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 你们还能睡得着觉吗?
- 来源:王大锤科技
- 2017/11/9 10:23:0534285
这一切为AI新锐公司进军安防提供了门票。正是在2015年前后,旷视、商汤、依图、格灵深瞳等AI初创公司纷纷举旗进入安防,各自攻城略地。
“如果把人工智能这帮人看作是新贵的话,传统安防厂家就相当于是乡下人。打个比方说,二十个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出来的人编程也抵不了一个MIT出来的博士。”蒋俊说。
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在有资本撑腰的AI公司年薪可达上百万,而传统安防企业的薪资标准远没有这么高。由于传统巨头公司内部架构已经稳定,贸然给新人远超公司正常水平的薪水,很可能会引发“薪资倒挂”,也会让很多原来位高权重的人变成边角料,必将面临来自内部的阻力。
另一方面,即使支付同样的薪水,的AI人才也普遍更倾向于去新锐公司:其一,初创公司有期权,可以共享公司发展红利;其二,AI公司“大牛”扎堆,可以更快进步;其三便是“基因决定论”,传统公司往往业务重心不在技术,技术方面也以摄像头硬件研发为主,新老两代基因差异大。
在技术方面,传统公司以往更看重硬件技术。
如今,全国已经有了3亿个摄像头。“传统厂家有一个问题,它的思路还是卖摄像头。而深醒在现有的摄像头上用算法就可以实现。”卢臻告诉「甲子光年」。言下之意,传统厂家希望通过升级成人脸识别摄像头再赚一轮卖摄像头硬件的钱,多少是不现实的。
除此之外,国家也正在倡导安防领域的智能升级。
《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安防行业将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国家已明确要求2020年,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100%,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达100%。格灵深瞳创始人赵勇预测,今年AI公司在安防的市场规模会比去年有至少10倍的增长。
然而,老贵会说,安防是个系统工程,算法的重要性还不到1%。
正如迅雷创始人程浩所言,安防是典型的有巨大壁垒的“行业+AI”领域,在场景、数据、行业标准、客户资源上,海康这样的巨头都有*的优势。
曾有业内人士总结过安防厂商拿项目必须具备三条件:的客户关系、优良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客户中树立良好的技术和服务形象。每一点都非一日之功。
以客户关系为例,一个客户对厂商从认识、了解到认可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打磨,并在选择上体现出很强的“惯性”,别说AI初创公司,甚至连华为这样的大科技公司在面对传统巨头中也常不能幸免——在某地的一个大项目中,华为本已竞标成功了,但当地公安思前想后,还是交给了更为熟悉的一家安防巨头来做。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安防公司在拿单子和搞宣传的时候,总需要戴着镣铐起舞,“不懂事”的AI公司很容易栽坑。一个AI公司在对外宣传的时候,直接把真实的逃犯照片公布出来,“这是客户不允许的。”某安防行业资深人士告诉「甲子光年」。
AI新贵拥有的是人才,怕失去的也是人才。几乎在蒋俊离开老牌巨头进入AI新贵的同时,另一家AI明星公司四五十人的安防团队集体出走、另起炉灶。
AI公司迫切需要补足自己在行业认知和客户关系上的短板,“不差钱”的他们也会对自带客户资源的安防业内人士展开热烈的“追求”。但正如AI人才在安防公司“水土不服”,安防从业者在AI公司也不见得就如鱼得水。某知情人士透露:“这些AI公司都是互联网思维,和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差异太大。”
AI公司在给出高薪的同时,也给出不切实际的业绩压力。然而,安防行业平均的产单周期少在一年以上,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某公司两年内安防负责人换了三四个,“给我300万我也不过去,半年内你问我要业绩,这怎么可能呢?”
