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对讲投身智慧社区建设优势凸显
- 来源:安防行业网
- 2020/4/8 9:26:4936075
【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楼宇对讲与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结合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智慧社区服务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4G等先进技术、提出社区融合服务和业主融合服务的思想。打造出集云门禁、云对讲、社区购物、社区信息、视频监控、家居智能控制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社区的智能和便捷管理。
当前市场大部分可视对讲供应商都在围绕构建智慧社区所需的产品线进行延伸,进行尝试,进行探索,但从传统楼宇对讲多涉足的领域,到基于物联网构建的智慧社区,除了可视对讲,还将整合更多的终端设备(电梯控制系统、对讲系统、门禁系统、云通道闸、机器人乘梯等)以及融合多模态的解决方案。作为社区、家庭重要的信息传输设备。楼宇对讲厂商以对讲系统为入口,通过智慧社区平台,有利于延伸到物业管理、社区安防、智慧停车、智慧家庭以及社区商圈等多种产品线,提供社区与家庭智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智慧社区平台拓展了更加强大的功能与多样化的增值服务,更好地为智慧社区建设作为贡献,以及为广大业主提供能智能化业务。
楼宇对讲作为连接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在新兴技术带动下有了新突破,带动迎来了新市场,如今楼宇对讲与智慧社区互相结合成为了发展趋势之一,大部分企业通过打造智慧社区综合云平台,集成门禁系统、监控视频系统、梯控系统等安防子系统,进行统一部署和管理,实现智能化小区升级,提升小区安全。
楼宇对讲系统作为智慧社区的入口,通过结合AI技术,实现了身份确认、访问控制、安全监控、人机交互等多项功能延伸。
智慧社区和楼宇对讲结合,则推动着楼宇对讲融合发展,智慧社区建设要求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智能性、舒适性,以对讲系统为入口,通过智慧社区综合平台,融合云对讲、云门禁、云梯控、视频监控等等,打造一体化应用管理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快捷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打造一体化管理平台能够有利于开发商延伸深入多种产品线,例如物业管理,智慧停车,社区商圈等等,通过平台带来更加强大的功能和多样化的增值服务。
智慧社区衍生的消费需求可以说给楼宇对讲行业带来新商机,在智慧社区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不少楼宇对讲企业看到未来的商机所在,纷纷开始在产品及解决方案上做好相应的布局及规划。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社区提供实时、快捷、率、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例如推出智慧社区管理,智慧生活服务,智慧出行等等相关解决方案,持续关注社区及个人安防领域。
楼宇对讲投身智慧社区建设的表现:
一、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
数字化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建设也必须走数字之路。数字技术提高了信息采集、传播、处理、显示的性能,增强了安全性和抗干扰的能力。从技术方面来看,可视对讲数字化后,很好地解决了模拟系统很难解决的两个联网主要问题:长距离的音视频传输问题和联网多通道问题,并且能够以数字可视终端作为节点,实现与家居报警、家居照明系统、家电控制系统的整合。集成多种社区功能,如公告、留影/留言、电子相册、安防报警、门禁、智能家居、社区购物,社区医疗等功能和增值服务。
如今中国楼宇对讲市场正经历着从模拟向数字、从总线向TCP/IP转换的过程,在新小区的住宅楼宇可视对讲项目中,70%以上是使用基于标准的TCP/IP传输协议下的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随着TCP/IP全数字楼宇对讲技术日趋成熟,规模化效应会使得数字技术的成本逐步下降,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顺应三网融合趋势
网络通信技术从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和移动无线网络发展,特别是移动无线网络从2.5G的GPRS到3G的WCDMA、CDMA和TDSCDMA的普及,以及4G的发展,使无时和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能力大大增强,为物联网和泛在计算提供了网络基础设施。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宽带入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此基础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智能家居要利用好这个趋势,拓展应用范围。
三、传感技术,打造社区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构成。智能芯片和传感器将会有不可想象的应用空间,实现信息多源实时获取和智能控制的泛在计算阶段,使智能环境和周边计算得到发展。物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信息采集能力,也将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周边环境智能化。
四、集成社区功能,实现持续发展
智慧社区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仅包含报警、家居控制、监控、电梯等的联动控制,另一方面还要接入周边环境信息,将社区中原本各自离散的功能集成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对用户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物业信息、生活服务、购物、水电缴费、医疗服务、教育信息、家政服务、居委会。除此之外,理想中的智慧社区,要注重环保节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时下需要的同时,也要对子孙后代不能有所损害,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