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智慧大脑” 智慧城市还能走多远?
- 来源:云创智能
- 2021/4/16 10:23:4731834
智慧政府:智慧城市的“大脑中枢”
如果将智慧城市看作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智慧政府就相当于这个系统的管理员。
在我国,政府是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者。因此,建设智慧城市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智慧政府。“智慧政府”先行,带动智慧经济、智慧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
建设智慧政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已经成了全球性共识的一项议题。
中国作为其中的关键推力,先后四次被写入政府报告,要求全国范围内打造智慧政府建设方针,致力于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模型下,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政府在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水平,构建智慧型政府。
作为电子政务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更具有透彻感知、快速反应、主动服务、科学决策的特征,一方面能够加快推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效率,提升政府办事效能,另一方面能够简化群众办事环节,畅通政务服务渠道,落实群众“一次办好”的愿景。
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在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这四大领域中,政府是否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完成应有的职能。
智能办公:突出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屏障
和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相比,智能办公更突出信息资源的共享、政务流程、绩效考核等等这些新的需求。
电子政务时期,各种办公系统优化了业务流程,每个部门都能借助APP或者OA办公系统减少跑腿次数。然而由于政府部门较强的独立性,很难实现办公系统对整个政务工作的有效规划,尽管各部门都有信息化,但并不能联通起来发挥1+1>2的效果。
智能办公不再只是为使用者提供线上办事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全域化的协同工作流程,打通信息屏障,提升事项流转效率,推动跨部门信息处理,从而打造一体化的智慧办公平台。
智能监管:多种技术融合,动态监测
例如交通枢纽站会安装大量的人脸识别监视器,自动识别全网录入嫌犯;例如感应探测到火情发生时,建筑物会即可切断电源。例如北京搭建了PM2.5自动监测网络,每小时收集一次浓度数据,会在全网实时展示各监测点位置、浓度、变化趋势,方便市民查看,也便于后续政府能根据有效的数据作出合理的环保应对措施。
目前智能监测已经运用在了交通、公安、环境、企业经营等各个领域,由于全过程都是在多种融合技术的作用下进行,因此数据真实性、可验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全程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确保了监测过程的数据透明、监管透明。政府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同时也增强了公信力。
智能服务:服务场景化,打造专属平台
政府转型的初心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而智能服务就是通过搭建更加贴合民生的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专属化服务。
通过提供场景式服务,引导民众办理相关事项,自动感知并预测民众所需的服务。例如在斑马线处安装传感器,自动感知识别老年人、小孩或残障人士,适当延长绿灯通行时间或为过往车辆提供更加显眼的提示,确保他们能够顺利通过。
从打造线上办事窗口打造“一次办”服务,到在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提供智能化服务,智能服务不仅将电子公共服务改进得更加完善,同时为各年龄段、各使用人群都设计了不同的使用流程,真正让服务做到智能化、个性化、专属化。
智能决策:辅助政府决策,促进数据变现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是智慧政府中最关键的三种技术,其中大数据能够提供生产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处理,成为辅助政府领导干部决策的“仪表盘”系统,把经济运行情况、社会管理情况等形象地呈现在政府领导干部面前,使他们可以像开汽车一样驾驭所赋予的本地区、本部门职责,使得海量数据发挥了最大效用,帮助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是政府,但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让政府头疼的难题,其目的更是在于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