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理”到“智理”的跨越 萧山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的价值
- 来源:申耀的科技观察
- 2021/1/8 17:06:2937428
【安防展览网 城市在线】 自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以来,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压力继续增强,各地城市的“城市病”日益凸显。由此,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考虑的方向,也催生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高峰。
而近期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进入新一轮的周期。因此,接下来的智慧城市该如何建,无疑也成为了众多城市管理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作为杭州市内推动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典范,萧山区早在三年前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并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实现了从“治堵“到“治城”的转变。
不仅如此,针对城市治理中的各种复杂情况,萧山区持续展开一系列探索与创新,以“城市大脑·萧山平台”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推动杭州萧山智慧城管建设,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市容执法自治,又一次实现了“治理”到“智理”的突破。
从萧山区“城市大脑”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智慧城市的落地和扎根,不仅需要将物理场景和数字场景实现有机的融合,也需要将智慧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因此,萧山区从“治理”到“智理”的跨越和突破,让萧山这个城市真正成为了一个“以人为本”,一个真正让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创新实践
*,城市治理往往需要解决的是市民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城市大脑”作为智慧城市的“中枢神经”,也必须要在城市交通、电子政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诸多场景中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升级,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这方面,萧山区作为杭州市早探索“城市大脑”建设的区县,早在2016年5月“城市大脑·萧山平台”就在交通领域落地了“治堵”项目,为萧山区1000平方公里以内的所有救护车、消防车等特殊车辆实现了“一键护航”。
具体来说,通过智能信号灯和AI算法,杭州萧山以秒为单位实时定位任务车辆,提前30-40秒锁定绿灯,既保证特殊车辆的畅行度,又有效维护路况安全;在过去四年中,萧山区针对特殊车辆的控灯率达到95%以上,120、119等车辆平均提速50%,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萧山成为第一座救护车不需要闯红灯的城市。
据杭州市萧山区政府办党组成员、区大数据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章建平介绍,萧山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六个一”的概念始终贯穿整体,包括打通“一张网”,全区统筹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推进部门专网整合,实现政务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做大“一朵云”,以政务云为主体,构建逻辑集中的“一朵云”,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稳定的进出场设施资源;汇聚“一个库”,推进数据归集共享工程,建成包含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部门数据仓的萧山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共享应用试点;建强“一个大脑”,完成核心平台建设,建强数据运算能力,支撑多领域行业应用;建设“一批领域”,到2019年底,已完成七大领域、十个以上应用场景接入“城市大脑·萧山平台”;构建“一个展馆”,构建基于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报告生成、辅助决策为一体的政府管理“驾驶舱”,实现已建成运行的智慧应用接入超过50%。
在此基础上,萧山区秉承“先试先行”的原则,从聚焦于“治堵”,转变为聚焦于“治城”,让城市大脑从各方面渗透至城市治理的领域,智慧变革囊括了城管、住建、市场监管、教育、旅游等领域,真正为2022年的“智能亚运”服务保障打下坚实的智慧基础。
由此可见,萧山区基于“城市大脑·萧山平台”所打造的智慧城市,不仅做到了让智慧“看得见,摸得着”,也让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再流于简单的形式,而是让城市大脑在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了更高的价值。
从治理到智理的跨越
以智慧城管为例,近年来,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采集证据、确定违法事实为特点的非接触执法,逐步成为城市治理的新路径,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也要求,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快速处置、非现场执法等新型高效执法模式,提高城市治理执法工作智慧化、精细化水平。
章建平说:“以前萧山区通过部署视频设备,结合算法计算出的占道经营、游动商贩等违法违章数据都是孤立的,导致大量数据堆叠,数据孤岛和壁垒现象严重,这样使得城管治理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为此,萧山区在城管领域提出了“非接触执法”这一概念,由萧山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萧山智慧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单位,萧山区城市管理局作为使用单位,联合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集团和紫光华智等合作伙伴,以“城市大脑·萧山平台”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推动杭州萧山智慧城管建设,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市容执法的自治。
