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智能科技齐上阵 防震减灾有新招

来源:智能制造网
2021/5/12 15:38:5039090
  【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13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爆发8.0级大地震,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同时也给整个国家和人民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基于此,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也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那么13年后的今天,在地震这一最具威胁性的重大地质灾害面前,中国是否有所成长呢?伴随着各种智能科技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其实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已有大幅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装备的发挥作用,直接有效增强了对于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
 
  人工智能协助地震预测
 
  一直以来,地震灾害之所以危害巨大就在于无法提前做出预防,而之所以无法提前做出预防则是因为难以预测。传统上,人类预测自然灾害普遍依靠经验,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地震。地震发生前鲜有规律可循,且发生传播速度快、破坏大、范围广,很难提前知悉或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与准备。好在,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地震预测成为了可能。
 
  人工智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的研究、学习和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得出相应规律和相关数据,当学习达到了相当规模,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实现对地震的预测。例如2016年,IBM就建立了一个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通过收集地表信息进行预测;此外,剑桥大学也研发过一款机器人,能识别岩石挤压的声音判断地震。
 
  目前,我国虽然在对地震前兆现象上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但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已经能对地震进行第一时间的发现和预报,同时对中长期预报有较高准确性。随着地震案例的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学习的不断拓展,相信未来我国对于地震的预测终有一天能实现,并且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不管是短期预报还是长期预报都具备较高成功率。
 
  机器人、无人机致力救灾
 
  当然,除了通过预测和预报加强地震预防之外,在地震灾害中,各种智能科技也能展现出强大价值,比如机器人和无人机。地震灾害破坏性大且往往伴生余震,这给救灾工作带来研究考验,不仅救援容易受到地形等因素限制,非常费时费力,稍不注意救援人员就可能因为次生灾害而遭遇危险。在此背景下,机器人和无人机通过换人作业作用匪浅。
 
  尤其无人机,不仅能换人作业保障人员安全。同时其通过空中侦查、应急测绘、应急通信还能有效支撑救援工作的稳定开展。一方面,无人机从空中可以更大范围、更加精准和更快速度的进行侦查、搜救和数据收集,协作救援人员开展作业;另一方面,当通信遭到地震破坏时,无人机也能充当移动基站,保障通信畅通稳定,维护救援作业有效开展。
 
  除此以外,无人机还可以充当后勤部队,运输医疗、食品、水等物资,保障救援抗灾工作无后顾之忧。近年来,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出现在各大灾害的现场,无人机俨然已经成为抗灾救险的全新利器。未来,伴随着无人机产品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以及无人机商用普及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地震灾害之中,我们还将越来越多的看到无人机身影。
 
  3D打印助力减灾和善后
 
  对地震灾害的应对,不仅仅是预防和救灾,还涉及减灾和善后工作。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对当地造成严重破坏,包括环境、建筑都会损毁,人们的生活亟待重启。这时候,就需要3D打印这样的技术发挥功效,为灾区重建和人们生活的恢复做出努力。3D打印通过快速、高效、保质保量的打印各种房屋,能够保障人们的居住,无疑有效增强了地震善后能力。
 
  同时,3D打印利用特殊材料和结构,能够让打印的房屋更具抗震性,这种减少地震破坏、增强防震能力方面也意义非凡。据了解,在日本这样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其多数房屋便是采用3D打印技术打造,由此建造的房屋在地震中能够经受摇晃而不倒坏,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震能力。日本也因此经受住了多次大地震威胁,使民众安全获得较大保障。
 
  现阶段,对于我国来说,3D打印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建筑领域,3D打印房屋也慢慢的开始出现。可以预见,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升级,材料等的持续突破,以及商用进程的加速开展,3D打印建筑将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出现并使用。届时,有了3D打印房屋的支撑,我国的抗震防灾能力将大幅提升,同时灾害善后能力也将获得有效升级。

上一篇: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物联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八大类无线对讲机 带你解锁智能沟通新方式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