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即服务”必将是未来的趋势
时间:2021-03-16 阅读:603
“融合发展意味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是竞争关系,更多的是相互协作和补充,共同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综合立体交通建设要把握“十四五”窗口期,在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协同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硬联通和软联通。
以京津冀为例,钟章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深入发展,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一体化的机场群、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快递网络体系都正在形成,但仍存在市域铁路发展不够,空铁、空空、港铁等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协调、协同体制机制不完善,城市快行交通与慢行交通衔接不畅、换乘困难等短板。
“比如从北京怀柔到天津滨海新区,乘坐高铁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不到半个小时,然而从怀柔到北京南站无论开车还是乘坐地铁都要一个小时左右,从天津站到滨海新区快也需一个小时,时间都消耗在末端和换乘上。”钟章队建议,发力循环交通建设,在北京五环与六环之间建设市域铁路大环线,把多条高速铁路或城际铁路辐射线环接起来,去往市郊或卫星城的旅客直接在大环线换乘,与城市轨道交通环线、已规划的城际铁路环线共同构建首都综合轨道交通3层环线,实现全部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形成通勤、通学的快速便捷大通道、大走廊。
随着人们对出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出行即服务”必将是未来的趋势。如何做到“一键一站一票”,避免重复安检,提升出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都市区1小时通勤”?
“这就需要解决不同交通工具接驳难、服务指示标识不清、管理标准不一等问题。”钟章队建议,打造综合立体交通“大脑”,积极采用5G、AI、数据中心、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构建新一代综合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铁路”,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深度融合共享,采用移动、无感、智能检验检查技术,统一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服务标准,实现交通服务化。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将大大提升出行体验和效率,也将促进交通与文旅、信息、能源等相关产业衔接、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