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复盘”这两点 抢占后疫情时代先机
- 来源:CPS中安网
- 2020/3/23 9:45:1736800
【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国内的疫情,已经逐渐得到控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中国企业的硬核科技技术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积极助力疫情防控,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能健康平安地度过疫情。
而在后疫情时代,不能漏做的一件事就是:复盘和反思。在疫情期间,“安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一套数字技术组合拳,成为各省市的智慧城市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亮点,科技战“疫”吹响了硬核科技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度融合的号角。
但是,疫情防控工作也暴露出来部分技术在落地应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有些技术甚至是第一次使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在探寻科技向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重视科技的力量,但并不是夸大科技的力量。看到科技的正向作用,也要认清目前科技应用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短板、不足中去发现技术升级、市场应用的机会。
接下来,一起复盘智慧城市中的各项技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以及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1、海量数据采集和监测,是否发挥了价值?
在疫情期间,传播快、感染广、防控难,是病毒的特点,也是疫情控制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播速度、缩小感染范围、增强防控效果,需要依赖各种各样强大的高科技产品。
智能安防领域的红外热成像测温、智能门禁系统、无人机、5G远程实时传输、巡逻机器人等多种多样的安防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技术,达到了几个作用:
第一, 海量信息便捷采集,掌握疫情扩散的情况;第二, 出行信息公开监测,分析疫情蔓延的动态;第三, 满足非接触性场景需求,减少感染;第四, 高效配置人员,技术和人合力控制疫情传播。
疫情后期,大范围、大人流的出行、复工、复产,各种疫情防控的小程序、健康码应运而生。比如,阿里云联合钉钉和支付宝,推出免费智能社区疫情防控小程序。该程序可以帮助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完成出入登记、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腾讯云也开发了同类型的健康码,在多个省份地级市上线,有数据显示已经累计亮码了25亿人次。
在2月中下旬,疫情尚未结束,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面对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位,是对各地政府的一次“大考”。为此,进入各个城市的居民,从出行到居家,都要通过各地的信息平台,进行申报个人信息,并凭着从平台获取的健康码进出小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多达近百种。健康码的无接触、追根溯源、避免重复登记、防止丢失等作用,是政府、城市、社区在疫情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
但是,从落地应用来看,各个城市有各自的健康码,一些地方推出的健康码存在地域局限性,一旦跨地区就不管用了。地方“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让各个区域成了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
这就对人口流动带来了阻碍,从而影响了疫情防控,也影响了企业正常复工复产,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与工作。比如,如果有人在老家办了健康码,到了工作的城市却没什么用了,这就难以证实他是否健康,这就又要重新办证明,甚至还可能要对外地流入人员进行遣返。各地流动人口的个人健康消息不互认,就给防疫带来了很大不便,也给公众增添不少麻烦与不便。
而且,在实际的出行、复工、复产中,又会出现下面几个现象,比如:你所在的社区或小区,除了让你登记健康码的信息外,还会让你去管理处办一个纸质的“出入证”,门口的保安几乎都是只认证,不认码;
你去公司上班,大楼管理处也会让每家公司的员工扫码登记信息,但这个登记信息的平台,却跟小区的不一样,同时,也给大楼的每位员工制作一张“出入证”,后续上班时,出入口的保安也是只认证,不认码;
你乘坐交通工具,比如打个车,司机也让你扫码登记信息,这个信息平台又跟小区和公司登记的平台不一样,然后有的司机会提醒你扫码登记,有的司机则很“佛系”,你扫不扫码,他都很坦然;
你去某个机构办事,大楼门口也要扫码登记信息,这个信息平台跟前面的几个平台依旧不一样,下次再来,依旧要登记,工作人员不认码,只确认你是否做了扫码这个动作。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城市对登记信息都很重视,居民也很认真地填写信息。
但通过刚才的几个现象,也可发现这么一个规律:每个小区、每栋大楼、每个机构、每辆车,只要有人出入的地方,都在收集个人的信息,平台不一样,信息还重复登记,而且有码也没人查验,工作人员认证不认码。
而且,出示的健康码,人眼几乎是无法辨别的,在查验的时候并没有机器进行核对,这也是工作人员认证不认码的主要原因。
另外,每个平台登记完这些信息后,会如何使用?如何确保信息不被泄露?为何要有这么多的信息平台,信息难道不能共享吗?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疫情来得突然,各个城市的疫情防控都有自己的举措,对于数据收集的前端工作,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中端、尾端的工作则略显不足。
中国14亿人在疫情期间,产生庞大的数据量,政府、企业、社区和其它主体,都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数据共享交换协同机制,“数据孤岛”现象逐渐呈现。
本应作为政府重要资产之一的政务数据却因大数据的量太大、太散、难以有效融合等问题而无法发挥大价值。
在疫情之后,从更高层面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不能连通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完善城市智慧管理机制是现实发展的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疫情需要多维融合、事前预警,多种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利用。数据中台、数据孪生等技术在落地应用的时候,疫情中出现的诸多结构性情境会影响这些技术的实用性,在疫情后,这些技术在创新升级后,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安防领域的智能门禁系统和健康码背后的大数据平台,在5G技术的基础上,可以打造“一码通行”的智慧出行平台,从数据上传到数据分析再到数据应用,实现互联互通。
在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的技术能力,如何更全面、深入、妥善地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融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大课题,对于安防行业来说,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
2、跨学科研究和人才不足
在疫情发生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系统、政府部门等一线应急机构,都需要安防+大数据+AI+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技术手段,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基础支撑体系。
比如在一线医疗防疫工作中,要对病毒进行溯源,基因测序的工作需要AI算力来缩短时间,百度于是马上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和世界上快的RNA结构预测网站,以提升新型冠状病毒RNA空间结构预测速度,为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以及*科学研究中心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撑作用。
在疑似病例大量增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的CT影像尽快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于是,阿里达摩院联合阿里云研发了全新的AI诊断技术,20秒内能做出判读,准确率达到96%,大大节约了病情诊断时间。
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在各种场景中,无接触、无人化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红外测温系统、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的角色和功能就能满足这些场景的需求。
很多科技企业如优必选、大疆、高德红外等,就推出适合这些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红外测温一体机等疫情防控解决方案,减少交叉感染,增强监测预防、消毒防护。
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很先进,但它们大多都是*参与这次突发疫情的防控工作,而这就出现了由于学科领域交叉,彼此互相干瞪眼的情况。
科技技术人才,对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领域知之甚少;医疗卫生系统人才,不熟悉这些高尖科技技术手段;应急管理系统的人才,对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公共卫生的融合缺乏关注。
在疫情防控的时候,因为供需两侧彼此的专业过于垂直,对双方需求不了解,沟通成本较大,防控工作效果受影响。有业内人士就建议,希望科技部、教育部等政府机构能借此机会引导和支持人才结构的调整,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安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引进或重视培养跨学科人才,加强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让技术应用更加地实用、落地。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城市管理等系统也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跨学科人才,拥抱智能化技术,升级管理机制,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技术和人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这次疫情就像是智慧城市各类技术和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共同“检验场”。
透过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不妨在反思中进取,让科技落地、让人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