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订量:
免费会员
经销商“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是由广州德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以数字压缩及网络传输技术为核心,采用目前的视频数字化标准技术(MPEG-4),符合工业标准并适应中国客户需求的网络视频监控产品。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居于同类产品技术地位。
“翔视” 网络视频服务器DT-1002AV外观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采用TCP/IP协议,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10/100 Base-T)来传输每路25帧/秒的实时图像,也可以通过ISDN、PSTN或ADSL等数据传输通道接入Internet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基于“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允许多个远程用户,同时监控某一个监控现场,也允许一个远程用户同时监控多个监控现场。此外,该产品同时提供两个RS232接口,用于接收监控现场的报警信号或其它环境传感器数据以及控制云台、摄像机等设备。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产品包括DT-1001V、DT-1002V 、DT-1004V(不带音频)以及 DT-1001AV 、DT-1002AV(带音频)六种规格型号,分别支持一路、二路的音视频图像信号(均可以实现每路25帧/秒的实时图像传送)。该产品已通过*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公沪检:031367)以及广东省*厅生产登记批准书(粤1001027号),其配套的翔视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管理软件获广东省*颁发的软件产品登记证书(粤DGY-2002-0578)和国家*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2004SR07430)。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将信息流(包括视频、音频、控制等)从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打破“传统闭路电视系统以模拟录像机录像技术为中心”的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控制等的工作方式和系统结构。信息流的数字化、编码压缩、开放式协议,使视频监控系统与安防系统中其它各子系统间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并在统一的操作平台上实现管理和控制,真正实现系统集成化。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的网络化功能意味着系统的结构将由集总式编码向集散式编码系统过渡,集散式编码系统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形式,具有微内核技术的实时多任务、多用户、分布式操作系统以实现抢先任务调度算法的快速响应,组成集散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的设计,系统设备的配置具有通用性强、开放性好、系统组态灵活、控制功能完善、数据处理方便、人机界面友好以及系统安装、调试和维修简单化,系统运行可互为备份,容错可靠等功能。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在技术性能上体现了目前视频监控领域中数字化和网络化两大趋势,具有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的鲜明特点,是金融、*、教育、国防、海关、交通、电力、商业服务等行业实施视频监控的理想产品。
| 参数 | 描述 |
系统指标 |
| |
| 视频输入接口 | 1个或2个或4个(BNC接口) |
| 音频输入接口 | 2个line口+2个备用Mic口 |
| 网络接口 | RJ45,10/100M自适应 |
| 图像制式 | PAL |
| 压缩方式 | MPEG-4 |
| 分辨率 | 单路zui高704*576,标准352*288,向下可调 |
| 帧速率 | 25帧/秒/路,向下可调 |
| 压缩率 | 动态画面约100M/小时,压缩率约1000:1 |
| 带宽需求 | 16kbit/s到2048kbit/s可调 |
| PTZ接口 | 支持 |
| 透明通道 | 一、二路产品带4个透明通道(3个RS232接口+1个RS485接口); 四路产品带2个透明通道(RS232接口) |
录像回放 |
| |
| 实时录像,随时启停 | 支持 |
| 实时播放 | 支持(可以全屏、四画面、九画面、十六画面播放,并支持任意形式的画面分组切换、轮巡) |
| 定时录像 | 支持 |
| 运动检测录像 | 支持 |
| 报警录像 | 支持 |
| 快放、慢放、逐帧播放等录像回放方式 | 支持 |
| 智能化快速检索回放 | 支持(可根据时间、地点、摄像机、报警事件等进行检索) |
| 图像拍照 | 支持 |
报警触发 |
| |
| 运动图像检测触发 | 支持 |
| 报警信号输入触发 | 支持 |
安全 |
| |
| 分级*管理 | 支持 |
| 防止非法修改录像资料 | 支持(采用标志图相掩码技术) |
| 软硬件防死机看门狗 | 支持 |
系统管理 |
| |
| 中文界面 | 支持 |
| 日志管理 | 支持 |
| 远程配置 | 支持(基于WEB的配置) |
| 远程升级 | 支持 |
| 电子地图 | 支持,可选 |
| IE浏览控制 | 支持 |
