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全彩显示屏的应用和技术指标
时间:2014-07-17 阅读:2244
(1)配色和混色
大屏是由大量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必须对所用发光二极管的光电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和测试,才能达到良好的白平衡。简单的估算和凭肉眼感觉判断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这里涉及到发光二极管的选用和驱动设计,不仅影响屏幕的光电性能,而且影响可靠性。特别是在室内全彩屏的设计中,热设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效果和可靠性都会成问题。
(2)色差校正
由于色坐标的差异,电视视频信号的色域与LED的色域存在差别,造成播出的电视节目颜色显得不真实。所以,色坐标的校正十分重要。校正的转换计算比较复杂,难于用软件完成,从各厂家的产品来看,尽管大家都声称有这种色校正功能,恐怕都没有做到色校正。
(3)一致性
全彩大屏的zui大难点就是一致性,或者说zui容易被观众觉察的毛病就是一致性不好,屏幕显得一块深一块浅,俗称马赛克现象,是zui令人反感的。造成一致性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选用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结构设计和施工等。但是,除非所用发光二极管的离散性太大外,否则一致性的问题主要是设计和施工问题。湖南路大屏,观众的*反映就是观察不到马赛克现象(严格地说,是很轻而不是没有,普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观察有一些差别)。这块大屏在结构工艺上非常有特点,没有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模组灌胶等办法,值得研究。通常,发光二极管厂家把发光二极管按亮度和色品分成若干档,同一档的差异是可以通过精心地设计和调试解决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不良,是造成马赛克现象的另一大原因,而且往往到大屏安装完毕,投入运行时才会发现,已无法补救了,所以应当特别下功夫。如果说,国内厂家显示屏在电气指标上存在一定差距的话,那么在结构和工艺上的差距就大得多,这些往往严重地影响显示效果。
(4)灰度等级
湖南路大屏和国外众多大屏的经验证明,灰度级必须足够高。目前产品普遍为同屏显示1024级,10.7亿色。国内大多是256级,差距甚远。许多厂家提1024/2048/4096甚至16384级编码,256级非线性显示16.7兆色。有一种意见认为,256级非线性灰度对于大屏应当足够,因为HDTV标准也是规定256级灰度。据笔者测试,并非如此,实际效果相差很大。事实上要实现1024级以上的灰度,技术难度会增加许多。简单地计算一下就会明白。当刷新频率为400Hz时,非线性灰度为1024级,亮度调整等级为32级,这时如果丫修正系数为2.8,PCM的zui小调宽脉冲的宽度应为10ns左右,已经达到驱动电路的带宽极限。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要考虑调幅与调宽复合使用的办法。同样还有传输带宽的问题,当屏幕行列数多,刷新频率要求高(例如400Hz以上)时,数据的传输难度也会增加,有时必须采用光纤传输,才能保证图像的质量。所以,灰度从非线性256级到非线性1024级,在技术上需要一个跨越。
(5)数字处理能力
要得到图像,必须有高质量的视频信号源。对于一般的大屏用户,所能得到的信号就是广播电视信号,DVD、VCD等只是家用级的。因此,对输入信号进行数字处理、提升图象质量就是*的了。事实上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播放经过挑选的节目时,显示效果是非常满意的,但如果是实况转播电视节目或放映VCD/DVD,难免有各种画面和镜头,例如夜景等暗画面或大面积的高亮度明亮画面,那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怎样才能在各种画面和镜头下都有满意的效果呢?这就要靠数字信号处理,例如数字梳形滤波,滤波降噪,边缘锐化,远动预测和补偿,色度修正,非线性修正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例缩放(SCALE)处理,是LED大屏的特殊问题,要由大屏业界下功夫研究。由于大屏象素总是少于视频信息源,在播放时必然遇到比例缩放问题,采样和重现中的损失以及造成的混迭和缺陷会造成图象质量下降。如何减少和降低损失,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有许多成果,例如大尺寸电视或投影中的技术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大屏显示中来。数字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集中体现在处理位数和处理速度上,运用DSP或FPGA是必然趋势。
(6)可靠性和寿命
可靠性是显示屏的生命,无论是用于形象工程,还是用于商业运行,稳定可靠都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指标由平均*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来表述。MTBF10000小时是一个非常高的指标,实际上也不一定需要。不少厂家下了大功夫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但是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并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大屏进行过可靠性测试。可靠性的基础是严密的可靠性设计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