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年视觉震撼“黑科技”
- 来源:全天候科技 作者:李墨天
- 2018/1/3 17:45:5536566
【中国安防展览网 科技动态】从2017年年初的CES展会到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一年里,人们对科技又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黑科技背后,是人类思维、技术乃至商业运行逻辑的自我革新。人工智能武装下的AlphaGo颠覆了人们对围棋的认知,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电视机也带来的新的惊喜,人工智能、物联网正在汽车、家居等场景加速应用,自动驾驶、超级高铁和飞行汽车已经做好准备改变人类的交通方式。
黑科技不再是一种宣传属于,它正在从概念和文件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Alpha Go:棋局结束,AI时代刚刚开始
2017年5月27日,柯洁与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的棋盘对弈划上句号,比分定格0:3,柯洁败北。而在这场比赛之后,AlphaGo的开发商DeepMind宣布,此次将会是AlphaGo参加的后一场赛事。
事实上,早在2016年AlphaGo就曾以4:1的成绩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随后又化身 “Master”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连下60城,横扫围棋界。而在当时,柯洁就曾为此发声,早早埋下了与AlphaGo对战的因果。
“我们为我们在 2017 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而骄傲,也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们在乌镇与柯洁对弈五个月后,我们让 AlphaGo 从竞赛中退役,并为称作 AlphaGo Zero 的新系统发表了第四篇论文,它不需要任何人类知识。”本月初,DeepMind在自己博客上的年终总结中称。
不止于围棋,AlphaGo的研发团队已经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其它重大挑战中,研发出更为的通用算法,帮助科学家们解决复杂的问题,包括找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发明革命性的新材料等。
在这份总结中,DeepMind表示,人工智能作为科学工具和人类智慧的倍增器,能够为其他复杂问题做同样的工作。AlphaGo 团队已经在迎战下一个重大挑战,他们希望他们通过围棋获得算法灵感仅仅是一个开始。
Hyperloop One:北京到上海只要一小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12月20日,Hyperloop One在美国内华达州DevLoop赛道完成了第三阶段测试,达到了387公里/小时的速度,较今年8月完成的310公里/小时的速度再提速近25%。
埃隆·马斯克早提出了真空管道输运系统的概念,2013年8月,他在自己SpaceX的上公布了一份题为《Hyperloop a》的白皮书,其中提到人类的5种交通方式——飞机、火车、汽车、船只和Hyperloop。按照马斯克的设想,Hyperloop高时速可以达到6500公里/小时,也就是说,乘坐Hyperloop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小时。
Hyperloop原理很简单,对管道抽取真空,用磁悬浮技术将输运舱悬浮,输运舱尾部有涡轮提供动力。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马斯克一直在Twitter上为这项开源的超级铁路计划背书。
Hyperloop One则是其中一家正在把马斯克的科幻想法变成现实的公司,他们在宣传页面上写着,“我们不是在售卖交通方式,而是在售卖时间。从墨尔本到悉尼只需要55分钟,而驾车前往需要10小时45分钟。”
Hyperloop One 全轨道覆盖真空减压管,减少了运输舱和空气的摩擦。电磁悬浮技术又让列车运行阻力减少,因此列车维持高速前进所需动能大幅减少。Hyperloop One 预计的每小时 700 英里(约 1127 公里)速度已经达到了高亚音速水平,完全超越波音 747 飞机 0.85 马赫(约 1000 公里每小时)左右的的典型巡航速度。
5月,Hyperloop One在内华达州进行了全系统测试,实现了113公里/小时的运行速度;8月2日测试了XP-1客舱,将运行时速提高到309公里/小时。但当时公司也出现了一些危机,执行总裁舍文·皮舍沃(Shervin Pishevar)因涉嫌一项性侵指控在伦敦被短暂拘留,之后便有人质疑整个Hyperloop One都是一场骗局。
维珍航空的出现拯救了Hyperloop One,12月,维珍航空创始人兼CEO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dson)宣布将接任Hyperloop One执行总裁,一同来到还有5000万美元融资,公司也更名为Virgin Hyperloop One。
