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新“平安”:始于智能 不止于安防

来源:智安物联网
2021/8/6 16:59:2438127
  【安防展览网 视点跟踪】7月29-31日, “2021世界安防博览会”在琶洲广交会展馆举办。本次展会以“联接&智能,构建更安全的世界”为主题,围绕“智能安防、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警务装备、智慧警务应用”等行业前沿热点,为数字化时代的大安全行业发展寻找答案。
 
  联接+智能,是眼前热点,更是未来数年整体安防和城市智能化发展的重点。智能是中枢,是方法论;让每个应用节点互联互通,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的感知、处理、分析网络,是应用的终极目标。
 
  这个联接,将多点智能并联,形成立体的智能化平台,用智能产生结构化数据,让数据交汇成服务于城市治理的各个业务单元的数据湖,并让更熟悉业务的众多生态伙伴加入数据平台,让更多SDK服务到更深层的用户需求,这就是城市智能体提出的背景和思路。
 
  而安防和视频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领域和抓手,在整个城市智能体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城市智能体的重要分支。
 
  此次展会华为提出的“平安智能体”,也正是基于智能+互联互通→数据应用+甲方落地的思路,让传统安防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成为立体的安防网,并且在确保本行业应用的同时,赋能更多对数据有需求的城市治理网络节点。
 
  什么是平安智能体?
 
  平安智能体,就是通过联接云、AI、计算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打造“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的城市级一体化智能协同系统,是城市智能体底层和应用管理层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一体六智,即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智能运维、智能安全,这一架构能够帮助公共安全客户快速实现当前业务更早洞察,实现更高的体系智能乃至完全智能。
 
  其中,智能感知是平安智能体的基础,它意味着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让软件、数据和AI算法在云边端自由流动。
 
  以前的视频图像是给人看的,以后海量的视频建设是需要给机器看的,无论是在观察的距离、分辨率、空间的分辨能力,包括感知的速度、感官的范围等等,机器视觉都强于人类视觉,通过机器视觉,还能从可见光走向非可见光,可感知的波段、感知的维度也更多元化。
 
  智能联接与智能中枢是实现无缝覆盖、万物互联、智能体决策的前提,从而让应用协同、数据协同、组织协同。
 
  平安智能体最大的特征是云网边端协同,既有大脑,也有躯干、四肢和感官,它贯穿公共安全信能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来赋能公共安全业务。
 
  也就是说,平安智能体是依托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共安全行业信息化建设从局部智能走向体系化智能,以构筑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城市治理各环节、各层次、各领域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扩面成体。
 
  城市治理的“时代良方”
 
  城市治理不是“大水漫灌”,要一丝一毫求极致,一针一线有讲究。
 
  城市基层管理幅度普遍偏大,而且社会群体利益多样、诉求多元,这就需要以智慧且精细的手段做好城市治理的细节。而平安智能体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中有着诸多实践,如疫情防控、城市交通管理、社会市域治理和民生服务等领域。
 
  从去年起,业界对于城市的立体治理,就提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概念。市域社会治理从字面表述上看,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组合,体现的是国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
 
  在市域范围内,围绕的重点是“三大空间和六大主体”,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和“人、地、物、事、网、组织”六大主体,将市域社会的空间和主体数据进行有效的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从而达到高效治理,就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的。
 
  要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采用怎样的治理手段作为支撑是重中之重,也是各级管理和业务单位最重视的环节,总结来看分为五类:感知,数据汇集处理、分析研判,决策指挥,神经系统下行,行动处置。
 
  感知层就是信息入口,需要将空间和主体进行无缝的感知和有效的智能感知,才能极大的精简信息化成本和通讯成本,因而前端的智能化、多形态化、互联化、泛在化是必不可少的趋势。
 
  数据的汇集和处理方面,以智治大脑将各类型、各领域在大数据平台上真正的汇集。通过感知层获取大量数据后,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归类、脱敏,并形成知识图谱进行有效汇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大企业则提供大数据的基础平台和基础设施,通过开放的接口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给业界。在此过程中,优化算力调度、实现成本最低、效能最佳,让重点区域获得主要的算力支撑是非常必要的。
 
  在感知和数据汇集后,实现信息化赋能,在平台中实现神经中枢的业务可达性,领导层也能获得精确的情报和可靠的信息,进而形成决策,提升社会治理的协同能力。
 
  而围绕这些治理手段,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华为追求通过底层技术,让机器看得更准,让机器可用的数据更多,让机器基于大数据决策能够更加的高效。段爱国提到,华为创新性的构建和构思了三大根技术,即SuperColor、SuperCoding、AI Turbo。
 
  比如,在感知层面上,通过SuperColor技术进行图象的分割、模型的优化,加上算力换图象的技术,能够实现没有爆闪灯,满足安全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城市的光污染带来问题,让机器感知的更准确。
 
  在数据汇集处理上,通过SuperCoding技术可减少对带宽的占用和对存储空间的占用,实现一个TB的存储空间当三个TB来用,让数据留存得更多、时间更长。
 
  在分析研判、决策上,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时代有三座大山:算力、算法、数据,在算力、算法、数据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基于已有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华为研究院打造的AI Turbo根技术,能够将有效的算力在更复杂的场景下实现应用,让1TB的芯片等同于友商2个TB的芯片。
 
  通过以上治理手段,可以在市域范围内,将六大主体进行有效的管控,逐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从被动向主动有效转移的根本目标。
 
  把牢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安全关
 
  伴随着平安智能体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广泛落地,将产生海量数据,尤其是覆盖以政务数据为代表的,涉及国计民生、社会基础生活的重要数据,这类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上至国家,下到个体生活,都包含在内。
 
  而万物互联使得安全威胁从物理空间延伸到数字空间,对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沈昌祥院士说的,“针对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构建网络安全主动免疫保障体系,落实等级保护要求,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开创安全可信数字经济的新生态,成为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必备条件。”
 
  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也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将于9月1日起施行。 可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了已经成为了举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平安智能体植根行业后,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成为重要的课题,华为也一直在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继承了华为 20 多年的安全积累,华为云一直致力于为企业与伙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可视、可控、可溯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方案,积极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在隐私和数据保护的实践上,华为云获得了全球权威机构的广泛认可,并发布多部安全遵从性白皮书,如《华为云隐私保护白皮书》、《可信白皮书》等。
 
  在数据安全上,平安智能体拥有华为云的安全可信认证,可以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行业场景提供的智慧视觉解决方案,成为组成平安中国的一个又一个落地场景。
 
  结语:智能体铺就平安中国蓝图
 
  平安中国,从字面上看确实是平安先行,治安为重,突出整体社会的安全治理。“十四五”期间,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宏伟目标,各级政府将深入推进新型平安城市、社会治理、智慧城市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大脑、平安乡村、智慧社区等重大工程,可以说,新时期的平安中国却不止于安防,更是深入到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以大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巨大工程。
 
  平安智能体就是让传统安防通过智能化的升级,成为多维、立体的广义安防网,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让企业生产效率更高、让行业更具创造力。
 
  可以说,建设城市智能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最应该思考的方向,也是未来的巨大商机所在,更是铺就平安中国的基石所在。

上一篇:华体科技董事长梁熹:智慧路灯的“智慧“是什么?

下一篇:华为汪涛:合作创新 5.5G使能万物智联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