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订量:
免费会员
生产厂家 广州兴进消防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是一家专业从事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卷帘、生产、销售、安装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安装技术服务队伍,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已与国内多家大型消防公司和行业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在水泥、电力、冶金、通信、金融、教育、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重点工作中应用,并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鉴别七氟丙烷药剂真假问题
七氟丙烷灭火剂是一种具有化学灭火为主兼有物理灭火作用的洁净气体灭火剂,对环境比较友好。作为替换对环境危害的哈龙1301和哈龙1211的灭火剂,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房、图书馆、档案室、高低压配电房、发动机实验室、危险品仓库等重点防护区。但市场上经常会有一些生产厂家商家以次充好,充装质量不达标或根本不充装七氟丙烷灭火剂,甚至会发生钢瓶爆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警惕不良商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呢?下面念海消防通过3大方法进行鉴别七氟丙烷药剂的真假。
1、七氟丙烷灭火剂称重
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要求,灭火剂充装量不小于设计用量,有不法的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灭火剂瓶组中充装假药剂。常见的七氟丙烷假药剂主要体现在采用70%纯度不足的七氟丙烷,掺水的七氟丙烷,六氟丙烷,二氟一氯甲烷等含氟药剂冒充七氟丙烷灭火剂,也有采用等重量的水充装在钢瓶内等。这些假药剂带来的危害除了在关键时刻达不到灭火浓度,还会导致瓶体严重腐蚀,喷放出来气体还会破坏臭氧层,最终使得钢瓶达不到使用年限,严重者造成气瓶爆炸,存在不确定性的安全隐患。
灭火剂含量包括灭火剂本身的纯度以及是否含水份及其它杂质、回收过期含有杂质较高的灭火剂等。称重方法是查看灭火剂瓶组的铭牌,铭牌上都应标明充装量,灭火剂瓶组由钢瓶、容器阀、虹吸管、压力显示器、灭火剂构成,除灭火剂外,其他部件的重量都是固定的,采用称重的方法可以直接得到七氟丙烷药剂的重量,是否达到铭牌上所标明的充装量。
2、目测喷射状态初步判定灭火剂真假
如果充装量没有问题,从灭火剂瓶组取样口观察灭火剂的微量喷射状态初步判定灭火剂真假,综合我司多年的经验,从七氟丙烷的特性,依据《气体灭火系统及部件标准》GB25972中5.2.11的要求,灭火剂瓶组应设有灭火剂取样口,且应在不打开容器阀或不打开容器阀(灭火剂取样结束后仍能关闭)的条件下,能抽取瓶组内的灭火剂。以此总结了一种从灭火剂瓶组取样口微量释放直接观察方法(微量的释放对灭火浓度没有影响)。
七氟丙烷灭火剂气相与液相比值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灭火剂瓶组储存压力为4.2MPa(20℃)和5.6MPa(20℃)大于蒸汽压值(0.39MPa),所以灭火剂瓶组内的大部分七氟丙烷灭火剂以液态方式储存,如从取样口微量释放,在释放的过程中,压力降低,液态七氟丙烷全部转化为气相状态。
七氟丙烷灭火剂宏观检查可以采用肉眼观察的方法,打开灭火剂瓶组容器阀取样口,微量泄放,首先呈现的是已经在瓶内产生气相转变的七氟丙烷灭火剂,排放时间随瓶内气相转变量比值决定,随后呈现的是内部液相转变气相过程,排放出的灭火剂转变过程吸收环境热量产生白色凝霜,白色凝霜主要体现于排放口与喷口距离较短位置,凝霜显现状态随转变量及环境温度高低而变化,而且喷射过程中,七氟丙烷灭火剂马上挥发掉,不会产生任何残留。
a、如果在此过程中有水滴出现或者取样口附近出现湿润的痕迹,就说明灭火剂瓶组里掺杂了水在里面,掺水的七氟丙烷灭火剂,达不到灭火浓度,最终导致灭火失败,水还会与七氟丙烷反应,产生氢氟酸,对钢瓶产生腐蚀,使钢瓶达不到使用年限,甚至钢瓶爆裂,存在不确定性的安全隐患。
b、如果灭火剂瓶组里的物质喷出来,掉落在取样口的附近,然后挥发掉,这种物质不是七氟丙烷灭火剂,有可能是“二氟一氯甲烷”,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使用手册》显示,“二氟一氯甲烷”是专业制冷剂,不是灭火剂,无法替代“七氟丙烷”作为灭火器的主要原料,且在高温时会产生极毒气体,甚至引发火灾和爆炸。
3、采用专业检测设备检验七氟丙烷灭火的纯度
需要了解灭火剂瓶组里的药剂成分如何,就需要借助专门的设备,从灭火剂瓶组抽取样品送到专业的机构或有检验设备厂家进行检测,得出专业的数据,与下列表格数据对比,得出专业的判别。气相色谱仪检测七氟丙烷的纯度、酸度测试仪检测酸度,微量水分仪测量水份,这三个数据都要符合七氟丙烷灭火剂的技术性能根据《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剂》GB18614的规定:
检验结果的判定:出厂检验项目中,纯度、酸度以及水分任一项不合格,则判定出厂检验不合格。
作为七氟丙烷产品的使用用户,必须对七氟丙烷药剂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一些简单鉴别七氟丙烷灭火剂的方法或利用送专业检测方法检测七氟丙烷灭火剂的真实含量,杜绝使用假药剂、不合格的药剂,采用真正合格的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来为重要设备及生命财产保驾护航,避免因为使用不合格产品导致更大的损失。
