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数据管理”案例分享
-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2023/12/21 8:37:1633373
优秀案例导览
北京建设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融合系统,以应用为导向边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边提升数据高质量供给,并推动数据资源可信、安全、合规共享。
山东采用数据中台技术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数据资源体系,打造“生态环境数据超市”,主动提供数据服务,有力支撑多类业务协同。
示范案例导览
重庆串联起一个中台、一个中心、两个体系、N 个应用的业务架构,对数据管理能力进行提档升级,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降本增效,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常州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创新,搭建城市级生态环境数字底座,提升生态环境业务协同工作能力,有力支撑了精准治污。
成都按照 “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统一标准、全程闭环”的“王”字形运转架构,形成标准统一、共享开放的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统一业务应用体系。
优秀案例
北京市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融合系统
北京市建设了可信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一入一出一库一指南一办法”的大数据管理体系架构,形成“大体量”汇聚、“多样性”处理、“时效性”流动、“高质量”治理、“高价值”转化、“强安全”防护的数据管理底座。一是在“一入”方面建设多链协同架构,包括监测存证链、共享交换链和司法取证链。监测存证链用于智能感知设备数据的上链采集,实现数据保真、防止人为造假;共享交换链将数据资源目录、数据申请、审批等行为上链,实现数据接入行为可追溯;司法存证链将相关环境诉讼证据上链,实现环境损害存证。二是在“一出”方面建立“1+N”市区两级数据可信安全共享交换网络,1指市级交换节点,N指区级节点。综合考虑数据安全分级、共享交换规模等,设计并实现了三种模式集成共享,一是针对环境部门自有及外部许可数据源,采用传统数据共享交换方式;二是针对跨层级、地域、系统、部门、业务数据,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共享交换模式与机制;三是针对有隐私保护需求的数据源,采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技术。三是在“一库”方面,实现对不同模态多源数据的整合、清洗、分层治理与存储。引入深度学习、聚类检测、异构图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算法,智能化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可靠性、融合度。四是“一指南一办法”指导系统研建结合。制定“生态环境大数据+”数据数据采集、处理、交换过程中的数据命名和编码规范、数据接入规范。编制多源生态环境大数据规范管理体系架构指南,为大数据平台构建、数据治理、数据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案和管理方法。
山东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
山东省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超市”,构建起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数据资源体系。建立了省级数据向各市返还机制,数据服务变“市里向省里要”为“省里主动给”,有力支撑了各市生态环境部门用数据来决策、管理、服务。一是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中台。以省、市两级监测数据为主,通过内部汇聚、部委回流、部门共享的 357 项数据资源,形成生态环境一本数据台账,对数据进行“一个入口”统一汇聚、“一个模式”统一治理、“一个出口”统一服务,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为共享共用打好基础。二是打造“生态环境数据超市”实现共享共用。“数据超市”里既有实时监测数据的“生鲜区”,也有加工后数据产品的“百货区”,同时还有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区”,供各处室、单位和各市生态环境局共享共用,实现无条件共享数据直接获取,有条件共享数据限时反馈,最大限度助力各级各部门用数据决策、管理、服务。三是实现16 类综合业务协同。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和组件式开发等方式,形成关于数据和应用的通用组件库,沉淀可复用的功能模块。基于数据中台支撑能力形成了 16 类综合业务协同功能,实现了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联动和省市监测工作的上下贯通。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按照“按需归集,应接尽接”的原则,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资源池,具体包括一个中台、一个中心、两个体系、N 个应用。一个中台,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台,包含实时区、管理区和治理区。实时区主要用于存储业务实时性较高的数据,以准实时的方式将数据接入、清洗后进行数据共享、数据检索。管理区包含主数据和管理数据,主数据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可靠性,公共属性数据保证中台内部数据的统一、标准。治理区包含数据在不同层级之间的存储、转换、融合、拆分等操作,还包含数据的清洗、标准化。一个中心,即数据共享中心,以便捷的方式将数据从数据中台中提供给内部、外部应用系统。可支持 API 共享、数据库直连、数据文件方式进行共享。两个体系,即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运维体系。建立了标准规范体系,并对数据中台落地进行标准规范的检查、校验。建立了可靠的安全运维体系,有效保障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共享的规范与安全。N 个应用,基于数据中台及体系创建的专题应用,围绕大数据应用需求,通过深挖监测数据价值,探索新的应用模式,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方式的创新、生态环境科学研判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完善。
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
常州市利用已构建的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进行了智能化数据融合汇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数据标准化管理体系与数据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管理能力提档升级与业务工作降本增效。一是规范物联数据传输标准,建立了基于环境监测全要素的物联统一数据感知规范,特别是梳理并建立了常州市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统一了数据传输标准。同时考虑了纵向横向扩展,实现了上下兼容,为实现环境监测全要素物联智能感知体系奠定了基础。二是建立数据质控引擎,综合利用机器预审核、智能审核,搭建数据质控模型,完成数据智能质控和评价分析。将智能识别异常数据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对质控异常数据进行预警判别,自动形成质控运维档案,全面提升自动监测数据质量。三是建立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和政务云,构建全市一体化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和监管。四是通过建立污染源主数据实现了污染源全过程业务综合管理,通过主数据建立、审批、分发等统一管理,打通污染源建设项目审批、排污许可、危废管理、环境应急、排污监测、环境信访、信用评价、清洁生产等多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一档式管理,支撑污染源监管。
成都市智慧生态环境系统
成都市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以“只建一个系统”为愿景,着力推进智慧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分部实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能力。一是以中台技术推动业务应用快速集约开发,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打造数据统一服务、业务快速响应开发的数智底座,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业务应用集约建设。二是创新以“一图一表一流程”为核心重塑业务管理体系,通过“一图一表一流程”,实现数据集成、业用集成、调度集成、决策集成,打造数据管理闭环和业务处置闭环。三是以国产化环境开发推动业务应用安全可控,在智慧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立足于打造自主、安全、可控的智慧生态环境应用,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浏览器等方面,全面采用国产自主品牌,推动智慧生态环境业务应用的安全可控。
原标题: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数据管理”案例分享
原标题: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数据管理”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