁元件的磁密增高。加州大学Berkely分校微加工实验室已研制成10MHz变压器,开发了*设计软件,变压器单位面积功率为20W/cm2,效率可达90%以上。
4.压电变压器
压电(piezo-electric)变压器简称PET,实际上已不属于磁元件的范围。它是利用压电陶瓷材料的电压-机械振动-电压变换性质传送能量的。在高频功率变换器中应用,可实现轻、小、薄和高功率密度,是20世纪90年代功率变换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内容包括压电材料诉损耗评估、PET设计计算方法、仿真、参数分析、有限元分析、振动速度极限,PET的高频性能等。PET在高频变换器中的应用已有报道,如输出24W、12V的2MHzDC-DC变换器(其中PET电压比为5:1);输出2W,1200V的日光灯电源(PET电压比为1:20);冷阴极荧光灯和霓虹灯逆变器等。
六、饱和电感的应用
饱和电感有两种:可控饱和和自饱和(self-saturable)电感,前者习惯称为磁放大器。
20世纪80年代,由于高频磁性材料,如非晶态软磁合金、超微晶勒磁合金等的发展,使有可能在多路输出的高频(>100kHz)开关电源中,用高频可控饱和电感作为其中一路输出(如5V)的电压调节元件,主要输出(如12V)仍用PWM控制,由高频可控饱和和电感组成的电路称为后置调节器(post-regulator)或磁放大(magamp)调节器,但这里并未按放大器原理工作,因此称为“磁调节器”较合适。其优点是电路简单、EMI小、可靠、,可较地调节输出电压,特别适合应用于输出电流为1A到几十安的开关电源。
自饱和电感即带铁心(无空隙)的线圈,其特点是电感量随通过的电流大小自动变化,电流足够大时,铁心自动进入饱和状态。如果铁心磁特性是理想的(如呈矩形),则自饱和电感类似一个磁“开关”。在开关电源中,应用自饱和电感和变压器二次侧输出整流管串联,可消除二次寄生振荡,减少循环能量,吸收浪涌,抑制尖峰,使整流管损耗减小。
此外,自饱和电感在移相全桥ZVS-PWM开关电源中可作为谐振电感,扩大轻载下满足ZVS条件的范围,并使其占空比损失zui小;在变压器一次侧串接电容和自饱和电感,可实现混合ZVZCS-PWM控制。
七、低电压、大电流输出DC-DC变换器
数据处理系统的速度和效率日益提高,新一代微处理器的逻辑电压低至1.1-1.8V,而电流可达50-100A,其供电电源-低电压、大电流输出DC-DC变换器模块,又称为电压调整器模块(VoltageRegulatorModule,VRM)。新一代微处理器对VRM的要求是输出电压很低、输出电流大、电流变化率高、响应快等。
为降低IC的电场强度和功耗,必须降低微处理器供电电压,因此VRM的输出电压要从传统的3V左右降低到小于2V,甚至1V。
运行时,电源输入电流大于100A,由于存在寄生L、C参数,电压扰动大,应尽量减少L的影响。
微处理器启/停频繁,不断从休眠状态启动,工作,再进入休眠状态。因此要求VRM电流从0突变到50A,又突降到0,电流变化率达/ns。
设计时应控制扰动电压≤10%,允许输出电压变化范围在±2%之间。
线路的寄生阻抗、电容的ESR和ESL对VRM在负载变化过程中的电压调整影响很大,必须研制高频、高功率密度和快速的新型VRM。现在已有多种拓扑问世,如同步整流Buck变换器(用功率MOS管作为开关二极管);为防止电流大幅度变化时由于高频寄生参数引起输出电压扰动,增大输出滤波电容、电感;多输入通道(munlti-channel或multi-phase)DC-DC变换器,应用波形交错(interleaving)技术,保证VRM输出纹波小,改善输出瞬态响应,并可减小输出滤波电感和电容。
八、分布电源及并联均流技术
分布电源技术是通过250-425V/48VDC-DC变换器和48V母线电压给负载板(board)供电,再通过板上若干个并联的薄型DC-DC变换器,将48V变换为负载所需要的3-5V。一般DC-DC变换器的功率密度达100W/in3,效率为90%,并且应是可并联的。分布电源系统适合于用超高速集成电路组成的大型工作站、大型数字电子交换系统等。其优点是,可降低48V母线上的电流和电压降;容易实现N+1冗余,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易于扩增负载容量;散热好;瞬态响应好;减少电解电容器数量;可实现DC-DC变换器组件模块化;易于使用插件连接;可在线更换失效模块等。
九、电源智能化技术
电子电源微处理监控、电源系统内部通信、电源系统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均已较成熟。
十、开关电源的EMI与EMC
美国Virginia工学院、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均开展了开关电源的EMI与EMC问题研究,并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