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智慧交通,机器人行业迎来机遇?真需求还是伪命题?
-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 2023/2/22 9:15:5136262
交通作为城市人流与物流运输的重要通道,一直是连接城市的纽带,它决定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完善以及城市之间的互联,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是发展交通的关键要素。
以机器人技术为基础,用机器人辅助进行路面管理、快速处理事故、疏导交通,是否能更好推动道路交通向“智慧交通”转型升级?机器人大讲堂发现,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尝试入局,深耕交通机器人解决方案。
以下盘点了几家企业产品和实际应用情况,或许人们很快将能在更多场景看到这些机器人,也有可能在动态管理、智能化管理、高效化管理的理念下,未来会有更多的交通机器人形式即将出现。
▍高速路交通管控机器人
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上,由于车速较快,部分时段车流量大,一旦出现事故或者养护施工,非常考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拥堵治理能力。如何第一时间封闭车道,确保过路车辆安全,快速制定并优化疏堵方案提高通行能力,一直都是各省市相关管理单位正致力于推动的重心。
在宁波市,就有高速路段业主方尝试让机器人实现助力。
2月5日,正月十五,节后春运迎来最后一波返程高峰,当天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接线接近江北与慈溪交接的长溪岭隧道口,一辆轿车突发故障,在应急车道等待救援。
此刻,原本紧靠护栏的一排安全锥机器人鱼贯而出,自动移动至事故车后,形成一条百米长的隔离带,迅速完成应急车道的封闭。同时,一侧喇叭开始广播,提醒后方车辆避让。事故处置完毕后,这些安全锥机器人就自动离开现场回场充电。
这是交通管控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宁波的高速路上,该高速路段业主方宁波大通开发有限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安全锥就是交通安全机器人的一种类型,是智能检测系统的末端执行环节。目前该公路段通过事件检测系统,能够首先及时发现路面突发状况,然后云控平台会为机器人自动下达任务,让机器人进行现场道路管控和维护,事后还能自动回场充电,值守等待下一次执行任务。
相对传统处置方式,工作人员称,有了智能安全锥机器人,能大大提升应急处置效率和安全性。将原先从发现路面状况到完成封道需要20-30分钟的流程大幅缩短,还为可能出现的二次碰撞和拥堵提供了更优质的解决办法。
从原理上来说,这套方案主要基于路面及隧道内的毫米波雷达及视觉图像感知设备,从而一旦这些感知设备发现路面上的突发状况,就能通过指挥中心大脑系统端计算出恰当的机器人切入时机和调配路线,并向安全锥发出合理指令,实现了与智能安全锥的联动,完成现场部署。
据悉,这款智能安全锥机器人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借助数字化技术智慧改造的一环,产品由当地交警部门牵头,宁波大通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华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目前已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多个路段“上岗”路测。
工作人员透露,后续将在宁波交投所辖的绕城高速东段、象山港大桥等多个路段,配合智慧高速整体改造逐步推广使用。
▍马路车道潮汐机器人
无独有偶,通过改换车道类型,优化交通行进路线的方式,也在城市交通治理中被更多应用。
由于部分城市的道路设计通行冗余较少,面对道路空间资源有限、现场情况不具备拓宽改造可行性等难题,机器人成为了一种交通拥堵治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运用马路潮汐机器人调控隔离栏发生位移,对道路资源进行动态调整,根据道路、路况、车流量大小等自动调整车道、分配道路资源,能够实现多车流互不干扰,增加高峰时段主干道车辆通行空间,增设该方向车道数量,充分利用道路通行资源,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目前,机器人大讲堂发现,该类潮汐机器人已经在保定市东风路、佛山市禅城区等地都有使用。该类型马路机器人的顶端大多安装有爆闪警示灯,下方装有轮子,内部应该有独立电驱动模块,能源模块上多采取太阳能供电,能够全自动精准、灵活移动。
从技术原理而言,这套解决方案主要由智能交通信号灯、潮汐车道LED指示牌以及马路机器人三者配合完成,主要实现方式是用机器人设置潮汐车道。
例如从保定市东风路恒祥大街至莲池大街路段的现场情况来看,在三个交叉路口一共设置可变车道标志4组,安装LED指示屏12套,从而使得机器人可自主根据道路上车流量大小自动工作,或由执勤民警遥控操纵,在两条隔离双黄线之间切换。同时,当潮汐机器人变换车道时,车道提示处得可变车道标志同步跟随变动,最终实现潮汐可变车道的智能化、自动化,
