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锐广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网试用1

收藏

演播室与主持人的视觉创意

时间:2014-11-06      阅读:780

  演播室中的各种元素与主持人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视觉画面,两者在视觉与信息传播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创新,才能使传播效果倍增,反之则减弱。本文主要探讨了二者融合创意的三个方面:色彩、空间和道具。
  
  关键词演播室视觉元素;主持人创意;视觉信息传播
  
  电视是多种技术融合的科技产物,是多元化传媒形态共生的表现空间,是传递信息的介质,是艺术作品的载体,也是体验消费时代艺术与信息交融的创意世界。正如信息论美学的创始人莫尔斯提出的审美信息理念: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审美对象那里接受到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义型信息,另一类是审美型信息。艺术作品能适应于个体的基础之一,是这一信息或组合必须达到*化。对于电视,视觉画面是主要的传达方式,也是实现优化创意的空间。而主持人则实是重要的画面元素,主要的信息传播者,也是审美体验的直接推动者。因此,围绕主持人的*化创意探讨就成为电视艺术创新和信息有效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从有声语言的角度对主持人的话语样式、语言创意等方面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体态语言的角度对主持人的姿势、表情等方面进行过研究,但主持人的创意方式其实远远还不止来源于单一的自身。当主持人出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中任何一个可视元素都是一种信息的传递,都是一种美的传递,都会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也就是说,主持人所处空间电视演播室内任何可成像视点,都是创意对象。
  
  电视演播室在诞生之初,所受关注的只是在这一空间内工作的人员、设备和传输技术三项要素。但如今,演播室已不仅仅是配备了什么设备或拥有什么样的传输技术这么简单,演播室是多种视觉元素相容的艺术造型空间,是有效的信息传递空间,也是主持人艺术能力的展示空间,并与主持人的艺术创新和信息传播紧密融合。传统的思维理念中,我们习惯把演播室作为一项纯美学的设计产物,但在西方电视发达国家,早已将演播室作为与主持人相呼应的视觉创意空间。演播室按照面积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演播室面积约在800—22O0m2,用于大型的歌舞、综艺类节目;中型演播室而积约在400—600m2,用于小型的歌舞类、综艺类节目以及有少量嘉宾或观众的谈话类、社教类等节目;小型演播室而积约在100—300m2,以新闻、资讯类节目为主。大型演播室舞美、灯光复杂,视觉元素众多,中小型演播室空间可视元素相对较少,主持人与空间的艺术性结合就更凸显,也较容易阐明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小型演播室为探讨对象。
  
  一、演播室与主持人的色彩创意
  
  色彩是人的视觉本质,是一切视觉元素的根本,也是我们知觉形成的重要基础。色彩可以在触动知觉改变的同时,激发我们的情绪、引导我们的情感。色彩还是一种zui易被接受的视觉语言,可以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左右人们的注意力,同时直观地传播视觉信息。因此,色彩不仅影响着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更传达着各种有效信息、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进而从情感和心理上对受众产生影响。
  
  上世纪末英国ITV(独立电视台)为了与BBC在新闻节目的竞争中胜出,就在演播室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其中色彩的运用是创意思维的重要表现元素和体现方式。新演播室采用了粉红色、黄色、青绿色、紫色、蓝色等多种颜色为演播室背景造型。这样的多种色彩创意首先是区分了不同时段不同栏目的新闻,并使观众不断的感受到视觉变化,有审美新鲜感。其次,增强了视觉画面与节目内容的融合度。比如主持人在蓝色背景(庄重)前主持政治新闻,在橙色(活泼)背景前主持体育新闻,这样视觉信息的传播与主持人语言信息的传播相互配合,加深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度,也提升了信息传播效果。第三,重大事件或节假日时,可以充分利用色彩的表征意义,营造视觉气氛。甚至突发事件都可以在瞬间根据事件类型营造与事件主体相符的视觉意境。为了应对竞争,BBC也对演播室做了大幅修改。为了使新闻节目具有温馨感和亲切感,将原来的主色调蓝色和明亮的灯光换为了青绿色和褐红色,同时降低灯光亮度。演播室的背景则由冷色调的蓝色,变为了暖色调的红色。
  