据了解,该方案充分融入了新华三集团和紫光华智联合解决方案中的云化架构、应用驱动、软件定义、开放生态四大核心技术优势,让监控更加“智慧”,由“人眼巡查”转为AI“自动识别”,更加高效地发挥视频资源的价值,实现事件违章的AI发现、复核、处理,全流程自动处置,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7 X 24小时智能监控,无间断的非现场执法,不仅带来了更广的监管范围,更高的查获效率,更长的覆盖时间,也减少了现场执法的矛盾与纠纷。此外,全程记录的执法过程,能够及时从多渠道、多维度发现问题并快速进行处置,事件智慧化监管解放了人力,通过违章事件的智能检测分析,实现重点区域在线值守。
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萧山“非接触执法”在降低传染风险中的价值进一步显现,这也让百姓对智慧城管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从整体来看,萧山区去年部署了十几种算法,可以识别十几种的违法和违章的行为,并下派到个人进行解决,大大提高城管治理的工作效率,治理效果也令人满意。由此我们也意识到,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中,平台搭建得越强,算法越多,对社会治理的能力也会更加突显。”章建平说。
其中,在城市管理方面,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快速响应城市管理中对视频算法的需求,如占道经营,沿街晾晒,道路积水等等;在环境治理方面,平台可以实现对该领域视频算法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如河道漂浮物监控,垃圾倾倒,工程车灰尘管控等;在街道、社区管理方面,平台也可以快速为街道、社区提供本地流动人口、重点人口库等数据,基于基础库,结合街道、社区综合治理,可以实现流口的管理。
章建平举例表示,过去的方案更多的是针对游动摊贩的治理,现在拓展产生了对于消防通道堵塞的治理;再如,如果有车辆停在消防通道,那么现在通过摄像头监测,车辆停留时间若超过5分钟就会自动报警,这些都是“城市大脑·萧山平台”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带来的全新价值。
而下一阶段,萧山区还准备在该平台上适度开放出一些政务数据,一方面吸引更多厂商部署算法,并以数据来喂养算法,以此促进平台的不断优化,提升算法准确率;另一方面,萧山也计划推动更多企业在城市展开更多应用场景的探索,强化算法平台治理社会的能力,实现经验和能力的提升,更好促进萧山智慧城市发展。
不难看出,“城市大脑·萧山平台”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的深度应用,有效解决传统模式“烟囱式”建设导致的算法隔离,场景协调难,算法与硬件绑定,升级算法困难等问题,同时萧山区通过该平台还实现了对各行各业的统一的智慧赋能,真正完成了从“治理”到“智理”的跨越,在推进萧山城市智慧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平台创新背后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大脑·萧山平台”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在迄今为止全国已建成的区县级城市大脑中堪属*,而其背后也体现出了几个方面的价值,具体而言:
一是,在模式创新方面,该平台充分运用AI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等综合性技术,项目在技术实现的同时,更注重于模式的打造,包括共享内容、共享算力、共享算法等方面,不仅能带来技术的变革,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该平台通过开放的架构,也能够更好的吸引和孵化中小创新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在当地落地以及打造当地城市大脑品牌的新形象。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基于算法平台+算法训练平台,“城市大脑·萧山平台”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实现了业务需求到应用算法的闭环架构,可以快速响应各行业对视觉处理的算法需求。此外,该平台进一步实现了从算法、平台、基础硬件的分层解耦,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的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不仅统一了行业算法接入标准,让优秀的算法厂商都能够参与到萧山城市大脑建设中来。通过这样的创新方式,在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多优秀的算法的同时,也降低了因单一厂商绑定带来的巨大风险。
三是,在场景创新方面,通过该平台,还真正实现了为萧山各行业,各街道进行不同视觉应用场景的赋能,大化的减少了各局办,各街道社区重复建设的情况,实现资源统一共享复用,即通过建设一个云端的算法平台,赋能各行各业,同时通过云端算法加载智能应用,终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打造了智慧城市场景创新的新引擎。
回头来看,萧山区“城市大脑·萧山平台”实现三重价值创新的背后,其实也正是新华三集团和紫光华智合力赋能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今天,新华三和紫光华智在“数字大脑”提供的智能引擎驱动下,以AI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等综合性技术,为城市治理者和运营者构建数字城市视觉中枢,为安全、交通、应急、环保、医疗等城市治理领域提供统一的视觉底座,助力城市智能化发展,不仅能带来技术的变革,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文总结:城市大脑的本质,是为智慧城市打造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界面,由此让城市的管理者能够通过一个管理服务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方向性和智能化的决策,同时也让市民凭借它可以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就决定了城市大脑必须保持不断的升级和迭代,而萧山区和新华三集团、紫光华智通过创新合作,所打造的AI视觉算法开放平台正是城市大脑在模式、技术和场景创新领域的又一次成功落地实践,它真正做到“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其价值和经验也值得更多的城市所共享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