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预防大型车辆右转盲区交通事故的四种措施

来源:交通探界者
2022/1/17 10:19:3334088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近年来,大型车辆交通事故一直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大型货物运输车辆右转因“内轮差”和视线盲区引发的致人伤亡事故频发。研究如何加强大型车辆通行管理、有效预防此类事故发生,对提高城市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车辆右转盲区交通事故分析
 
  车辆和道路因素
 
  大型车辆右转弯时,前后轮并不在同一轨迹上,前轮可以绕过道路的某一物体,然而后轮却绕不过去。这样,前后轮轨迹交叉形成的区域恰恰就是大货车驾驶人的视线盲区,这一区域也是“死亡地带”,专业名称叫“内轮差”。
 
  交通参与者因素
 
  行人与非机动车驾驶人在不了解大货车盲区和内轮差的情况下,过于靠近大货车右侧通行,加之大货车驾驶员不易发现右后方视野盲区内行人与非机动车,贸然右转发生碾压事故。
 
  如何解决大型车辆右转盲区问题
 
  为有效解决大型车辆右转盲区问题,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从优化路口交通设施、强化货运车辆管控和违法查处两方面综合施策,有效降低右转盲区事故的发生。
 
  (一)优化路口设施设备,有效遏制大型车辆右转盲区交通事故
 
  措施一:规划大型车辆右转盲区警戒带
 
  一是,施划右转盲区警示区。在路口车辆右转处的地面,根据路口的实际条件,测算出大型车辆右转时的内轮差和行驶轨迹,施划右转半径警示区,中心区域施划为红色,四周用黄色标线,示意图内用白色漆喷涂“右转盲区危险”字样,过往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临近红色警示区域时能够做到谨慎通行,起到预防事故的作用。
 
  二是,增设大型货车停车观察等待区。交叉口路面设置了大型货车停车观察等待区,施划“大货车停车观察”字样,提醒大货车,在路口右转时,无论是否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过,必须停车瞭望,确定安全后方可右转通过,即“一停,二看,三通过”。
 
  措施二:完善交通警示设施设备
 
  一是,完善诱导标志牌。在路口范围内增设多组诱导标志牌,提示重中型货车路口需停车让行,同时提示非机动车注意前方路口右转车辆右转盲区。
 
  首先,在路口停止线100米-150米范围内针对机动车增设指示标志,标志牌内容为“重中型货车 专项作业车 右转 停车让行”,提示大型车辆前方路口右转停车让行;
 
  其次,在路口停止线10米-30米范围内针对机动车增设禁令标志,标志牌内容为“重中型货车 专项作业车 右转停车让行”,提示大型车辆右转停车让行;
 
  最后,在路口停止线10米-30米范围内针对非机动车增设指示标志,标志牌内容为“货车右转有盲区 请勿靠近保安全”,提示非机动车注意右转盲区。
 
  二是,路口安装的雷视一体机。通过雷达检测车辆位置、速度,通过视频检测车辆车牌和外形特征,将信息融合后判断是否为大型车辆、行进过程是否停车让行综合判断车辆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三是,路口设置可调角度凸面镜。角度进行专业性调整,确保大货车右转时驾驶人视线能够观察到右转盲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非机动车和行人,确保通行安全。
 
  (二)强化货运车辆管控和违法查处,提高震慑力防范交通违法引发的事故‍
 
  措施三:推广“盲区视频监控、转弯音频警示”系统
 
  警企合作,鼓励城市货运企业为车辆加装“盲区视频监控、转弯音频警示”系统,在大货车上推广安装报警系统,利用雷达探头原理,将距离探测器安装在大货车右侧护栏、挡板等处,报警装置安放在驾驶室内,当右侧行人或车辆离渣土车右侧在1.5米左右时,触发报警发出“滴滴”声,以便大货车驾驶员依据道路情况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措施四:强化交通违法查处
 
  实施大货车“右转必停”交通管理措施,指示经过路口右转弯的大货车提前减速、停车让行,对没有按照规定停车让行的大型货运车辆进行交通处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38条和第90条的规定,对车辆驾驶人罚款200元记3分。
 
  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关于实施大型货物运输车辆右转停车让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自2021年12月8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大货车“右转必停”交通管理措施,指示经过路口右转弯的大货车提前减速、停车让。当天上午10:33分,济南交警拦下第一辆“右转停”的大货车,并根据规定开出首张罚单。
 
  结语
 
  综合上述几种大型车辆右转盲区预防措施,规划大型车辆右转盲区警戒带、完善交通警示设施设备、安装车辆警示系统等手段能有效降低右转盲区事故的发生,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济南城区2020年涉及大货车右转盲区死亡事故比2019年同比下降40%多,2021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20%。随着防范大货车右转盲区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升级,和实施范围扩大,结合交通违法查处等手段多管齐下,相关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

上一篇:5G技术为企业带来的众多优势

下一篇:2022年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