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成都出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产业发展→

来源:成都发布
2024/5/21 9:34:5630011
  【智慧城市网 城市在线】5月20日,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 年)》《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出台。
 
  成都发力人工智能,力争2026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会上,《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印发。《行动计划》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6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算力规模达到20000PFlops,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细化分领域目标,到2026年培育超1000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成都拥有良好基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市共有人工智能企业852家,产业规模超78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
 
  在已有“家底”之上,《行动计划》细化了分领域目标。在创新策源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成都力争在多模态、认知智能、具身智能等领域竞争力全国领先,在制造、医疗、文化等领域培育行业大模型超过50个,省级及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达到40个,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15%,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在集群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成都将打造以人工智能链主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力争培育20家以上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链主(准链主)企业,培育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10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争创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推动“人工智能+”在成都产业发展、美好生活、城市治理中实现深度应用,在场景应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成都将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形成3大类150个特色化、体系化的创新应用场景,培育示范应用产品超过500个,遴选大模型应用标杆项目50个,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在要素集聚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成都将形成面向行业大模型的数据集20个以上,汇聚超过10亿条公共数据和500亿条行业数据,高层次领军人才超过100人,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实训(实习)基地超过10个,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突破20万人,全市人工智能领域基金规模达到100亿。
 
  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力争2026年算力规模达到20000PFlops
 
  《行动计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并细化了具体要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六大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即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制融合5G+AI技术的边缘计算系统等一批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创新产品。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相关国际国内标准,力争到2026年参与5个以上国家或国际标准编制。同时《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致力于培育行业大模型应用矩阵,支持考拉悠然产业大模型、晓多科技“晓模型”、明途科技数字人WorkChat、爱迦超声大模型等行业大模型加速迭代。同时,成都将每年举办不少于5场大模型供需对接活动,累计遴选50个大模型应用标杆项目,并不断完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保障和动力引擎,六大重点任务第二条聚焦算力。根据《行动计划》,成都将推动高能级算力建设,构建“超算+智算+通算+边缘计算”的算力供给体系,高质量推动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具体包括推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运营模式升级、加快推进大型智算中心建设扩容、提升通用计算能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科学规划算力设施布局等方面,力争到2026年,算力规模达到20000PFlops。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重要支撑。六大重点任务第三条,成都将提升数据资源质量、推进数据资源开放、优化数据流通环境,力争到2026年,打造工业设备缺陷检测数据集、城市运行场景数据集等高质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不少于20个,探索建设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同时,要建设运营成都数据公园,打造线上数据流通平台和线下公共服务空间,依托线上平台汇聚超过10亿条公共数据和500亿条行业数据,产品上架不少于1000款。
 
  第四条重点任务为集群发展能级跃升行动。《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建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完善人工智能产业“2+6+N”布局: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聚集高地和要素汇聚高地;以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双流区、温江区为协同发展地,推进创新策源、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此外,结合其余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和产业载体情况,打造人工智能多元带动发展地。同时《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实施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推动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6年孵化培育人工智能企业数达到1000家以上。
 
  应用场景也是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第五条重点任务即为场景融合应用培育行动,包含生产、生活、治理三个方面。在生产方面,成都将推进“人工智能+生产”深度融合,具体包括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现代服务业、促进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农业等;在生活方面,成都将聚焦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底线民生等领域展开攻坚;在治理方面,成都将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数字政务服务等领域发力。力争到2026年,分别打造不少于50个的“人工智能+生产”“人工智能+生活”以及“人工智能+治理”创新应用场景。
 
  第六条重点任务为高端产业要素倍增行动。《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实施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加大国际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争取汇聚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超过100人;开展校地企联合引育专业人才,招引培育1000名以上专业人才;壮大通用人才规模,力争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突破20万人,构建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圈。同时,成都将加强金融支撑保障,力争全市人工智能领域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并举办高端品牌展会赛活动,加快布局新型电力设施,提供充足能源保障。
 
  成都将实施“六大工程”,建设“绿氢之都”,氢能产业产值规模力争三年翻番
 
  会上印发的《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成都将加快形成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的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抢占国内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新赛道。
 
  确定“三年目标”推进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超170亿元
 
  当前,成都氢能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成都市氢能产业规模达13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空压机、车载储氢瓶等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前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500辆。
 
  据介绍,目前成都市已聚集东方氢能、厚普股份、中材科技、荣创新能等105余户氢能关联企业,拥有氢燃料电池系统、电解槽、氢阀门等30余个氢能关键产品。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新都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日前,氢能还与低空经济共同成为了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
 
  据介绍,未来三年,成都将聚焦建设“绿氢之都”,采取超常规举措,实施“六大工程”,推进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70亿元以上。推动氢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三年翻一番,进入全国前五。
 
  实施“六大行动”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以上
 
  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未来三年氢能产业攻坚“六大行动”,详解产业升级路径。
 
  实施绿氢示范带动工程。成都将研究出台新一轮氢能产业专项政策,加快布局规模化低成本电解水制氢项目,推动华能彭州制氢项目竣工投运,促进侨源气体氢能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研发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大功率碱性电解槽,打造一批绿氢应用示范项目。引育电解槽龙头企业2户以上、年产能300套以上。
 