深鉴科技商务副总裁刘竞秀告诉「甲子光年」:“安防行业是个很封闭的圈子,终买单的是政府,所以它整个生态环境上下游的环节会比较多。”
此外,在从算法走向产品的过程,AI公司走得也并不平坦。
传统安防行业早有一套协议标准,在一套安防系统中,不同厂家的标准化产品可以互相接通,如果不清楚协议标准就往里冲,很可能后导致产品不能用。曾经有一家AI公司采用了小厂家的摄像头来做方案,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符合接入标准,无法与海康的摄像头适配,没有被采购方采纳。
为了赢得客户,市场玩家必须沉下去摸清客户需求。
旷视科技举例说,以前旷视在后面做算法,得到的是一张人脸从开门1出现,开门2出现,开门3出现,但没有办法通过多摄像头画一个轨迹图出来。但真实的情况是罪犯从入口进来,经过几个摄像头后停在一个位置上,所以警方要求能够跨摄像头多目标识别。了解真实需求后,旷视的识别为每个人都做了单独的ID,跟随这张人脸一直到他停留的位置,警察再到那个位置去抓他。“如果不到前端看那个需求,我们的产品经理是想不出来这个东西的。”
其他AI公司也纷纷“对症下药”:起步于警方*需求的深醒科技对蒙面、戴口罩、戴墨镜等场景下的人脸识别进行了特别优化;云从的产品经理一年飞了一百多次,与超过一百个公安局进行沟通调研,才开始云从公安人脸产品的开发。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曾谈起和iPhone团队交流人脸识别产品化的心得:“特别艰苦,一是数据,二是各种corner case(情况),这是研究与工业大的不同。研究做到90分就已经很好了,但工程每样东西都要做到99分甚至100分。”
一位公安内部人士表示:尽管传统厂商起步早,但场景是和分析结合在一块的,传统厂商并没有这种基因;而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需要分析,“对场景的理解,目前来看其实是AI这边稍微有优势一点。”
精耕细作至今,AI公司在安防行业已然颇有建树:旷视协助某市在两个月内抓获了2000多人,并参与了G20、金砖会议、博鳌论坛等大型安保项目;云从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已应用在全国80%的枢纽机场、22家省市公安机关;依图建立了全国乃至*大的人像比对库……商汤科技产品总监张广程说:“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只要AI公司愿意把脚踩在泥里,花功夫去干苦活、脏活、累活,两类公司并不会有明显差别;另外智能化催生了很多新的业务需求,很多垂直业务系统AI公司比传统安防公司做得更好。”
仍有巨大蓝海,但板凳要坐十年冷
蒋俊告诉「甲子光年」,云从今年和重庆某区达成合作,在小区单元楼里安装6000路人脸门禁。“公安知道每天晚上每个人住在哪,这个城市还会不安全吗?”而以前警方挨家挨户查*,比如上海原来有1万多个协警做这件事,只能查到50%。
“所以,当每一个单元楼都有这样一个人脸识别登记设备,这个事情就进入到公安的基础业务应用,这个当量就是非常夸张的一个当量。”一个区上6000路人脸识别,全国就是几千亿的市场。
据统计,我国城市视频监控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每千人拥有的视频监控数量作为指标,目前我国摄像头密度高的北京市每千人拥有摄像头数量为59个,仅仅相当于英国平均水平的80%、美国的60%;而二、三线城市摄像头密度远远低于10个/千人——这意味着,安防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哪怕仅仅存量市场的改造也是惊人的。
卢臻介绍,1600万的订单看似很大,但实际上只是300个摄像头的改造。“一个城市300个摄像头算什么?围着京仪大厦(深醒办公室所在地)就有300个摄像头。”卢臻说。
“所以,你问我安防市场开启了多少?我说有5%的城市在开始接受(人脸识别)了,但是总的订单,连0.1%都没有。”
蒋俊持有类似观点:“现在人脸识别在安防领域的份额可能不到1%,但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一份额可能会超过30%。”到那时,行业排名必然将发生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增市场会被AI新贵们完全收入囊中:据业界估测,随着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在AI专业的持续发力,目前的人才瓶颈期可能很快会过去,届时,AI公司的优势将不再明显。“在你的算法红利消失之后,其实就是你的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能力了。”王华东评价道。
别忘了,这个市场没有多老。“海康们”也曾是动了既得利益者奶酪的新贵。2000年前后,海康、大华等本土企业一家一家画图纸、卖板卡,终于敲开了被外企垄断的安防大门。
在中国本来就没有old money,新玩家永远要一边打鸡血涨信心,一边摸黑赶路存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正如张鹏国《深圳安防展浅见一二三》所言:
“任何再小再细分领域的,都要经历十年左右的寂寞苦熬,生物识别、车牌识别、人脸识别……无一例外,‘板凳要坐十年冷’。”
不过,参与安防改造大军的远不止上述玩家。一些AI公司,如地平线、寒武纪、深鉴科技,并不与海康、大华直接竞争,而是向产业链的上游,利润丰厚、普遍掌握在外企手中的芯片领域发起了冲击。
回望安防市场,摄像头带来波较量,AI算法升级带来第二波较量,而未来,我们也将看到,芯片带来新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