| 自动拨号、动态IP | 支持 |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集散式监控、流服务、实时显示、录像、报警、智能化检索回放、电子地图、IE监控、系统管理等等。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可以将多媒体数据流集成到基于以太网和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上。它融合了目前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用户能在标准的以太网上实时传输全色的图像、声音和全双工的数据,无须专门的监视器和监控房,无论本地或远程,网络上的任意一台电脑经*后均可成为监控主机。此外,经*的多个远程、本地用户可以实时监控或任意回放一个或多个监控现场。”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的上述功能为视频监控系统的集散式管理提供了条件。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采用了高度并行化的体系结构,能同时独立对每路图像声音作高效处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影响,保证了多路网络视频服务器每路独享25帧/秒的高性能指标(而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多路网络视频服务器产品为多路共享25帧/秒)。同时,图像的显示与录像处理等*分离,因此用户可以随时打开关闭监控画面,在画面不显示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执行报警、录像等任务,不会发生因关闭屏幕画面而导致本来打开的录像功能同时关闭的情况。
经“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输出的每一路图像信号的传输速率可达到25帧/秒,zui高分辨率可达到704*576,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向下平滑调整。除了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外,通常建议采用352*288的分辨率,从而在保证实时监控效果的前提下,zui大程度地节省录像存储和网络带宽的资源。
压缩率是数字视频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具有很高的压缩能力。根据图像压缩的工业认可标准,未经压缩的PAL图像要求带宽为221Mbit/s,通过“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进行压缩后,动态图像的平均带宽为250Kbit/s,其压缩率高达1000:1。
对于诸如ADSL宽带接入应用环境中,监控中心有静态IP而每一个监控前端为动态IP接入方式,或者监控中心及每一个监控前端均为动态IP接入方式的情况下,“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设备内置了自主开发的名为IP Report(IP报告器)的IP解析软件,能够向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基于动态IP的INTERNET的远程视频监控解决方案,配合翔视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管理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建立监控中心和各监控点之间的。
常规的ADSL宽带应用必须通过和ADSL Modem相连的电脑驱动拨号上网。但是,如果该ADSL仅作远程监控接入用途,那么为了一个简单的ADSL拨号功能而专门在每一个监控前端配置一台电脑,无疑造成用户设备资源的*浪费。”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提供了国内同类产品中*的“ADSL自动拨号功能”,只须在设备系统配置选项中设定ADSL自动拨号功能,并输入相应的ADSL帐号和密码即可实现自动拨号上网。
翔视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管理软件,系德特公司自主开发,和”翔视”网络视频服务器硬件设备配套使用的应用软件。翔视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管理软件V4.5版分为专业版、WEB专业版、企业版三个版本。
其中专业版适用于中小规模系统应用,对于系统环境要求不高,可安装运行在监控主机及网络上任意一台PC上作为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或用户观看的客户端,执行画面显示、报警、回放、计划、录像、系统管理控制、电子地图查询观看等功能。系统zui大可以同时单屏显示16路图像信号,监控录像256路图像信号。
而企业版则主要是为较大型系统应用而量身定做,分为API客户端和WEB客户端,增加了流服务以及远程在线检索回放录像功能。采用流服务模式,可以实现无限制的多个用户访问同一个监控网点而不会导致网络堵塞;而且,基于该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智能化的远程在线录像检索、回放、保存功能。
翔视V4.5企业版在具备了V4.5专业版所有功能的基础上,突破目前绝大多数数字网络监控系统对多用户连接访问视频图像方面的数量限制,而且客户端可以不必安装任何软件直接通过IE浏览器访问视频图像,因此可以充分适应大型监控系统的应用需求。
在某些较大型的远程监控系统应用环境中,可能存在多个监控用户同时监看某一个监控网点的应用需求。由于受到网络带宽的限制,如果直接向远程监控网点的网络视频服务器发出监控连接请求的用户数量过多,那么有可能会出现:监控网点由于直接响应过多用户的观看请求而超过其带宽的zui大上传数值,从而导致数据阻塞,网络视频服务器无法正常向用户传送图像数据(如图1所示)。
图 1
为了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带宽资源,保障监控图像的正常传输,我们针对性开发并提供了一套“流服务”模式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翔视V4.5企业版软件,在整个监控网络中设立“视频流媒体管理服务器”(如图2所示)。
图 2 流服务模式示意图
当系统运行时,网点实时图像数据首先汇集到“视频流媒体管理服务器”,执行监控任务的用户作为“客户端”向“视频流媒体管理服务器”发出请求。通过流服务功能,大大地缓解了监控网点的带宽占用,监控网点只需向 “视频流媒体管理服务器”传送图像,监控用户也只需向“视频流媒体管理服务器”发出观看请求,从而避免了网络视频服务器同时向过多用户提供视频图像时造成的带宽资源匮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