买七氟丙烷灭火系统选念海消防,假一赔十,绝不缺斤短两,绝不偷工减料,一周内发现有质量问题无条件退换货,三年后国家规定要检测,我们公司会以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取费用。
应急组织体系
说明应急组织体系的组织形式、构成部门或人员,并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现。
6.7.2 组织机构
6.7.2.1 预案应明确单位的指挥机构,消防安全责任人任总指挥,消防安全管理人任副总指挥,消防工作归口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并具体组织实施。
6.7.2.2 预案宜建立在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不在位的情况下,由当班的单位负责人或第三人替代指挥的梯次指挥体系。
6.7.2.3 预案应明确通信联络组、灭火行动组、疏散引导组、防护救护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等行动机构。
6.7.3 岗位职责
6.7.3.1 预案应结合每个组织机构在应急行动中需要动用的资源、涉及的工作环节,按照下列要求明确每个组织机构及其成员在应急行动中的角色和职责:
a)指挥机构由总指挥、副总指挥、消防归口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指挥调动,协调事故现场等有关工作,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组织保护事故现场,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讲评;
b)通信联络组由现场工作人员及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组成,负责与指挥机构和当地门、区域联防单位及其他应急行动涉及人员的通信、联络;
c)灭火行动组由自动灭火系统操作员、的一线岗位人员和专职或志愿消防员组成,负责在发生火灾后立即利用消防设施、器材就地扑救初起火灾;
d)疏散引导组由的一线岗位人员和专职或志愿消防员组成,负责引导人员正确疏散、逃生;
e)防护救护组由的具有医护知识的人员组成,负责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f)安全保卫组由保安人员组成,负责阻止与场所无关人员进入现场,保护火灾现场,协助门开展火灾调查;
g)后勤保障组由相关物资保管人员组成,负责抢险物资、器材器具的供应及后勤保障。
6.7.3.2 每个行动机构承担任务的人员数量,按照最危险情况下灭火疏散需要足量确定。
6.7.3.3 岗位人员应实行动态管理,按当日当班在位人员明确相同角色的人员分工,保证不因本人所在岗位轮班换岗造成在应急行动中无人负责。
6.7.4 应急指挥部设置
说明单位应急指挥部的选址原则,应急指挥部一般应设在消防控制室,对消防控制室空间较小、没有现场视频传输、未设消防控制室或属室外火灾的,应急指挥部设置应考虑通风条件、足够的安全距离和良好的观察视线。
单位制定的各级预案应与辖区消防机构预案密切配合、无缝衔接,可根据现场火情变化及时变更火警等级,响应措施如下:
a)一级预案应明确由单位值班带班负责人到场指挥,“119”报告一级火警,组织单位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值班人员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火灾扩大;
b)二级预案应明确由消防安全管理人到场指挥,“119”报告二级火警,调集单位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和专业消防力量到场处置,组织疏散人员、扑救初起火灾、抢救伤员、保护财产,控制火势扩大蔓延;
c)三级以上预案应明确由消防安全责任人到场指挥,“119”报告相应等级火警,同时调集单位所有消防力量到场处置,组织疏散人员、扑救初起火灾、抢救伤员、保护财产,有效控制火灾蔓延扩大,请求周边区域联防单位到场支援。
6.8.2 指挥调度
6.8.2.1 预案应明确统一通信方式,统一通信器材。指挥机构负责人应使用统一的通信器材下达指令,行动机构承担任务人员应使用统一的通信器材接受指令和报告动作信息。鼓励统一使用对讲系统。
6.8.2.2 预案应统一规定灭火疏散行动中各种可能的通信用语,通信用词应清晰、简洁,指令、反馈表达完整、准确。
6.8.2.3 预案应设计各种火灾处置场景下的指令、反馈环节,确定不同情况下下达的指令和做出的反馈。
6.8.2.4 预案应要求指挥机构在了解现场火情的情况下,科学下达指令,使到达一线参与灭火行动的人员位置、数量、构成符合灭火行动需要。
6.8.2.5 预案应要求指挥机构了解起火部位、危及部位、受威胁人员分布及数量,科学下达疏散引导行动指令,使到达一线参与疏散引导行动的人员位置、数量、构成符合疏散引导行动需要。
6.8.3 通信联络
6.8.3.1 预案应将应急联络工作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单位的详列成表,便于使用。
6.8.3.2 预案应明确要求通信联络组承担任务人员做好信息传递,及时传达各项指令和反馈现场信息。
6.8.3.3 预案应对通信联络组承担任务人员进行分工,满足各项通知任务同时进行的要求。
6.8.3.4 预案应明确通信联络组承担任务人员向总指挥、副总指挥、门、区域联防单位等报告火情的基本规范,保证准确传递下列火灾情况信息:
a)起火单位、详细地址;
b)起火建筑结构,起火物,有无存储易燃易爆危险品;
c)起火部位或楼层;
d)人员受困情况;
e)火情大小、火势蔓延情况、水源情况等其他信息。
6.8.4 灭火行动
6.8.4.1 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预案应要求自动消防设施设置在自动状态,保证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动作;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设置在手动状态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应在火灾确认后立即将其调整到自动状态,并确认设备启动。
