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如何看待未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2021/4/26 17:09:3036432
【安防展览网 视点跟踪】人工智能是“十四五”规划明确优先发展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如何看待未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机器人基础研究状况如何?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革进行了采访。
问:“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如何看待国家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为什么要强化国家实验室的建设?
王革: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基础平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
国家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研发带动,一是形成了国家发展需要的重大装备和系统,为国家的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二是解决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之间的“死亡之海”,补齐创新链中重要一环。三是培养了一批顶尖科学家,成为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摇篮。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对激烈国际竞争和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科技解决重大问题的体系化能力不足、科研主体缺乏统筹协同等短板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亟须通过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聚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通过组织跨领域协同攻关,尽快实现国家战略领域的重大突破,补齐我国创新链中的短板,优化我国科技体系。
问:人工智能是“十四五”规划明确优先发展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也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何看待未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
王革:“十四五”时期,数据驱动和场景驱动正在成为新趋势,智能化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会窗口,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一方面,我国的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在集群式突破,在国际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我国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我国在智能商务、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领域取得了很好应用,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据国际调研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在全球32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中,我国占10家。
另一方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力市场,拥有*完整、规模*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这些为智能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随着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加快升级,人工智能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酝酿着大量创新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问:新发展阶段,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目前您所研究的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亟须补足的短板?
王革:随着我国科学研究的持续积累,我国科学论文的质量正在提高。2019年发布的“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显示,美国、中国、德国位居前3位,我国有17家机构跻身全球100强。
目前,我国在材料、工程和化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优势,但基础研究总体上还没有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一是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引领世界发展的能力,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相对薄弱;二是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基础研究成果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即使有产业应用前景也难以迅速转化。
为此,“十四五”期间,国家亟须改革科研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同时,鼓励科学家在交叉前沿领域开展探索,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实现更多0—1突破,提高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此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结合,解决未来发展中“卡脖子”问题的理论基础,支撑高质量发展。
问:“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目前,我们国家机器人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下一步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革:先进的科学仪器是助力科学家实现重大科技领域突破的手段。统计显示,在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领域,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方法或功能的发展相关。
目前,我国科学仪器开发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不足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从*普遍的光学显微镜到每台价格4000多万元的冷冻电镜,都面临着核心技术匮乏,依赖进口,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为此,当前我国一是要继续实施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加大科学仪器研发支持,重点攻克科学仪器核心关键技术、核心原部件、科研试剂,提高重点科研领域的仪器保障能力;二是要支持国内科研仪器制造企业研发和质量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将科学仪器研发方和使用方对接,推动研用结合,不断提高国内科研仪器性能、指标、参数和稳定性;三是通过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科学仪器研发,扩大资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