  湖南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栏目是一档民生新闻节目。2010年前以黄色、橙色、大红色相搭配,希望主持人在温暖的色调中与观众已经建立了日常朋友的关系。2010年改版时,希望能够再“洋气点”,同时要显示新闻的真实性和主持人的知识性,并考虑到栏目的播出时间是傍晚,所以设计出了整体偏灰、暗的颜色。这种的色调会让节目庄重了很多,在这样的演播空间里主持人新闻话语的可信度也许增加了很多,但也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主持人不再是观众可以随便拉家常的朋友,失去了民生新闻的特点。于是节目组不得不对颜色进行不断的改进,以适应节目的特点。
  
  除了演播室内的空间色调外,主持人本身着装的色彩,则是画面中zui凸显的局部色彩。不久前*新闻主播文静身着同一款服装出现在不同时段的新闻画面里,不过这款衣服却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米等八种颜色,这一色彩创意,使观众在不同新闻节目中看到同一主持人时,总能保持视觉新鲜感。八色衣服立刻就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网友们还亲切地将这些不同颜色称为“彩虹色”。不仅主持人本身的着装色彩影响视觉感受,更关键的是还需要与演播室背景色彩相协调才会构成zui终的电视画面视觉效果。比如CCTV12的“一线”节目,演播室背景为纯蓝色,而在2012年2月14日的节目中,主持人也是身着一件蓝色的小西装,摄像机又给了主持人近景画面,因此整个画面*被蓝色覆盖,便失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还要指出的是,色彩在表现美的事物时,总是附着在形态上,即使光用色彩表现,只要它反映了对象,它本身也就构成了形态。因此色彩还是一种具有鲜明表征意义的视觉语言,当今主持人服饰色彩的变化就已不仅仅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确切的说是在美学基础上、刺激眼球的欲望下,再叠加感情表意的创意理念。湖南卫视在对“快乐家族”的整体包装过程中,就将将服饰作为zui重要的创意亮点。服饰设计从款式到色彩都体现了大胆、夸张,甚至略显另类的风格,而且几乎每期节目又都*不同,因此,不但有效的塑造了“快乐”的视觉效果和氛围,还总能使观众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快乐。白岩松曾经在一期《新闻1+1》节目中,戴上了一条醒目的甚至有些刺眼的绿领带,原因是这期节目讨论的主题是:西安某小学给还没有资格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主持人刺眼的绿领带就已经使观众从视觉上体验到了绿领巾的另类,感觉到了这一做法的不当。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色彩运用不合理,则会带来认知的失谐。比如2002年英国女王的母亲去世,BBC迅速插入这一重大新闻,而当时值班的主持人彼得?希森斯在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系了一条深红色领带。这一领带的色彩迅速成为人们议论和抨击的对象。正如施拉姆曾说过的:“服装能说话”。
  
  从艺术设计角度来说,获得色彩美的zui根本方法是使色彩之间以及色彩和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同时考虑色彩三大要素:颜色、明度、纯度本身的和谐。但在演播室中,色彩的运用除过这些,还必须要考虑节目的内容和定位。
  
  二、演播室与主持人的空间创意
  
  空间是由一个场所、环境或一种物体、材料与感受它的人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而这种多元素的符合性也成为空间的艺术创作空间。空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1]因此,艺术作品的空间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创造出的具有和占有空间形态的视觉艺术。演播室空间艺术,则是通过演播厅视觉元素的塑造,呈现出的视觉艺术。主持人则是演播空间里*主宰性能动元素和控制核心,主持人也无疑是演播空间里观众视觉的中心和运动轨迹。但主持人在演播空间的表现,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空间创意相互配合,形成视觉欣赏和视觉信息传达。
  
  上文提到的ITV与BBC在新闻节目的竞争中,另一重要举措就是演播室的空间改造。大大扩充演播室的空间,却缩小了主持人的演播台,同时把主持人从呆板的演播出台前和固定位置解放出来,让主持人在自由的大空间走动中介绍新闻。[2]这样不但有助于主持人体态和心态的放松,更使画面活跃了很多,观众的眼球转动了很多。与此同时,演播室的一角则布置成温馨访谈区,该区域由书架环绕,而且书还被有意的散乱摆放,以营造出书房轻松闲聊的空间感觉,而不是很正式的新闻访谈。
  
  凤凰卫视的“杨澜工作室”,讲述历史长河中种种发人深省的故事、名人的传奇轶事、回顾重要的历史时刻,节目开始时摄像机由上自下,由右向左缓缓移动,象征历史文化的罗马石柱屹立在运动着的蓝天白云下,每一个柱子的中间都有一个电视屏幕,不断播放珍贵的历史资料,整个氛围已经为主持人的讲述内容打开了视觉的天窗。而后主持人从柱子间慢慢走进镜头开始一期节目的讲述,这一过程又给观众造成空间移动和神秘内容娓娓道来的感觉。
  