6.8.4.2 预案应规定各类自动消防设施启动的基本原则,明确不同区域启动自动消防设施的先后顺序、启动时机、方法、步骤,提高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6.8.4.3 预案应明确保障一线灭火行动人员安全的原则,在本单位火灾类别范围下,规定灭火行动组一线人员进入现场扑救火灾的范围、撤离火灾现场的条件、撤离信号和安全防护措施。
6.8.4.4 预案应根据承担灭火行动任务人员岗位经常位置,规定灭火行动组在接到通知或指令后立即到达现场的时间要求。
6.8.4.5 预案应规定不同性质的场所火灾所使用的灭火方法,并明确一线灭火行动可使用的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器材,指出迅速找到消防设施、器材的途径和方法。
6.8.4.6 预案应明确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人员救护、工艺操作、事故控制、灭火等方面的应急处置措施。
6.8.4.7 对完成灭火任务的,预案应要求一线灭火行动人员检查确认后通过通信器材向指挥机构报告。
6.8.5 疏散引导
6.8.5.1 疏散引导行动应与灭火行动同时进行。
6.8.5.2 预案应明确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疏散引导组完成任务后的报告。对外服务的场所的预案应预见疏散的顾客自行离开的情形,规定有效的清点措施和记录方法。
6.8.5.3 预案应对同时启用应急广播疏散、智能疏散系统引导疏散、人力引导疏散等多种疏散引导方法提出要求。
6.8.5.4 有应急广播系统的单位,预案应对启动应急广播的时机、播音内容、语调语速、选用语种等做出规定。
6.8.5.5 设置有智能应急照明和疏散逃生引导系统的,预案应明确根据火灾现场所处方位调整疏散指示标志的引导方向。
6.8.5.6 预案应根据疏散引导组人员岗位经常位置,规定疏散引导组在接到通知或指令后立即到达现场的时间要求。
6.8.5.7 预案应对疏散引导组人员的站位原则做出规定,对现场指挥疏散的用语分情况进行规范列举,明确需要佩戴、携带的防毒面具、湿毛巾等防护用品,保证疏散引导秩序井然。
6.8.5.8 预案应对疏散人员导入的安全区域和每个小组完成疏散任务后的站位做出规定。
6.8.6 防护救护
6.8.6.1 预案应明确对事故现场受伤人员进行救护救治的方式、方法,应要求及时急救电话“120”,联系医务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护。
6.8.6.2 预案应明确实施紧急救护的场地。
6.8.6.3 预案应对危险区的隔离做出规定,包括危险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等。
6.8.7 与消防队的配合
6.8.7.1 预案应明确规定单位时刻保持消防车通道畅通,严禁设置和堆放阻碍消防车通行的障碍物。火灾发生时,安全保卫组人员应在路口迎接消防车,为消防车引导通向起火地点的最短路线、楼内通径、消防电梯等。其他人员应积极协助消防队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6.8.7.2 预案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熟知情况的人员向到场的消防队提供如下信息:
a)火灾蔓延情况,包括起火地点、燃烧物体及燃烧范围(火焰、烟的扩散情况等)、是否有易燃易爆危险品或其他重要物品、是否有不能用水扑救或用水扑救后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危险化学品以及起火原因等;
b)人员疏散情况,包括是否有人员被困、疏散引导情况以及受伤人员的状况等;
c)初期灭火行动,包括初期灭火情况、防火分隔区域构成情况、单位固定灭火设备(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设备和紧急用灭火设备等)的状况等;
d)空调设备使用及排烟设备运行情况,包括空调设备的使用、排烟设备运行、电梯运行情况以及紧急用电的保障情况等;
e)单位平面图、建筑立面图等消防队需要的其他资料。
6.8.8 典型场所的预案
6.8.8.1 学校的预案应明确防止疏散中发生踩踏事故的措施,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确定适当数量的疏散引导人员,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引导人员的数量。不提倡将未成年学生作为组织预案实施的人员,不应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灭火救援行动。
6.8.8.2 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及其他类似场所的预案,应明确危重病人、传染病人、产妇、婴幼儿、无自主能力人员、老人等人员的疏散和安置措施,医院应明确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相关处置要求。
6.8.8.3 大型公共场所的预案,应明确疏散指示标识图和逃生线路示意图,明确防止踩踏事故的措施。
6.8.8.4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经营企业的预案,应符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的相关规定,安全区域的位置应充分考虑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极限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