最终,这条路上由原来的“3+3”,变为智慧交管的“3+4”或者“4+3”——从而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下,使车辆在一个信号灯的时间里通行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高,经过公安交警测算,预计路段的通行能力和路口的通行效率均可提高10%以上。
据悉,这套方案的提供商是江苏爱可青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其爱可青潮汐机器人曾荣获国家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奖、荣获公安部微课程奖等多项奖项。
此类通过具有自动变道功能的潮汐机器人,不仅可以用于城市潮汐车道管理,还可以实现对车道的快速封闭、平移及紧急开口,场景可以覆盖高速收费站、高速警务站勤务检查、特殊区域紧急开口、干道拦截、校园岗位治理等,能解决许多城市交通的痛点。
▍“机器人”系统化工程
在城市道路治理中,除了车道管理,通过监测进一步规范驾驶人文明习惯以及规范行人也至关重要,目前该类设施“机器人化”也是提高城市治理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
前不久,由中科类脑、温州交警、湛达智能合作开发了一款交通违法自动抓拍“机器人”并在温州上线,主要自动识别画面中发生的交通违法,自动抓拍、自动上传。
据了解,该智能“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能代替人工审核,解决拍摄举报人工审核麻烦、效率低等困境;还能对视频进行智能分析,对违反禁止标线随意变道、加塞、逆行、占用公交车道、非机动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实现智能审核识别,自动识别违法车辆的车牌号、地点、类型、时间,智能截取符合证据要求的三张图片。
温州市交警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测试情况来看,该智能“机器人”识别准确率高、代替人工审核后不但大量节省了人力缩短审核时间,经过该智能审核机器人审核后视频录用率提高了3倍,采取机器人以前需要20个人员审核交通违法工作,如今只需要2个人就可以完成。
同时,传统交通灯企业也开始“机器人化”。例如在深圳、杭州等城市,这些新型“交通灯机器人”已经得到使用,它们往往像一根立柱立在路口,也有的可以移动,正面跟普通的交通灯无异,但大多加入了一块小屏幕,能滚动播出交通安全宣传提示标语,有的还能够抓拍闯红灯行人,还有的带信号灯音箱,可以发出声音提示行人遵守交通规则。
有意思的是,这些“机器人”交通灯有的还可以在人们等待过马路时进行人机互动,还可以根据光线强度,自动调节显示屏亮度,自动判断天气异常,提醒行人注意特殊天气下的安全。
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与这种交通灯“机器人”配套的还有智慧斑马线,这是一种在现有人行横道线两端设置与行人信号灯同步同色的发光装置,当行人信号灯为绿灯时,智慧斑马线内的人行道LED发光地砖显示绿色,提示行人可以通行;当行人信号灯为红灯时,人行道LED发光地砖显示红色,警示行人禁止通行。
在这些“机器人”化的硬件设施基础上,大多都开始与云端系统联网,实现人例如流量车流量检测统计、路权分配,调度规划等功效,也丰富着人们的导航地图等APP,进一步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结语与未来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从建系统到建大脑到城市运营管理再到智慧高速,在“十四五”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传统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已经成为热门产业话题,更是带动了上下游物(车)联网、大数据、工程建设、机器人、绿色能源等产业链。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一线城市和发达的二线城市已经开始进行,目前,除了传统交通运输行业自身,国内腾讯、华为、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已布局智慧城市领域,传统设备厂商也开始将产品“机器人化”,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不仅是智慧城市和道路建设,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朋友,不妨将思路打开,例如十七部门近日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就指明了方向,工业、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能源、邮政、药监、矿山安全监管、煤炭行业需求犹存且明显,未来“机器人”化将是打开创新应用技术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