重振旗鼓的Hyperloop One正在逐渐向目标靠近,他们的一小步,是未来交通的一大步。
LG W7:2.57毫米的“墙纸电视”
2017年,电视可以像墙纸一样贴在墙上了。
在今年年初的CES 2017消费电子展上,LG新的W7 “壁纸”系列OLED电视成为了受关注的产品。媒体称它为电视的终形态——W7的厚度仅有2.57毫米,是普通OLED厚度的四分之三。
壁纸电视的出现无疑要得益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级管),这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显示技术目前已经被公认为是取代液晶技术理想的选择。由于其自发光的特性,所以结构非常简单,它拥有LCD技术所*的物理优势。超薄、柔性显示、无限对比度、零延迟等,这些都是令液晶所*的。
在提升用户的视觉效果上,LG 也不遗余力。具备“超级亮度”技术(ULTRA Luminance),加上 HDR(Active HDR)技术,可以让用户获得足够亮画面的同时又不失影像细节。另外,W7 还加入了杜比全景声 Dolby Atmos 技术,在音效上有了保证。
手机的“全面屏”年
继“曲面屏”之后,“全面屏”再度成为了智能手机的标签。从小米mix到iPhone X,全面屏的风潮贯穿整个2017年。
夏普一直认为自己是“全面屏”的领路人,因为夏普在2014年推出了一款名为AQUOS Crystal的手机,和小米在2016年才推出的MIX非常像。从今天的审视角度来看,AQUOS Crystal的确符合全面屏的设计形态。可惜的是,夏普当时用的宣传语是“三面无边框”。
2016年10月25日,小米在发布代MIX手机时,次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到了今年,整个行业都将全面屏作为手机未来形态的发展方向,魅族、努比亚、华为和一加等国内厂商都将全面屏作为了宣传的重点,iPhone X也在文案里使用了全面屏这个概念。
iPhone X是部去掉下巴的手机,遗憾的是它的“刘海”成为了被吐槽的对象。真正的全面屏,还需要借助异形切割、IC部件位置调整优化、针对屏幕边框的进一步压缩,这就有的等了。
柔性屏:把手机篡成一团
今年10月26日,京东方成都宣布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而条实现量产的生产线则来自面板大户三星。另外,京东方还展示了一系列弯弯曲曲的概念机,让我们看到了把手机篡成一团塞到口袋里的未来。
尽管离真正可以弯曲的手机还离得很远,但它符合移动设备对轻薄的追求、可以弯曲显示、功耗更低。
目前人们能买到的落地的产品则是曲面显示器,从视觉角度来看,曲面显示器能够给用户带来比普通显示器更好的视觉开阔感,它避免了两端视距过大,保证了曲面屏幕的弧度与人眼距离均等,三星也已经推出了拥有魅力外观的曲面屏Galaxy Edge智能手机,但这些产品都没办法随意弯曲。
大的问题在于,屏幕能弯曲,但不代表芯片、主板、电池等等元件能弯曲。电子元件弯曲的技术难题比屏幕要艰巨的多——2014年,LG曾经费了很大力气做出了一款曲面电池,用来配合曲面屏手机,但效果并不尽人意。
目前来看,实际的妥协方案则是把屏幕弯曲,再让元件集合在不能弯曲的部分中。在微软刚刚被曝光的中,他们借助柔性屏使得两块可折叠屏幕之间几乎没有空隙,相当惊艳。也有传言称,在明年下半年,三星就会在Note系列上使用这种技术。
刷脸:从科幻到普及
2月21日,美国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2017年突破性技术榜单。榜单中,除了Google、微软、IBM等科技巨头,还有支付宝的黑科技“刷脸支付”。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点评说,作为*首批上线人脸识别技术的国家,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精度已达到金融交易的级别,刷脸支付进入成熟期。
尽管这项技术并不新鲜,但在今年,刷脸开始被广泛应用——8月份,苏宁“无人店”在江苏南京正式营业,消费者进入店内购买商品以后,无需排队付款,出店时通过付款通道,系统即可自动识别用户身份,随后通过苏宁金融实现交易付款。
在北京大学,3000多名新生也可以“刷脸报到”,在本月,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浙江等地推出具有“刷脸取款”的ATM设备。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也在不久前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联合宣布,三方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新研发的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分析等多项技术在上海亮相。目前这些技术已进入样机研制阶段,未来将逐步应用于上海地铁。
刷脸很时髦,但这项新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对于跃跃欲试的金融机构来说,极其微小的风险都很难被忽视。让刷脸真正向扫码支付那样得到全面普及,恐怕还需要些时日.
