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管控电线入地 江苏南通滨江片区GIL管廊正式投运
- 来源:南通发布
- 2020/12/18 15:31:0535222
【安防展览网 城市在线】 “合上临圩2H04开关!”12月16日下午,随着工作人员指令的发出和倒闸操作,220千伏圩临2H04线成功送电,标志着国内同电压等级下长管廊——南通滨江片区GIL管廊工程正式投运。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作为滨江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滨江GIL管廊工程将滨江片区内4条220千伏高压电力通道由架空杆线,改为距离地面约1.5米的浅埋式地下管廊。历经近10个月的建设,4条线路全部一次性投运成功,今后将会为片区内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彻底结束空中线路“蜘蛛网”的格局,进一步美化沿江风貌,为滨江片区乃至南通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寿命更长,智能管控更安全
走进南通滨江片区GIL管廊内部,身边触手可及的GIL设备里输送的,便是220千伏的高压电。
GIL是指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比起普通电线电缆,具有传输容量大、损耗小、运行可靠性高、节省占地等优点。“工程总长5.3公里,共新建220千伏城西变-临江变双回GIL线路 4.36千米,220千伏沙家圩变-临江变双回双回GIL线路4.97千米,共有5123个成套管件,是目前国内同电压等级下的长管廊工程。”南通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建军介绍,传统的固体绝缘电线使用30年左右就会发生老化,需要定期更换,GIL使用寿命是同等级电缆的2倍,一般50-100年没有问题。“而且电能传送容量大,绝缘等级水平高,无功补偿需求低,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更符合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管廊入口,一个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氧气、六氟化硫等指数数值。管廊内,随处可见故障定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等设备。“这些不同点位的传感器、监测装置实时监控管廊运行情况,多达几千个,采集数据传输到每个管廊分区控制柜中,后再传送到后台。”顾建军说,管廊采用国内进的数据检测集成系统进行智能管控,一旦相关数值偏离正常范围,便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前往处理,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里”。除此以外,巡逻机器人、近百个智能摄像头等也让整个管廊安全系数提升。
攻克难点,提升质量保精准
与苏通GIL工程相比,滨江GIL工程与之技术相通,但电压等级不同。虽然电压等级小了,但建设难点依旧不少。
作为未来滨江片区主供电线路,滨江GIL管廊工程南起狼山脚下,沿着长江路高架一路向北,直至通吕运河边。巨大的工程量,如何确保开工后客户用电不受影响,是设计人员考虑的重中之重。35千伏南小396支水厂线架空线路是为当地水厂供电的线路,管廊开工后需拆除原先的杆塔。为保证水厂正常用电,线路需要易址重建,项目组多方勘察后创新思路,决定利旧平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原有的线路架设到附近空闲的杆塔上,整个迁改工程提前两个月顺利完成,大限度保证了水厂供电,也缩短了管廊工期。
盛夏7月,管廊工程进入电气安装阶段,新的难题也迎面而来。为贴合城市地形地貌,滨江GIL管廊并非“一直到底”,拐角、上下坡不少。仅有2.5高、2.6米宽的管廊内部,高落差近10米,大坡度达到13度,施工面狭小,安装作业量大,安装要求高。为此,建设方量身定制了拼装设备,并对施工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装填、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技术人员在安装过程中以毫米为单位进行微调,保障GIL设备对接的精准度。
运输、吊装、预就位,对接。地面,操作人员迎着烈日小心翼翼地起吊下一根根管道,地下,运输人员通过定制的设备将其固定上墙,不远处,身穿防尘服的作业人员,在专用的洁净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拼接,安装的非标准件占40%。10月中下旬,管廊非停电部分主体结构安装完成,11月,两条线路经过测试后顺利送电投运。
供电稳定,还滨江一片蓝天
滨江片区上空,原本错综交替的电缆线已经消失,漫天蔚蓝令人身心舒畅。
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共有岸线14公里,2016年底以来,我市把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作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重要举措,逐步恢复长江岸线生态功能,提升环境承载力。短短几年间,滨江片区便成为南通发展的一道新的名片。11月12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的第一站,便是南通滨江片区。
“原本我们头顶上都是天线。”顾建军指着原先4条线路的所在位置介绍,随着电线入地,周边剩余的一些相关设备也将陆续拆除,不仅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对南通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也生产了积极作用。
220千伏滨江GIL管廊建成投运后,不仅能满足片区未来几年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封闭的地下环境可以避免风筝、飞行物等空中电力破坏因素,运行可靠性高、节省占地,无疑又为当地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经济提供了更多的优势保障。未来,南通电力还将持续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可靠能源供应,加快建设能源互联城市,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持续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实施电能替代专项行动,共建能源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