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既“爱”又“唉” AI治理还需“趋利避害”
- 来源:智能制造网 作者:林中易木
- 2019/9/9 8:45:5242122
【安防展览网 视点跟踪】近期,网上有关AI应用的话题与争议着实不少。前有一夜爆火的换脸APP“zao”,因被曝侵犯用户隐私而不断修改协议,并终被工信部约谈整改;后有高校课堂采用“刷脸”考勤,遭质疑存在监控学生、侵犯隐私等风险,而饱受口诛笔伐。
透过两起事件,我们看到在智能化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其实并不都是那么“阳光明媚”。作为全新生产力,AI的发展在繁荣中也夹杂着蛮荒,在狂飙中也袒露出软肋。其就像一把双刃剑,稍不注意就可能“伤人伤己”。
那么面对如此局面,行业和我们又该怎么去做呢?如何才能让AI的发展与应用既让人感到舒心又让人感到安心呢?或许大家可以从下文找到些许答案!
AI让人既“爱”又“唉”?
近年来,AI时代的日渐到来,让人们的支持声与反对声此起彼伏、交织不断。支持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好帮手”、“好工具”,不管在哪个行业它都能发挥出提效增速、转型升级的巨大价值。而反对的人则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威胁者”和“竞争者”,不管是对于人类岗位的竞争还是对于人们隐私的威胁,都影响重大。
那么现实中,人工智能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
其实它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外面精致美观,让人爱不释手;一旦打开却可能释放厄运,叫人“唉”叹不断!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AI虽然已经渗透到医疗、教育、制造、金融等各个行业之中,为人们带去更加便捷、智能的美好生活。但同时,有关隐私、数据、偏见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显露,时刻威胁着人与社会的财产和安全。
比如这些年,由人工智能加持的网络诈骗越来越,令人们防不胜防、损失惨重;同时雅虎、脸书等企业数据频频泄露,让人们隐私轻易暴露在危险之中;此外,智能机器人时常出现的意外伤人事件,也让人身安全饱受威胁;以及“机器换人”同样让越来越多人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人工智能让人“唉”叹的点重点为两个:其一是安全威胁,包括对未来、对人身、对数据、对隐私的各种安全;其二则是伦理和法律挑战,因为人工智能时常跳脱于现有法律和伦理道德之外,缺乏完善的监管与限制。
面对AI如何“趋利避害”?
鉴于此,为了让人工智能实现“趋利避害”式的应用与发展,选择了开启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治理。
比如,欧洲在去年便陆续发布了《人工智能时代:确立以人为本的欧洲战略》和《欧盟人工智能》报告等文件,构建起人工智能的投资框架与伦理法律框架,同时延续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他们通过法律、监管、责任、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建立、完善与增强,来看好、捂紧和盖牢人工智能的“潘多拉魔盒”,避免AI遭受滥用。
而我国在今年5月,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合作下,也发布《人工智能北京共识》以及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针对人工智能的研发、使用和治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和思路。与此同时,5月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揭牌,也明确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的相关任务。
不过,重要的政策文件无疑是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其突出了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责任意识,强调“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条原则,为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确立了总体框架和行动指南。
当然,AI的治理光有政府政策的助力远远不够,企业和民众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青年科学代表们发布的《上海宣言》,便有力宣示了科技人员的研发责任;同时腾讯马化腾的“科技向善”演讲,也表明了科技企业的责任与操守;除此之外,政府的不懈普及与宣传,也在不断提升普通民众的监管和防范意识。
治理与发展“度”很重要!
未来,在政府加强政策完善、行业监管,企业与科研人员增强职业操守、道德责任,普通大众提升应用素质、监管防范意识的情况下,相信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善良”。但在此之前,依然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它就是治理的“度”的问题。
加强治理虽是人工智能向前进的必经之路,但同时也需要有个度。当前不少人便反映说:“怎么人工智能刚开始发展就治理,以后岂不是企业干啥都束手束脚?”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治理过于宽松,可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治理过于严格,可能又会阻碍人工智能的现有发展,因此这个“度”的把控十分重要。
过去,我们常说对待人工智能我们要“不迷信、不恐惧、不滥用、不弃用”,强调的就是一个“中庸”。而从此刻起,或许对于治理人工智能,我们同样要做到这四句话,老祖宗的“中庸之道”还是值得遵守!