拿了18亿美元融资,Magic Leap终于来了
今年12月,Magic Leap正式发布了旗下的*AR头显——Magic Leap One。这款产品包括Lightwear头显、拥有6自由度的控制器和可以佩戴在腰上的计算设备Lightpack。
目前,关于这款设备的消费者版本发售日、售价、GPU、CPU甚至续航能力全都不得而知,Magic Leap也表示终这款设备可能与现在看到的宣传画完全不一样,他们目前还在为轻量化和提高续航而努力。
由于此前多次曾宣称其AR技术十分却又迟迟没有推出产品,Magic Leap收获了许多不好的评价。参考其融资的规模,Magic Leap此前拿出的宣传视频和各种展示确实难以令人满意,都让Magic Leap One的公布有了更多的意义。
自 2010 年成立至今 7 年,共经历了 4 轮融资,近一轮于 2017 年 10 月份完成,由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Temasek)领投,融资额高达 5.02 亿美元。 目前,Magic Leap 的总融资额已经超过 18.87 亿美元,估值高达 60 亿美金,投资方中还包括 Google、阿里巴巴等巨头。
Magic Leap能否证明其技术能力,还要等Magic Leap One正式发售后才能揭晓。
DJI SPARK,奶奶也会用的无人机
今年5月,DJI发布了有史以来小的无人机SPARK “晓” 。这款无人机的尺寸仅有143×143×55毫米,对角线长170毫米——差不多和iPhone 7一样大。起飞重量300克,可以轻松放入掌中。
同样,大疆将人脸识别功能放进了只有手掌大小的无人机当中,用户可以通过手势对SPARK进行近距离控制,通过对无人机挥手即可实现悬停、拍摄、回收。
大疆技术团队还为 SPARK 内置了 “一键短片” 功能,这项功能预设有 “冲天”、“渐远”、“环绕” 及 “螺旋” 四种模式,并可在拍摄结束后自动生成 10 秒短视频——彻底让无人机摆脱遥控器控制,这也是消费级无人机引入这些技术。
SPARK单机版本为 499 美元,中国区售价为 3299 元人民币。包含单肩包、遥控器、额外桨叶、智能飞行电池、桨叶保护罩及充电管家等配件的套装售价 699 美元,中国区为 4599 元人民币。
美中不足的的是续航,SPARK的长续航时间只有 16 分钟。当然,电池的瓶颈也困扰着所有的消费电子产品。
飞行出租车:这次真上天了
今年9月,德国初创公司Lillium,完成了B轮9000万美元的融资,腾讯领投,LGT、Atomico和 Obvious Ventures跟投。
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公司正专注于研发五人座“飞行出租车”,并打算在数十年内,在监管批准的情况下推出“飞行出租车”通勤服务——今年4月,他们宣布飞行器原型机Lillium jet已完成了试验飞行,这是*能够在悬浮模式和水平飞行间切换的电动飞机。
Lillium的高管表示,利用机翼升力飞行、电力驱动的飞行模式,能让航空器持续驾驶的距离达到无人机的5-6倍。他测算,一趟20公里的旅程,比如从曼哈顿到肯尼迪机场,大概只需要5分钟。
同样,Uber今年4月份也在位于达拉斯召开的Elevate峰会上证实,他们计划在2020年测试运营其Elevate Network空中出租车网络。另一家德国公司Volocopter和特斯拉也在开展飞行汽车的相关研究。不过,在无人驾驶尚未普及的今天,飞行汽车能够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日子估计不会这么快到到来。
会空翻的机器人Atlas
2017年11月16日,一段Atlas跳跃、旋转、后空翻的视频占领了朋友圈——虽然其他一些机器人在过去也曾表演过后空翻,但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双足机器人Atlas还从未试过。为了强调这一成就,波士顿动力公司在YouTube视频中将这一动作放慢速度播放了两次。
视频中,Atlas机器人的协调性、平衡性都非常出色,动作形态看起来和真人很相似,在连续跳跃通过一些列障碍物后,以一个漂亮的360°后空翻动作收场——对于一款两足机器人产品而言,能够用双腿支撑身体平稳战力和行走,本身就是个极大的考验,更遑论能够做出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2013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公司和其他小型机器人公司。但在被孵化了4年后,由于成本问题,它在今年6月又被卖给了软银。在业界为其商业前景的不明朗感到惋惜时,他们再度用技术震撼了大众。
事实上,这家公司此前已经为美国*开发了多款机器人产品,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为士兵运送弹药、食物等其它补给品的大狗机器人(Big Dog),以及无需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就能站立和行走、为美军实验防护服装的Petman。在波士顿,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用机器狗来送快递。(原标题:2017黑科技:机器人会空翻、2.5毫米“墙纸电视”、北京到上海只要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