  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成都将推进国家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郫都、新都基地建设,支持东方电气创建国家氢能关键部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国重实验室设立分中心,突破海水制氢等前沿技术和固态储氢等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以上。
 
  实施产业集链成群工程。未来三年,成都致力于培育6家以上“链主”企业,在产品研制、市场拓展、示范应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构建“五核+五协”产业布局,聚焦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引育一批“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建设东方氢能产业园、雄川氢燃料电池材料等补链强链项目,研发氢燃料电池重卡、市域列车、无人机、两轮车等新产品,力争培育“小巨人”17家、“单项冠军”5个。
 
  实施场景应用拓展工程。成都将加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推动“成渝氢走廊”提质扩容,协同打造“一廊五路”成都段,创建第三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拓展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应用,加快建成都江堰8兆瓦绿电制氢储氢发电一体化项目,探索建设氢能源轨道交通示范线。据了解,成都今年将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达到1000辆,未来两年每年再推广1000辆以上。
 
  实施基础设施攻坚工程。成都将出台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及布局专项规划,探索建设氢能全生命周期监测平台,鼓励尚未布局加氢站的区(市)县,以及空港陆港、产业园区等用氢、产氢密集区域布局加氢站,累计建成各类加氢站20座以上。
 
  实施产业生态培育工程。成都将梳理发布氢能急需紧缺岗位,引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组建6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市区两级基金联动,支持创新型、成长期企业发展壮大;依托成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促进会、汽车产业联盟等中介机构,强化资源整合、供需对接,联合上下游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
 
  成都持续推进智改数转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厂,超过100个
 
  会上,《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明晰。《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实施分级分类促转、链群协同提升、降碳安全融合等六大专项行动,深化数智融合应用,做强产品服务供给,筑牢数字底座支撑,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的典范样板。
 
  确定主要目标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厂超过100个
 
  按照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等原则,《行动计划》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工作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智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到2026年,成都市“两化”融合整体水平达到7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8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4%,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等示范项目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产品服务供给量质提升。到2026年,成都将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培育首版次软件、首台(套)装备500项,引育高能级服务商超过200家。
 
  基础设施支撑持续增强。到2026年,建成“星火·链网”(成都)超级节点,落地域名根镜像节点,打造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0个以上,算力规模超过20EFlops、存力规模超过6500PB,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监测全覆盖。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6年,成都将培育智能工厂超过100个,建设数字化车间超过300个、数字产线超过500条、智造单元超过3000个,打造一批智改数转产品或服务,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五大支柱产业深度覆盖。
 
  实施六大行动打造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300个
 
  《行动计划》显示,成都将实施六大行动,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实施分级分类促转行动,打造“四个一批”标杆示范。成都将培育一批示范工厂,支持条件好的企业开展智能化升级,力争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工厂超过100个;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升级和设备更新,力争培育市级数字化车间超过300个;改造一批优质产线,鼓励企业围绕配料、加工、检测等生产线实施技术装备升级更新,打造数字产线超过500条;支持一批智造单元,支持企业部署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系统,打造智造单元超过3000个。
 
  实施链群协同提升行动,探索重点领域先改先转。成都将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制定“一图四清单”(1张数字化转型图谱,数据、工具、标准、人才4张要素清单),推动重点产业率先转型。同时还将推进圈链互动网络协同,提升产业园区智慧水平,促进区域转型资源协同。
 
  实施服务供给攻关行动,破解“不会转不能转”难题。成都将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打造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300个,同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新兴技术研发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力争实现软件著作权累计超过8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突破300件;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产品,加快发展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业母机等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市级及以上首台(套)装备420个;加快培育自主工业软件,认定发布不少于80项市级及以上首版次工业软件产品;加快推出优秀解决方案,力争引育200家以上服务商,年度发布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案例不少于100项。
 
  实施数字底座强基行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成都将持续提升基础支撑网络水平,推动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万兆光网改造,深化标识应用,力争标识注册量超300亿条。同时,成都将大力促进算力基础设施纵深发展,提升工业网络数据安全能力,打造10个“工业互联网+内生安全”示范场景,完善智改数转标准规范体系,力争主导或参与10项以上国家标准编制。
 
  实施人工智能先导行动,释放赋能赋智赋值效益。成都将探索工业大模型研发应用迭代,支持重点企业基于通用大模型,研发和迭代行业专用模型,力争打造工业大模型10个。同时鼓励机器人技术融合应用创新,加快机器人本体技 术、控制技术、驱动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此外,成都将推进工业大数据挖掘治理应用,加快突破多源数据协议、高性能分析等数据技术。
 
  实施降碳安全融合行动,助推绿色发展本质安全。成都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识解析+绿色供应链”等新模式,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0家。同时,成都将强化安全生产数字技术支撑,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创新,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巡检机器人等装备,提升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
 

上一篇:曲阜市推动基层证明“云上发”、群众服务“数字办”

下一篇:聊城临清:数字引领 谱写智慧水利建设新篇章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