  空间感的利用,可以使受众体会到画面的“量感”和“张力”,可以积累某种情绪、营造某种氛围,形成某种隐喻,唤起某种知觉,从而使受众在接受信息传递时迅速获得极其直观的视觉体验。在演播空间的具体设计时,我们无法用“大”或“小”、“自由”与“规整”这样的词语来梳理,在主持人对空间的具体把握中,我们同样无法用“静止”或“移动”这样规整的词语来界定,但在变化中贴切节目定位、有效传播信息则是不变的原则。
  
  三、演播室与主持人的道具创意
  
  道具,原本是戏剧、舞台表演和影视剧拍摄中常用的词汇,一般是指演出中用于装饰舞台,形成特定表演场所造型所需的物件。[3]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多元化和感情表达细腻化,道具已经成为营造节目氛围和创意性传情达意的视觉工具和手段,同时道具为主持人表现节目内涵加入了戏剧性的元素,这些戏剧性的元素将艺术的光环和生活的实际融为一体,让观众置身于超越现实的精致和平凡真实的生活之间。
  
  正在各台热播的纪录片节目《档案》,是空间移动中连续运用道具的经典案例。该节目在演播室不同位置摆放了幻灯机、档案、白手套等常用道具。主持人在黑色调的演播空间里,走到那款老式幻灯机前转动按钮,伴随着“咔、咔”声响,投影出历史照片,再走到纸质档案前戴上白手套开始翻阅档案,这一过程给观众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神秘感和流动感。除此之外,节目还会根据特定话题需要,摆放对应道具。比如,在《东京湾日本签署投降书背后》一期节目中,演播室的中心就是一张具有那一时代特征的谈判桌,桌上是签字本。这一道具不仅zui大限度的还原了当年谈判的现场感,使观众从视觉角度体验到临近谈判现场,也为主持人的语言讲述增加了形象度和可塑性。
  
  在西方发达媒体中,很多导演和主持人都青睐于用道具展现戏剧性的场面。BBC的“兴奋型”主持人彼得?斯诺就非常喜欢用道具说明问题,提升现场感。在报道海湾战争的一期节目中,他用沙坑摆设出模拟的海湾战场,同时激情的在上面“指点江山”。虽然比实际的场面逊色很多,但却形象、清晰的带领观众的思维穿越了沙漠战场。CNN新闻脱口秀节目《拉里?金直播》,画面*主持台前永远放着一个早已是古董的麦克风,可奇怪的是主持人和嘉宾又都随身携带了微型麦克风。事实上,这一醒目的老式麦克风其实只是摆设,目的是增加谈话的氛围感,拉近主持人与嘉宾的距离,同时传递节目的历史厚重度。
  
  四、结语
  
  从符号学美学的角度看,艺术的核心概念被概括为:“符号”、“抽象”、“表现性”、“情感”、“形式”、“幻觉”、“假象”。艺术符号的性质在于它的象征性而不在于它的征兆性或信号性,它不是描述性的,不可能进行单一概念的推演,艺术描写也不可能遵循形式逻辑,而是体现着综合逻辑。[4]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受众的收视行为存在一种选择性机制,它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看电视,也是感知声音和图像的过程,而人的知觉能力和敏感性不仅与偏见、记忆、爱好有关,与眼前的“图式”与心中熟悉的“图式”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关。当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或者一个*不熟悉的事物摆在面前时,人们普遍会对它表示无动于衷。而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与他们自身产生一定时,才会引起他们敏锐的知觉。因此,怎样在保持稳定风格的前体题下,充分运用电视的综合表现性和综合逻辑组合方式,增强作品的新奇性、可视性、可读性,就成为电视作品是否能够吸引受众注意,进而给受众留下深刻记忆,并zui终变受众为忠实观众的关键。虽然我们在分析演播室与主持人的艺术创意时,是将各种创意主体分别解读的,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却需要综合的灵活运用。在具体创意时不仅要考虑到节目定位、收视人群、主持人本身风格特征等内在因素,还需要考虑到收视习惯、地域文化、民俗特点等外在因素。(作者简介贾毅,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赛事直播法宝 科锐移动导播台 下一篇:科锐移动演播室应用在政府门户网站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